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黄土地

2016-01-21 00:14
凤凰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边区画报

“就中国近现代史而言,抗日战争这一段,可能是目前官方话语、民间声音和专业史学这三者最纠结,也最容易扭曲的一段。”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奇生2015年在一场抗日战争研究的座谈会上称,民间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近二十多年来,专业史学有关抗战的研究成果,无论专著还是论文都大量涌现。王奇生教授还在学界的这次座谈会上指出,最近数年间,有关抗战时期的中共、敌后根据地又呈现新的研究热潮。尤其是一批青年学者进一步挖掘资料,包括大量地方与基层档案,更加深入细致地研讨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所作所为,揭示出历史更多纷繁复杂的面相。

摄影也是中共抗战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材料之一。正如摄影史学者杨克林所说:影像是一个时代的直接言说者。照片不但能给人以文字不可替代的直观感受,而且能从时空上拉近观者与历史的距离。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民族存亡之际,中国摄影者的镜头更多地转向战场和士兵,摄影的传达对象从起初社团内部的雅集交游,到参观展览的市民,进而到能被鼓呼而投入到民族救亡的一切国民。

中共著名摄影记者沙飞彼时则明确提出“摄影武器论”的观点:“摄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摄影作者就应该自觉起来,义不容辞地担任起这重大的任务。把所有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用到处理有意义的题材上——将敌人侵略我国的暴行、我们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各地同胞起来参加救亡运动等各种场面反映暴露出来,以激发民族自救的意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于1942年由沙飞等人,在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摄影爱好者聂荣臻的倾力支持下,正式创办了《晋察冀画报》。作为一种现代媒体,摄影画报不同于一般文字出版物,对技术、设备的要求极高,在根据地物资极其贫乏的条件下创办摄影画报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晋察冀的中共文艺工作者仍旧出版了13期画报,其中前10期与抗战有关。凭借摄影师们细致的描写能力,画报构建出一部中国军民生动的图像抗战史。

从2008年起,摄影史学者高初带领团队整理研究了1930年代以后的摄影家个案。他们梳理了抗战时期的边区摄影。在对原始底片进行了历时半年多的修复,并走访摄影师家属及战友,考证了图片拍摄时间、地点、背景后,团队集结出版了一本600余幅高清图像的画册,展现了敌后战场中共面貌和战争间隙日常生活的丰富场景。这些作品出自抗战时期29位摄影师之手,包括高初的祖父、战地摄影记者高帆,以及“红色影像”先驱沙飞等多位名家的作品。

光与影,定格在了抗战最前线。这些边区摄影者战斗在最前线,不单是民族危亡的最前线,也是艺术创造的最前线。他们在战斗和边区生活中积累经验,形成了各自的摄影创作风格。这些珍贵的中共抗战历史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质朴、茁壮而不屈的中国。(曾鼎)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边区画报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黄土地》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