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经理的十八般武艺

2016-01-22 20:21张之光
出版参考 2015年14期
关键词:书展经理外语

张之光

前几天同事在社交媒体上感慨道:问,什么职业融编辑、营销、销售、谈判、设计、翻译、活动策划、法务、财务、行政、文秘、搬运工于一体?答:版权经理。我打趣道:只觉得最近忙得没有喘口气喝口水的时间,经你这么一分析,我们的职业立刻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了起来!

这样说我们自己的职业,似乎有“吹牛”之嫌,我们固然不需要有专业财务、法务、翻译等在相应领域里那么专的技能,但这些也确实是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要涉及到的领域。

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国际博览会又到了,这也是版权经理们一年最忙碌的时候。进入7月,我们恨不得一周能有10天才够用。到了8月份,我们已经不再用今天是几号来表达日期,而是用离书展还有几天来感知。每个人案头上的工作都堆成了山:整理去年8月以来出版社一年出版的新书,了解这些书的内容、卖点,作者的背景,写书、出书背后的故事;翻译、编辑、设计、制作版权书目;联合编辑、美编和营销部门制作书展期间的各种宣传材料;策划组织书展期间的活动和参展工作;协调领导出席重要活动的时间,写发言稿;约见海内外客户;梳理过去一年里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能内部解决的抓紧解决,内部解决不了的则需要利用书展上与合作伙伴面对面的机会解释原因和分析解决办法;了解各编辑室对海外出版社的兴趣和对引进书的需求,等等。就像同事说的那样,十八般武艺都要操练起来。

梳理一下,版权经理所具有的技能,可以分成四大项。

第一项就是对著作权法及出版行业其他法律法规等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2007年末,我从中华书局其他岗位调到总经理总编辑办公室,协助王瑞玲老师做版权贸易工作。王老师是业内著名版权经理人,成功操作了《于丹〈论语〉心得》三十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曾多次获得中国十大版权经理人、北京市金牌版权经理等荣誉,跟随她学习工作,可以说我非常幸运的有了一个高起点。

我还记得王老师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翻译我局引进剑桥大学出版社一本书的合同。我相信很多刚刚开始从事版权贸易工作的同行们也都是从翻译合同开始的。翻译合同,看似需要的是你的语言能力。但是,合同,你真的看懂了吗?

看“懂”合同,是成为版权经理的第一课。版权合同,一般由权利人或者版权代理方起草,版权引进方则相对被动。看合同,除了最基本的授权种类、授权范围、授权期限、预付金、版税率、首印数、出版期限等条件,其他条款,如权利担保、第三方内容许可、版权声明、合同生效条件、合同终止条件、自动续约、售罄和清理库存、适用法律、分歧仲裁等问题,也同样非常重要。有些出版社和版权代理的合同,出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权利人利益的考虑,在这些细节上非常严苛。

2009年,我曾经洽谈过的一份合同,在合同终止条件方面规定了很多细节,除了业界通常认可的一般条件,还有很多近乎苛刻的要求,出版人必须非常谨慎,以防权利被收回,比如它约定如果连续三年销量低于100册,合同自动终止,权利收回。对于一些学术类的产品,在首次出版两三年后,销量低于每年100册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因此就被收回权利,对出版人来说非常不公平。经过十几个回合艰苦的谈判后,版权代理同意了我们的条件,修改了这些约定苛刻的条件。

2013年,我洽谈的一个版权引进合同,有一个条款约定,著作的译文的权利,归权利人和出版人共同所有。我们知道,翻译者是受出版人委托,完成著作的翻译工作。虽然是对原著的翻译,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单独的智力活动,其成果也是一个独立的智力产品。译文的版权归属,一般是归委托方也就是出版人所有,也有一些情况归翻译者本人所有。而权利人在翻译工作上,既未付出金钱,也未付出劳动,不应享有译文的著作权。虽然合同中还有其他条款,补充限制了权利人对译文行使权利的条件,使权利人不可能直接享有译文的著作权带来的收益,但这仍然是不合理的侵占出版人的权利。在谈判中,我们坚守底线,寸土不让,最终对方在合同中去掉了这个条款,我们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合理权益。

