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及其翻译:软实力视角

2016-01-21 02:28:36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11期

陈 伟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及其翻译:软实力视角

陈伟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或论述在诗学维度让人耳目一新。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然后立足软实力视角,理性研究这一诗学特征对于我国国家软实力提升可能存在的潜势或张力,并藉此探讨该视角下习近平重要论述翻译的先验性理念与策略。 有意参会者请提交论文的中英文(中文500字,英文200字,内容A4一页,包括主要 请发至邮箱:cogsla2016@163.com。

关键词:习近平重要论述,诗学特征的翻译,国家软实力,政治话语传播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11-0059-07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11.013

作者简介:陈伟,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天津外语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词典学、语言与文化软实力。电子邮箱:wei946@163.com

1. 引言

新闻媒体对于国家领导人外交话语的诗学特征向来敏感。2014年11月24日外媒多维网发表《习近平改变中国外交姿态:从“我们应该”到“我们要”》一文①,总结评析了近期从北京APEC峰会到澳大利亚G20峰会上习近平的外交话语。文章将过去胡锦涛在APEC、G20峰会上的发言与习近平在这些峰会上的发言进行对比,指出无论是在用词(例如前者用“亚太应该”,而后者则用“我们要”),还是在发言语气上,习近平都像是在召开中国版本的国际政协会议,各国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都应该明白谁才是真正“执政者”,突显出中国作为主人公、领导者或掌舵人的姿态。其实,纵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进行谋略与布局而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或论述,在诗学维度上都分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现在,这些重要论述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向全世界推广,裨益国际社会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精神,从而客观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

本文旨在立足软实力视角,理性研究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对于我国国家软实力提升可能存在的潜势或张力,并藉此探讨该视角下习近平重要论述翻译的先验性理念与策略。

2. 软实力的概念及其要素

当下国际世界,软实力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约瑟夫·奈(2013)指出,传统的经济手段和军事资源虽然有助于理解强迫和收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却无法解释吸引和说服的威力所在,从而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奈2013:Ⅻ)。就其构成要素而言,软实力是指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表现为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的“硬实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指标,主要包括三种资源(同上:15-6):一是文化(在其能发挥魅力的地方),二是政治价值观(无论在国内外都能付诸实践),三是外交政策(当其被视为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时)。

*本文为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译学本位反思与翻译教材模式重构”(编号TJWW13-009)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整体提升的同时,在软实力领域的同步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又现实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命题;之后,国务院通过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了实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则特别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要显著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迈出更大步伐的要求。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事实上,酝酿并催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软实力建设理论与实践范式,正是我国当下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国的软实力开始日益增长,“在转变自己的形象方面有了一些重大的进展”(科兰兹克2014:5)。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特约研究员科兰兹克(2014:5)分析指出,“在短时期内,中国似乎已经制定了一个系统的、连贯一致的软实力战略以及实现这一战略的一整套软实力手段”。为此,他总结归纳出中国开发出的“更成熟老练的”两种影响手段:第一,文化和外交的手段——也就是同中国的文化、艺术、语言及种族相关的手段;第二,商业手段。本文这里论证的习近平论述或语言的诗学特征,本质上应该归于一种外交手段,彰显了习近平个人话语的独特魅力,终极目的则在于更有效地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

3. 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软实力视角的解释

在西方,诗学概念是以所有文学样式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探讨文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把诗学定义为“组成文学系统的文体、主题与文学手法的总和”(Aristotle 1990)。Lefevere(1992)则将诗学解释为“文学观念”的别称,认为其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文学手法、文体、主题、原型人物、情景与象征;二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可见,诗学的客体并非文学作品本身,而考察的是一种特殊语言——文学话语的属性。本文借用这一概念,类比习近平政治论述基于文体与写作手法的话语属性。

对于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陈锡喜(2014)在其主编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的“出版说明”中是这样归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下面我们就立足软实力的概念与规约,具体探讨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这些诗学特征对于我国国家软实力提升可能存在的意义。

陈伟(2014)根据软实力的经典定义,分析了软实力产生必须具备的几个重要条件:(1)浸淫有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政治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国家政策、社会及发展模式等内在要素;(2)有着自身的吸引力;(3)能够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软实力是日常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一个国家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等内在要素,最有可能有效地促使其他国家自然效仿,正如奈(2013:9)所说:“这种引导他人喜好的能力通常与某些无形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制度,以及那些在他人眼里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如果一个领导者恰好代表了某种令人倾慕的价值观,那么他做起事来就要容易得多。”

