周春辉
(中州大学,郑州 450044)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研究
周春辉
(中州大学,郑州 450044)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和国家从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教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文章依据作者在德国学习的经历和笔记,基于对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探究,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实际需求,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克服传统观念影响,实现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并对新型本科建设的发展路径做出科学谋划,为中州大学未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奠定基石。
高校;应用型本科;德国职业教育
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顺应时代要求,克服传统观念影响,针对社会经济需求发展精准定位,科学谋划自身的发展路径。
2013年起,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展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近两年来,又组织有关部门、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专家学者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经验、案例、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组织我国驻外使馆教育处组、行业企业以及经济、教育、财政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等国际竞争力位居前列的国家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地方政府、高校等各方面意见建议,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和修改完善,2015年7月27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指导意见》。2015年10月23日,《指导意见》由三部门正式印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转型发展改革的高度重视,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信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怎么“预”的科学、准确、可行,却是个难题。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因为既定目标没有达到而痛苦,怨天尤人,绞尽脑汁查找方法上哪里出了问题,却没有意识到是目标设定上出的问题。目标不是定的太高够不到,就是方向出了问题。这就是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为什么要讲科学性的原因。但如何才能把目标设定科学,达到跳起来就能够到的目的呢?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好“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是什么”其实就是对自身和形势的正确判断。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人,对自身情况的正确认识,对面临形势的正确判断,是其制定正确科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讲话时常用的标题是“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干什么”其实就是基于在“是什么”基础上确定的正确目标。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讲的就是当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实际情况后,依照自己客观条件,适合什么、能胜任什么,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客观条件,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同时目标要具体,更要有可行性。“怎么干”则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办法。选择最优的目标实现路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先解决简单的目标,再解决困难的目标;先解决小的目标,再解决大的目标;先解决核心的目标,再解决其他的目标等。
中州大学有着36年办学历史,具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和办学实力。目前学校升本成功,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中州大学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所刚刚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院校,底子簿,学科建设不尽合理,科研、教学、师资力量等相应于应用技术型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当前国家提倡高校改革转型,大力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也在转型,高技能应用人才短缺,郑州市大力支持学校转型升级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目前我们最大的实际和现状。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和河南、郑州发展形势,科学谋篇布局,突出办学特色,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增强科研能力、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打造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此,中州大学要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统揽学校各项工作,围绕“建设办学特色鲜明、学科分布合理、教学质量优秀、创新创业蓬勃、管理严格精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促进学校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综合型院校向应用工科类为主的院校”两个转型,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确保四个方面显著增强,即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教科研水平显著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力争三到五年学校迈上一个新台阶,把中州大学办成独具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按照省委的统一安排和周密部署,在省委组织部的精心组织下,作者参加了“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赴德专题研究班”学习,重点在于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和实现方式,包括适合于职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培养、先进的教学科研环境建设以及工学结合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经验。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经验非常值得我们汲取借鉴和学习参考,特别是对我们下一步探索办好应用型本科大学大有裨益。
(一)在办学理念上,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教育,吸收德国职业教育思想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亮点。德国共有106所综合大学,210所应用大学,53所艺术院校,29所行政大学,17所神学院,6所教育师范大学。德国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5.8%。全国在校大学生167万人,其中应用类大学85万人。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在国际上别具一格。但德国职业教育的很多观念和做法其实我国早已有之。德国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小学毕业就开始因学生特点及学习程度分类教育。因人而异分类教育,是我国的传统做法,自古就有。鬼谷子在战国时期,就因才施教,教出了孙膑、庞涓那样的军事家和苏秦、张仪纵横六囯的外交家、政治家。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实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在我国论语的开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求把学到的内容经常练习,以便加深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工半读”的教学方法也曾经在我国教育界盛行一时。学习领域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其实这种办法的核心就是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而这种方法在我国《论语·述而》中早已有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问题导向教学法。
基于此,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更要保持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应有自信。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结合实际,认真消化,揉碎融合,吸取营养,要坚决摒弃那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照抄照搬、盲目崇拜别人,全面否定自己的做法。
(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加注重面向未来、面向实际的价值定位和氛围营造
“教育”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开矿之意。实际就是把人的潜力充分开发、挖掘。但人的潜力各有不同,正如矿石分金、银、铜、铁、锡一样。试想一块铁矿石,你用炼金之法去提炼开发,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制造的灵魂。德国职业教育分工业、商业、手工业、管理、健康卫生、农业六大类三百多个职业。教育体制采取双元制,即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一般培训期为三年。大约三分之一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三分之二时间分别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培养同类专业基本技能)和就业企业培训(直接进入团队)。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较深,不仅经济上投入,而且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并取得一定报酬。原则上,德国不允许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正式就业。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德国经济能持续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社会上下对职业技术尊崇有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而我国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尊重确也古今有之。如鲁班作为木匠、李春(赵州桥建造者)作为石匠都各自清史留名;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工匠在我国也深受尊重。如纺织能手吴贵贤、位至副总理的种田能手陈永贵等。