版权经理的第二项技能是外语能力。外语能力可以说是版权经理的看家本领,很多版权版权经理都是学外语出身。与海外客户的交往,离不开外语。制作版权书目,对版权经理的外语能力要求更高。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语言服务,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出版社,因为没办法很好地理解图书的内容,专业翻译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将书目翻译成外语,还是需要版权经理亲自完成翻译工作。另外在与外商的交往中,国际书展中外交流活动的现场,引进翻译书的宣传活动,都需要版权经理担负起翻译的重任。今年我局出版了引进环保题材图书《海豚湾》,我也参与此书的巡回宣传活动。因为对翻译准确度的高要求和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我坚决要求活动主办方聘请专业翻译。可能沟通上出了问题,主办方请了一名志愿者担任现场翻译。因其能力有限,且准备不充分,她的现场翻译错误率非常高,甚至完全歪曲了作者的原意。情急之下,我只能临时接过活动现场的翻译工作,所幸几日下来,我已经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也与作者建立了信任关系,顺利完成了现场翻译的任务。

版权经理的第三项技能是编辑、营销能力。制作每年的版权书目是最直接运用编辑能力的地方,但这远不是全部。做版权输出工作,我们要像责任编辑一样,了解的书内容、卖点,甚至背后的故事,对书进行准确的定位,推荐给合适的海外出版社和代理。做版权引进,对代理和海外出版社推荐的新书,也要敏锐捕捉符合本社出版方向,在国内市场有潜力的图书,在快速审读后将适合的选题推荐给适合的编辑室。

去年我们局出版了一本书——《织色入史笺》,这本书讲得就是颜色的历史。此书一出版,我们就向台湾多家出版社推荐过,但一直没有特别强烈的反响。今年,《秘密花园》的热销,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涂色书的热潮。除了最热销的《秘密花园》,类似题材的涂色书多达上百种。涂色书热销,自然会有很多读者想对颜色了解更多。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再次向台湾的出版社推荐,这次台湾出版社反应非常热烈,报价比我们预期的还要高。

版权经理的第四项技能是多线程管理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合同签了,版权经理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签约之后的管理,才是占据了版权经理日常工作大量时间的内容。签约之后,翻译人选的选择、译稿的审读、何时出版、出版后的结算工作、给作者支付稿酬、双方是否有违反合约的地方、合同到期后续约与否、是否申请政府资助、对资助款的划拨和管理等等。这么梳理下来,似乎也不是很难,但多年来签约的项目累计起来有好几百项的时候,千头万绪,尽量做到没有疏漏则非常困难。

除了这些技能,社交能力决定着版权经理事业的宽度。《于丹〈论语〉心得》的国际版权代理托笔·伊迪先生曾经说过:“出版,是人的生意”(Its a business of people)。版权经理,每天的工作就是和人打交道。我们合作的出版社、版权代理以及政府机构,是我们版权经理开展工作、发挥才能的外部资源。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担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性格,通过不同的渠道,打交道的方式也不同,但礼貌、真诚、热情、尊重,以结果为导向,是共同的原则。

对海外版权经理和代理人,因多以邮件的形式交流,表达清晰准确,沟通有效直接,回复迅速不拖延,书信格式准确完整,态度不卑不亢,既是个人职业修养的体现,更是出版社形象的展示。得体、专业的版权经理,代表的是负责、可靠的出版社;准确有效的沟通,代表的是今后更好的履行合同。对于合作密切,经常能够在国际书展上见面的合作伙伴,交往的时候可以像交朋友一样,书展时见面,不一定非要是半个小时严肃的会谈,也可以一起吃饭喝咖啡,聊聊天,说说工作中的体会和困难,也可以谈谈私人话题,增进感情,更加熟悉对方的脾气秉性后,合作起来也会更加顺畅高效。

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些人认为他们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其实他们也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他们的制度和原则,也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多沟通,勤提问,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有难处的时候主动向他们求助,能帮助他们的时候要尽力帮忙,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相互理解,其实政府工作人员也没那么难打交道。

从业八年,我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琐碎、具体的工作,也是在这些琐碎具体的工作中,磨练着自己的“十八般武艺”。

(作者单位系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书展经理外语
“空场”书展
经理的难题
挑剔的经理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夜半买驴的南航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