但不可忽视的是,软实力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它“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同上:9),因此,相比硬实力,“软实力更加依赖自发的解读者和接受者”(同上:21)。这就是说,产生吸引力的神秘化学反应与其作用主体的认知情感是有着关联的,不可忽视。浸淫国家政策与价值观的政治论述的话语风格无疑是其中重要维度之一。约瑟夫·奈向来重视这一点,他指出,“不管采用何种策略,执行风格也很重要,外交政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谦虚”(同上:90),他甚至认为,“外交政策的实质和风格能改变形象的合法性,继而改变软实力水平”(同上:92)。这与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说,当你手中拿着“大棒”时,最好说话轻柔一些,要不然就会伤及自己的软实力(参见奈2013:92)。菲利普·斯蒂芬斯在英国《金融时报》上也撰文指出,“世界舆论的转变与言辞和口气大有关系”(同上:91)。

可见,如果软实力推广的风格与人性化不到位,即便国内政策、价值观等内在要素自身具有优越性,也无助于制造软实力,甚至会消耗软实力。最近几年,我国迅速地改变外交政策,向世界示好,“迅猛地把自己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形象从‘危险’变成了‘仁慈’”(科兰兹克2014:187)。这其中涉及到多种策略,而我国领导人重要论述的话语风格的转变显然有助于打造友善并富有吸引力的中国形象。

3.1 形象化比喻的运用

按照西方传媒学理论的区分,西方人的语言交流属于“低语境”:每一个人说一句什么,好像就能撩到某个心照不宣的共识,都会引起旁人前仰后合地笑。中国人的语言交流则属于高语境,“……中国人老觉得板起面孔来活得更有效率,即便不打仗,没有共同的假想敌,生活中也有太多的缘故叫他们松不开表情……”(云也退2014)事实上,过去中国外交官和官员给世界留下的公开形象就是“僵硬的、头脑简单的”(科兰兹克2014:3),“北京向世界展示的公开形象既生硬又暗淡,仅仅是出自官方发言人的单调的声明,而发言人则对现代媒体知之不多”(同上:16)。一位西方外交官则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用的那些外交官太呆板了,他们就是对你读声明”,“如果你对什么事情有疑问,他们就会重复已经读过的内容,就像机器人”(参见科兰兹克2014:16)。

习近平在其重要论述中大量运用形象化比喻,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深刻道理,极大改变了我国政治文献以前严肃、僵硬、刻板的形象。例如,“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用“硬骨头”比喻艰巨的任务,用“险滩”比喻前进中的困难和危险因素,意在说明改革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制度比喻成“笼子”,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对一切滥用权力行为的约束与监督;“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借用“空气”打比方,意在说明形成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氛围的重要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比喻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相互支撑与转化;“打‘老虎’,拍‘苍蝇’”,比喻的是腐败分子,表明要坚决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接地气’与‘充充电’”,用“接地气”比喻为深入基层群众,用“充电”比喻为组织和个人补充力量或知识,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为民服务不能一阵风”,旨在希望政府的便民服务举措不要像“一阵风”似的来得快,去得也快,需要有实际效果和长效机制②。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受欢迎的审美人格是语言有感染力、语言有思想、语言生动。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具有形象性与审美性,因而能够获得特别的魅力与吸引力,有助于增强其治国理政的精神在国外的接受率与喜好度,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另一方面,这种话语风格也是成熟、自信的表现,在消解过去僵硬、刻板的中国形象的同时,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他国家对我国的防范与恐惧心理,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一个有情调、无威胁的伙伴或成员形象。

3.2 俗文俚语的应用

软实力是经由公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对该国政府政策、价值观的感知而产生的。这在根本上是一种情感影响,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最受欢迎的情感人格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感染力,因此,采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平易近人、以情感人地说服教育,是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方略,这尤其适用于更渴求情感安慰的一般公众。事实上,“软实力可以‘高’,直指一个国家的精英,也可以‘低’,是针对一般公众的”(科兰兹克2014:7)。奈(2013:191)也强调,“最棒的沟通者往往不是政府而是老百姓,不论对美国还是其他国家来说都是一样”。可见,引起或增加平民阶层的“好感”与共鸣,是政府对他们政治与情感上的双重尊重,有助于把自己描绘成一个仁慈、具有亲和力的参与者,从而改善政治形象,有效地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科兰兹克(2014:3)说:“走出实行了几十年的防御型外交保护套后,中国突然忙于同世界打交道,以微妙的、较为柔软的方式向朋友们示好,利用自己的声望来获益”。习近平一直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其中就包括更具亲和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并由此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意识到转变文风与“话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的精神,也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方式方法,少讲官话套话,多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陈锡喜2014)。

