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天朗气清的校园网络文化之我见

2016-01-23 10:59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网络化校园建设

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杭州 310023)



建设天朗气清的校园网络文化之我见

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杭州 310023)

在网络化背景下,应正确看待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两重性;网络文化具有“融合性”“快餐式”和语言的“共赏性”“低俗性”同在、文化生命的“长效性”与“短命性”并存等特点。要在利用好网络的同时,努力建设“天朗气清”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红色网站”“快乐学苑”“和谐家园”“社团汇园”“清新论坛”和“自律军团”等,用正能量充实校园网络,用先进的网络文化滋养大学生精神世界。

高等院校;大学生;网络化;网络传播;网络文化建设

自从人类进入网络化时代以来,网络的普及与更新已然成为了一股滚滚滔滔而且一泻千里、难以停息的巨大潮流,至今更已走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据统计,中国的“网民”人数有近7亿之多[1]。大学作为新文化的接收地和扩散地,也早与网络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生可以说是最先接触网络的“网民”,而且是集使用、发展、创造于一体的“高端网民”[2-4],有人称之为“网络原住民”[5]。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1 网络传播具有两重性

网络以其虚拟化、快捷性、便利性和大容量的承载等特点,赢得了亿万“网民”的青睐。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信息化浪潮刚刚涌起的时候,就被一些专家称为是人类社会的一场革命。著名的未来学家、美国纽约大学的阿尔文·托夫勒就在其《第三次浪潮》[6]里对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作了阐述,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计算机会改变信息传播的手段和环境,从而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后来的实际发展也的确如此,这里暂且不说“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推进作用,即便是信息传播的手段、受众、成效等,也是因为网络化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比如,以往传播的信息受众总有时空的局限,而网络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局限,让受众接受信息更加便捷了。又如,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教育教学为例,由于网络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如固定教室)、教学手段(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讲与听)的时空限制,学生掌控学习的自由度更大了。再如,以往的传播媒体,其内容可以由传播者较为方便地把控,在受众的引导上也较为便利,更能收到传播者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而伴随网络化滋生出来的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则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体现其传播的便捷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同时,更为明显地体现出它的交互性特点,等等。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仍然以教育教学为例,网络化的教育抛却了原先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抹煞掉了一些生动的教育教学特质,也搁置或延误了一些当堂发现而又可以直接处理的问题(教育引导有时是需要“时机感”的);即使如板书,它也不同于“多媒体”上的文字输入,因为有些教师的板书同时还是书法艺术,带给学生的感受就不只是知识再现或方法展示而已,如此等等。再比如,网络化在提供丰富的信息传播量的同时,也更容易造成信息的纷杂与混乱,往往造成正确的信息与错误的信息交织混杂而合盘端出的状况,再加上它的便捷性,对信息受众带来思想的迷惑与意识的错乱则更为常见和难以避免。

诚然,面对网络传播的两重性,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简单否定。之所以产生盲目,可以肯定的一个动因是认为网络传播快捷、便利,内容又很丰富,利用它,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这固然不错,但这其实是一种“只见其好、不见其孬”的片面观点。产生这种片面性观点的深层次的思想之一是因为“网络传播引导难”,认为与其花大气力去引导,不如任其自然,让网络传播的举办者自己去把控,然后责任自负。而事实上,信息的授受从来都是双向的,网络信息的传播同样也是如此,网络平台的建设者、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网络部门的管理者,都应该是在恪守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至于简单否定的理由是,网络的问题层出不穷、“老添乱”“害处多多”,因而在管理上则表现为简单的“堵塞”与“关闭”。严格而论,无论是苛刻地“把控”,还是一味埋怨、“一关了之”,同样都是一种怕矛盾、怕麻烦的思想在作怪,而对于“守土有责、守土负责”的要求而言,这也是一种“放弃阵地”“忽视责任”的态度表现。

2 网络文化具有多重性

网络媒介是兼具技术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化”的新媒体。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为依托所产生的“产品”之中蕴含着的观念形态和构成这些观念形态的表现方式的总和。而实际上,网络文化并不是单一性的文化,而是具有“多重性”的文化,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融合性”文化

