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人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就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与学的双赢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大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教师无意中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他们对语文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这些知识能使他们可以面对未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限的几节语文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那么,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科人文特性的要求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历史证明,它有丰厚的底蕴,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优良的传统、崇高的道德,是培养龙的传人崇高道德情操、承传华夏文明的最佳教材。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很明显,如果教师不充分利用这良好的教材教育后人,中华民族将会失去自身的特点而被外族同化,最后渐渐消亡,这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全靠语文完成,也只有语文能完成这一重任,别的科目是难以取代的。语文要完成这一使命,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别无他法。举世共知,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要完成语文科的人文性教学任务,只能依靠激发兴趣这一策略。
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学生。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完成自我教育的任务,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教师应该传授方法,把课本当成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给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方法和不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