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中大量应用俗文俚语,极大增强了其“听得懂”的特性。例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开弓没有回头箭”,指事情既然已经开始着手做了,就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了,其意在表达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改革目标;“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不正就不能正人,自己不硬就打不出好铁,说明必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意在诫勉领导干部,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他人,对贪污腐败必须“零容忍”;“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要求对话双方开诚布公地亮出各自的立场、观点,无需有所保留或隐瞒,旨在弘扬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通过这一日常的普通道理说明价值观的养成重在青年时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旨在向世界表达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决心。

这些俗文俚语的应用使得习近平的政治话语更为流畅、平淡、朴实,不但人人都能听得懂,而且富有亲和力,拉近了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亲民形象;同时,这些俗文俚语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与警示。

3.3 中国优秀文化元素的利用

在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中,“文化”具有核心地位。这一概念既包括一个国家的精英文化,也包括大众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与意识形态又是同质的:文化诸形式的经验表达,并非纯粹的符号行为,而是与观念和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价值规定相关的社会行为;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精神文化体系,制约规范着整个社会文化的表现内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意识形态。可见,文化软实力应该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则成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事实上,“文化主权是大国政治的核心观念”(王沪宁1994)。

习近平政府一直重视文化复兴对于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确立了“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同时要求必须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认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之一。习近平身体力行,非常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与深厚,因而在其重要论述中大量利用中国优秀文化元素,尤其是善用我国古代典籍里的经典诗句。例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这是目前世界上除《圣经》外翻译最多、流传最广的经典著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形象地道出了国家治理应该秉持的理念和精神,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出自《周易》,经常被用来形容团结一致,力量就会强大,这里意在表达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的共同愿景;“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出自《荀子》,用以警示腐败是党和国家灾难的重要源头,领导干部必须洁身自好,务实清廉,才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基础;“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出自《世说新语》,形容盲人面临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势,可是自己却仍然处于不自知的情况,这里旨在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尚贤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就是尊重、推崇贤才,任用有德才的人为国效力,这里用来说明需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和优质土壤。

“习近平很多治国理念,诸如以民为本、政通人和、尚贤重才、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他的深厚影响”(陈锡喜2014:197)。这些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诗词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潜势或可能性。

4. 习近平重要论述诗学特征的翻译:软实力视角的定位

以上就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与我国国家软实力提升之间建立起一种学理关系,准确地说,前者增加了后者的潜势与可能性。但是,如果切换至习近平重要论述的对外翻译这一新语境,这种潜势或可能性又面临着很多新变数,例如不同语言文字转换之间是否同质?跨文化背景下异质读者的阅读效果是否同质?“中央文献的翻译工作,是我们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我们对外传播过程重要的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郭业洲2014)。所以,立足软实力视角,我们需要理性审察习近平重要论述的翻译工作,不能简简单单地视之为普通的应用型文本,必须形成先验性的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如果我们行事傲慢,破坏了传递深层价值观念的真实信息,那么吸引力就会转变成排斥力”(奈2013:ⅹⅲ)。

4.1 直译达本意,关注政治话语体系与意识形态内涵

中央文献翻译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这是对该项工作的根本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央文献翻译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活动,而是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色彩,暗含着必然的价值观认同与竞争。由此出发,中央文献翻译首先要“求真”,即张扬“自我”,严禁失真,客观而准确地传达出中国的治国理念、外交政策与政治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文献翻译中译者与作者不是文学翻译中那种亲密又独立的关系,不能享受太多的独立“自主权”,而与作者尽量维持一种同体关系,成为共同创作者。所谓“听得懂”,在这里就有了特别意义:国外读者能够阅读得出真实的中国政治精神与治国理念,内容上不能有偏差。严格的直译应该是这一语境下一种常态性处理手段。例如:

(1) 中国愿意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China stands ready to pursu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with all other countries.(《北京周报》,2015年第7期)