观察一下以“海量”计算的网络信息,就不难发现,在这里,高雅与低俗、正能量与负能量、精细与粗疏,等等,几乎同在“一炉”,而由于与“虚拟”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信息的“制造者”与“享用者”之间就又表现出很大的“边界模糊性”。显然,网络文化的这种“融合性”,与传统媒体的“边界相对清晰性”是有很大不同的。

2.2“快餐式”文化

网络中固然有很多可以供人长时间“消费”的产品,比如一些既有文化底蕴或深刻哲理又经精心雕琢的“作品”,但是,网络上又确实有大量的为“吸眼球”或单纯“赢点赞”而粗制滥造的“产品”(有不少还是半成品或“赝品”和“劣次品”)。导致产生大量“粗制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快餐消费”使之然,另一个则是因为“产品”制造者本身的文化素养低下或残缺而造成的。

2.3网络语言的“共赏性”与“低俗性”同在

与网络的快捷性、直通型联系在一起的是,网络语言也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性格,简言之,一个是“共赏性”很强,比如“亲”“囧”“点赞”“被砸着”等,由于含义明确、形象生动,一下子便流行开来了,这方面的语言很多,也是网络语言的主流。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看到,许多网络语言由于“快捷”而导致生造、低俗,乃至冲击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与规范性。

2.4文化生命力的“长效性”与“短命性”并存

一方面,有不少的网络作品创作者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作品创作的,不因“快捷”而失去“精耕细作”,因此,他们的作品经得起“网民”和时间的检验,是“长效性”的“产品”,是货真价实的“网红”。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网络作品,或者因为追求“时速”而“萝卜快了不洗泥”,或者本来就是为了“博眼球”,或为了“卖钱”,或为了“摆噱头”,因而虽然不惜花费巨资或大量人力投入,进行所谓的“包装”,但到头来仍然是昙花一现,或者水月镜花,或者落人耻笑。有些“网红”变成“网黑”,造成的原因大概也是如此。至于有的所谓“网民”借助网络造谣生事,或者制造思想混乱,那就不只是什么“博眼球”一类性质的问题了。

3 建设大学校园先进网络文化的若干对策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7]。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把建设良好的网络空间提到了人民利益和国家大计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天朗气清的校园网络文化提供了正确指南。联系高校的实际,似应大力加强网络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把它纳入文化校园建设的体系予以强化,主动作为、扶正祛邪,让主旋律占领网络平台的思想高地,让先进文化的旗帜飘扬在网络的阵地上。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力。

3.1建设“红色网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特征,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因此,把“红色基因”带进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进行理直气壮的“红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比如,建立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红色网站”,宣传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党的知识、党的任务及先进模范等,也可以开辟网上党校、团校,利用网络赢得师生的参与、关注,拓展党团建设的新途径。

3.2建设“快乐学苑”

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是大学生的最基本任务。如同课堂、实验室、图书馆一样,网络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平台与载体。一方面,随着“微课”“慕课”等网络课堂的不断建设,网上学习的形式和机会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它还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特别是90后“网络原住民”们的需求,网络学习的空间开发与利用都嫌不足,而学生在网上的时间又常常被网游所代替,因此,要花大力气完善网上学习的平台建设,特别要强化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学习内容的可读性,要着力构建“网上网下”互为补充的学习体系。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让“网络原住民”的碎片时间拾掇成串,使系统的学习能在快捷、便利的同时,变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建设“和谐家园”

网络本身就具有便捷的互动与交友功能,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开辟网上的交流阵地。比如,积极展开“学生宿舍群建设”竞赛,探索网上寝室文明的建设之路,形成“网上网下”同创文明的良好局面。又比如,尝试开设“青春家园”的互动网站,打造具有大学特色的文化交友与“交友文化”。再比如,大力开展“高雅娱乐进网站”“心理导师进网站”等活动,建设“轻松网家”与“网上和谐家园”。另外,为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还应加强“留学生网上家园”的建设,使他们感受到“网上家园”的和谐与温暖。