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不论学校和家长,不论城市和农村,任何家庭,任何地方都要望子成龙,想从铁矿中炼出金子,其实既不切合实际,又可哀可悲。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做法,培养出了大量人才“半成品”和“废品”。我国的这种教育情况已经走到了当头棒喝、悬崖勒马的尴尬处境。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同时必须使国民明白,根据孩子特点和爱好因材施教才是成材的必由之路。而且正如金子的存量和用途稀少一样,社会对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相对很小。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百无一用是书生”“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说法实在不无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局面。
(三)在人才培养途径方法上,要探索实践“学习领域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德国宪法规定,凡18岁前不上其他学校的青年必须就读职业学校。大约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企业的实习培训期(也称“学徒期”)平均为3年。企业与国家共同分担培训费用:企业向学徒支付报酬,国家承担职业学校经费。学徒在这3年中除了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外,还必须每周去职业学校上1至2天课。除一般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德国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不论学习何种职业,培训结业时必须进行考试,考试制度十分严格,由工商业或手工业联合会的委员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有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的教师。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方面教育体制健全,一方面从业要求严格,必须持证上岗。而我国,虽然也有职业教育,但体系不健全;虽然也要求持证上岗,但执行不严格。目前在国内只有汽车驾驶员、会计师、律师法官等少数职业要求较严,其他如维修、建筑、水电等大量职业无证上岗严重,很多岗位职业技能仍然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做法。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必须自上而下,从中央政府的重视到各级有关部门的配合,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规范持证上岗,假以时日,方能取得良好成效。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德国教育部长联席会专门就“能力”一词进行定义:“行为能力作为一种个人的准备和能力,是个人在职业情景中的实际思考。同时,是个体的,有社会责任的行为,行为能力在不同维度上衍生,具体表现在专业上、方法上、人力上和社会能力上。”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知识认知,实际知识,规律知识、论据性知识、技能、处理问题技巧、相应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独立程度、责任感、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培养是不争的事实。
能力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学习领域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学习领域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问题导向、行为导向特征明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领域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内容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它不再按照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目分别讲课,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学习相关知识。学习领域型教学法有四种形式:文字导入法、项目导入法、模拟方法、分组学习法。四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学习领域型教学法有几个特点:一是问题导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行为导向,学生参与度高。三是效果扎实。寓学习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四是注重提高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配合、沟通、组织协调,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德国职业教育的体制健全,加之学习领域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行之有效,因而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我们也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更加重视“双师双能”教师的培养培训
在德国高校从事双元教育或在应用型大学教授学生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在读职教师范前,必须参加26周生产实践,而后参加为期5年的职业教师学习,也可以说是本硕连读,学习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教育学等;第三是在职业学校任见习教师两年,参加国家组织的资格考试取得正式资格;四是在执教期间不断参加培训提升能力,达到职业化。
在德国,教授必须受过硕士以上教育,一般应为博士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有从事教育的实践经验,而后申请由学校组织考核,专业占30%,研发占20%,教育学知识占30%,试讲占20%(由学生评价)。基本合格后提交系、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州教育部门批准获得教授资格。教授属于公务员,可以工作到67周岁。德国高校教授,在综合大学每周不少于9个课时,应用型大学每周必须保证18个课时。同时教授可以参加校内外科研活动,学校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课时。德国教授从事一定年限教学后,可以申请一个科研学期,专门从事科研。学校有专门机构组织对教授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对教授讲课情况,机构组织旁听和学生评价,评价结果与教授工资之外的津贴挂钩。
另外,德国企业重视人员、干部发展,有计划、有规律培训企业所有人员。员工可以申请培训,每个阶段有帮教员。企业制定员工发展规划,新员工发展、中层、高管都有具体方案。企业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专门的帮教人员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帮教并签订帮教协议。德国有一个协会,专门研究、规范帮教工作。总体来说,德国重视教育和高级人才培养。高校水平较高、参与国际交流力度大、实验室设备好。特别是企业全员基本上处于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达到终生教育的状态。
作者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师资就不可能培养出好学生。要不惜代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一批、培养提升一批、带动提高一批的办法千方百计把教师队伍建设好。
(五)在办学模式上,要加快改革步伐,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校转型发展
德国的双元职业教育,与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实行的校企合作有本质区别。国内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招生,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机会与企业合作培训,而德国双元制教育则是以企业为主签订合同,而后与学校合作培训学生,它和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血肉相连。甚至可以说双元教育是招工在先,三年的教育是职工培训期和试用期也不为过。双元教育在德国取得巨大成功,德国主要劳动力来自职业教育。德国企业在双元制教育中起主要作用。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是进行双元制培训的前提,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资格考试是学生取得双元制培训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志。目前德国有大约50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大型企业都自办职业学校,其毕业生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企业还能得到国家财政补贴。
德国的双元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师资力量不能保证;就业形势不好,引起规模下滑。德国中学生毕业后,仅有一半上大学,剰余的一半,受经济衰退等各种原因影响,仅有百分之四十左右能够参加双元制教育;发展不平衡,各州之间难以统一标准等等。但是德国高校工科类专业和一些应用型院校,与企业联系相当紧密,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一是人员合作紧密。很多高校教师既从事教育工作,又在企业任职。如沃尔夫教授本人就是企业家,从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二是企业与学校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共同合作。三是学校层面也参与合作。如柏林工大与电信、汽车行业都有合作。
德国高校工科类专业和一些应用型院校,与企业联系相当紧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无力左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我们来讲,当务之急就是如何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在深化校企合作上下大功夫,走出一条具有明显特点,培养优秀学生的办学之路, 把中州大学办成学生及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河南和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就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答记者问[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62ba10102wcqd.html.
[2]教育部.地方高校转型不搞一阵风一刀切[N].中国教育报,2015-11-17.
[3]张大成.德国、瑞士两国职业技术教育考察报告[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4]尹念东.美国加州高等教育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5(6).
(责任编辑 赵冰)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ZHOU Chun-hui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disciplin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and to encourage qualified universities to change the application type, is a major education deployment of our party and country from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vercome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chieve the precise positioning of development goals and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of development path,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igher institut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6-02-24
周春辉(1962—),男,河南温县人,中州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2.018
G647
A
1008-3715(2016)02-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