(2) 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绝不做损人利已的事情。China will never develop itself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同上)

(3) 他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The fruit may look the same, but the taste is quite different,” he said.③

例(3)为反例。习近平2014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引用了这一典故,说明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中国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一译文与原文差距很大,没有揭示出这一内涵,尤其是省译了后半部分的后果,显然不能让西方读者抓住习近平这里的真实用意。

但是,立足软实力视角,在政治文献或论述的诗学层面要产生魅力或吸引力,翻译就不得不关注政治概念与政治文化的跨国别差异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

4.1.1关注政治话语体系

在政治论述的翻译(学)角度,关注诗学特征,最为重要的就是关注政治话语体系的转换问题。我国中央文献有着自身固有的一套话语体系,例如一些具有中国或汉语特色的政治概念或表述,这既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结果,也与我国汉语语言系统相关。这一话语体系对于西方人而言,可能有点大而空,甚至存在着逻辑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直译,就会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甚至曲解,从而难以产生共鸣或吸引力。所以,一个似乎较为合理的翻译理念就是迎合并切换至西方的语言与政治话语体系,犹如文学翻译中迎合西方人的阅读特点与审美取向而一味采取归化翻译策略。这一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使西方读者“听得懂”,但毫无疑义也肢解或丧失了自身独特的政治话语特色,甚至抛弃了很多优秀的核心理念。而且,话语体系的强弱并不完全是话语体系本身的问题,而在终极上取决于一个国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综合国力。再进一步说,在全球治理上,西方政治话语也存在着很多困境,而中国的崛起恰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政治话语的选择。

本文认为,我国的政治话语体系在根本上也应该是我国国家软实力资源之一。其原理在于,不同的文化及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政治思想表达方式,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政治话语体系,这一体系理论上应该是国家文化主权的一部分。这样,在不伤害他国文化与政治尊严的前提下,采用异化策略展示并传播这一独特政治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的重要表现,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路径之一。例如:

(4) 我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We have adapted to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growth, actively promo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rought about further improvement in people’s lives.(《北京周报》,2015年第4期)

(5)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中国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that China has put forward are precisely aimed at strengthening connectivity among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s of the traditional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complementarity in trade andcloser people-to-people ties. China hope that, propelled by the two “wings” of the “Belt” and the “Road”, its economy will take off together with those of South Asian countries.(《北京周报》,2014年第46期)

需要提醒的是,选择这一策略需要持有一个长远观念,只有坚持不懈,假以时日,就能够让我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为世界所接受,并产生影响力。

4.1.2关注概念的意识形态内涵

语词的意识形态内涵绝非天然,而是受控于特定时空下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于国家政治话语而言,词语的意识形态张力应该是一个显性特征。中央文献翻译必须关注每一个语词在跨语言转换时基于政治概念与政治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差异,切忌望文生义,必须把语词放到政治话语源流中去,定位并诠释其特定政治含义。程镇球(2003:18-9)称之为“讲政治”,即政治翻译要“仔细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与影响”,否则就如英国著名外交政策思想家马克·伦纳德所说,许多政府在解释国内决策时犯了个错误:只面对国内受众,忽略了这种行为和解释所产生的涉及国家形象的国际影响(参见奈2013:145)。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我国从纯粹的宣传走向更精确细腻的公共关系,为此把“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英文译名从Propaganda Department改为Publicity Department,以消除他国国民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误读(参见科兰兹克2014:57)。

基于这一视角,从事习近平重要论述的翻译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主动开展语词概念尤其是核心话语概念的纠误工作,消除国际社会中可能存在的误读及消极影响;第二,在传达或支持己方意识形态的同时,关注他国读者对于意识形态反抗或介入的态度及其能力,避免引起气愤与反感。例如:

(6) 关于这两个问题,国际社会众说纷纭,有的对中国充分肯定,有的对中国充满信心,有的对中国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中国。I kn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ese two questions. Many people applaud China’s achievements and have great confidence in China, while some others have concerns about China; and there are also people who find fault with everything China does.(《北京周报》,2015年第7期)

“忧心忡忡”语出《诗经·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指忧愁不安、心事重重的样子。这里译者没有译成deeply worried或horribly upset over,而是处理成concern,把国际社会对中国消极性的“忧愁”转向相对积极的“关心”或“顾虑”。而“看不惯”则指“厌恶,对某些现象不满”,这里没有处理成hate to see或detest,都弱化了可能存在的冲突。