3.4建设“社团汇园”

社团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文化校园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也是大学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目前,除了网络性社团(如“网游设计协会”“计算机之友”等)之外,利用网络进行社团活动的氛围还不浓,空间还很大,因此,要花大力气探索学生社团网上活动的新模式。比如,可以开展“大学生社团网站设计与运营”大“比武”,积极倡导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展现大学生风貌的社团网络文化。

3.5建设“清新论坛”

高校本身就应该是传输“正能量”的地方,因此,高校的“灌水吧”也应有别于社会的网站,其论坛展示的应是清心、典雅的文化,提倡尽可能多发表一些正面的论述,引导尽力展现当代大学生“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应该成为“发牢骚”“说黄话”“讲黑话”的发泄场所,甚至在那里不负责任地歪曲时事、谩骂社会与学校,或者借机诋毁教师与同学。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理应予以明确反对并制止,这与民主、宽松的校园环境要求并不矛盾。

3.6建设“自律军团”

高雅、健康的网络文化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换言之,监管也是一种引导。网站同样是大学生自我创办、自我维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场所,而且是网络化时代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努力探索建立大学生“网民”自我约束、自律自纠的机制,增强大学生“网民”依法用网、依法管网的法治意识,让高校校园网络率先成为遵法守法的“洁净空间”。

3.7完善网上办事机制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网络同样应该成为服务的场所。要借鉴网上办事的成功经验,在高校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并建立“网上网下互联互通”的优质校园服务机制。比如,新生报到、注册往往是每年秋季开学时各高校的一件大事,每到这个时候,几乎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有的学校已实行“网上报到、注册”乃至“网上交费”的试点,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学校的管理、服务。对此,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就可加以推广。其他方面,比如网上报名选课、网上查阅成绩等,也都可以运用起来,这同样是学校管理与学生都可以共同受益、互利互惠的举措。又比如,尝试进行校领导与学生的“网上恳谈”活动,敞开心灵,沟通彼此,等等。如此,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套网上办事的有利机制,同时,也能进一步优化学校的作风建设,在“不见面”的互动中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在“虚拟”的空间里建立密切的关系。

4 结 语

总之,网络文化的天地十分广阔,网络文化的建设方兴未艾。高校从来都是新文化的发散之地,也是引领新文化的生力军,因此,要以高度负责和积极有为的担当精神,重视校园网络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积极打造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更要大力建设天朗气清的校园网络先进文化,用先进的网络文化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文化强校和文化校园的建设输入更多的“正能量”,打赢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仗。

志谢:诚挚感谢李玉英、方晓明、茹潇潇为本文所提供的帮助。

[1]任冠庭.从法律视角浅析政府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环境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4(1):199.

[2]刘珂珂.筑牢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6(3/4):67.

[3]谢瑶函,唐小林.论网络舆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26.

[4]陈爱民,王振宇.论中国梦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6):32.

[5]约翰·帕尔弗里,厄尔斯·加瑟.网络原住民[M].高光杰,李露,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吴满意,王欣玥.国内学界网络文化问题研究现状述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8(2):33.

[7]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OL].(2016-04-26)[2016-04-30].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4/26/c_135312437_3.htm.

On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being clear and bright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ampus

HU Zhe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ing, the network dissemina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hould be regarded correctly. The network dissemin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plicity,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multiplicity, such as the fusion and fast-food style of culture, coexist of identity and vulgar in word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of the works. In the meanwhile of making good use of network, we should construct network culture being clear and bright in university campus by setting up of “red website” etc. to enrich campus network with positive energy, and nourish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students with advanced network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ing; network dissemination;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10.3969/j.issn.1671-8798.2016.04.012

2016-05-10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XKGJ08)

胡浙平(1951—),男,浙江省永康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G641; G645.5

A

1671-8798(2016)04-0314-04

猜你喜欢
网络化校园建设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考虑量测时滞和相关噪声的网络化数据融合
一类非线性网络化系统的鲁棒故障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