(7) 邻国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处理。Differences and frictions are hardly avoidable among neighboring countries.(《北京周报》,2014年第38期)

“磕磕碰碰”比喻冲突或双方不断地发生矛盾。习近平采用该话语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外交理念的大度与宽容,另一方面也意在淡化矛盾,强调不同国家交往中有波折是正常现象。这里的译文没有简单地处理成clashes(双方发生正面的“冲突”或“打斗”),而是使用了friction(“摩擦”、“不和”)一词,旨在淡化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更突显了不同国家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差异”(difference)对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根本作用。

4.2 传韵求本味,维持习近平的语言审美魅力

“在国际政治中,声誉向来很重要,由于‘充足悖论’的存在,可信度成为越发重要的实力资源。带有宣传色彩的信息不仅招来鄙视,而且一旦它们伤及国家的信誉度,甚至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奈2013:143)。在信息时代,“政治竞争‘可能成了谁的故事最终能打动人’”(同上)。要增加可信度或者“打动人”,既涉及到语言的内容层面,话语的审美魅力同样不可忽视。习近平的语言一方面朴实、通俗,老百姓能够听得懂,另一方面又直观、形象,平易近人,拉近了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在翻译时,维持语言的这种审美魅力,能够有效规避中国政治话语向来的刻板与僵硬,让国外读者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理念。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及的“不折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词是北方方言,失却了我国国家政治话语素常的严谨、抽象、高度哲理性的理论化风格,形象而具有亲和力,可读性很强。胡锦涛使用该词旨在温和地达到一种告诫目的。《中国日报》将其翻译为Don’t get sidetracked比较适切,能够让西方读者切实感受到我国党和人民上下一心的和谐氛围,而非教条的理论宣传。可见,基于软实力视角,从事习近平重要论述的翻译必须着意传韵而求本味,维持习近平的语言审美魅力或风格,在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审美性的同时,张扬话语的朴实性与通俗性。例如:

(8) “我们都看到了,并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将永远不会停止。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需要的是继续推进改革的勇气。”“We know keenly that reform and opening-up is an ongoing process that will never stop.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a deep-water zone, where problems crying to be resolved are all difficult ones,” he said adding that “what we need is the courage to move the reform forward”.④

(9) 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许多改革举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2014 is unforgettable. During the past year, we have pushed forward reform with strong determination, cracked many hard nuts, and introduced a string of major reform measures, many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general public.(《北京周报》,2015年第4期)

这两例都用了“硬骨头”一词来比喻艰巨的任务,然而例(8)的英语译文只揭示出其内在意义,而例(9)则用英语中的意象替换了原意象,维持了原语言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10) 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Of course, those achievement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I would like to give a “thumbs up” to our great people.(《北京周报》,2015年第4期)

“点赞”是最新流行用语,意指对某人(事)表示“称赞”。这里没有翻译为to praise或to show our admiration to等,而是直译处理为thumbs up,表示竖起拇指而夸奖,既维持了原语的形象性或“动感”,又恰好与英语中的give a thumbs up这一习惯用语呼应,更能激起西方读者的心理感受与共鸣。

(11)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But as long as we have the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there is no difficulty or challenge in our reform initiatives that we cannot overcome.(《北京周报》,2014年第37期)

这里的“坎”是北方方言,实际上是一个比喻用法,指“坏运气”或“窘迫的处境”。此处译文揭示了意义,却未顾及其形象性及语域特征,可以用in straits进行替换翻译。

“语言需要行动来加以强化,但不可忽视的是,被国内受众接纳的语言和形象可能会在国外受众身上产生负面作用”(奈2013:151)。所以,在维持中华文化或思想优秀元素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深入浅出地利用国外读者熟悉的意象进行替换,以保持译文的形象性与感染力。例(11)便是如此。再如:

(12) 中国真心希望同地区国家一道做大利益蛋糕,实现互利共赢。China sincerely hopes to 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o enlarge the pie of common interests and achieve win-win progress.(《北京周报》,2015年第7期)

(13) “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As we are working to “make the pie bigger”, we also need to divide it fairly.(《北京周报》,2014年第37期)

在汉语中,“蛋糕”有着“甜蜜”、“快乐”、“幸福”之意,因而常常用来喻指一份美好的事业或利益,但是在英语中cake多有“小事一桩”(a piece of cake)、“(愚蠢、无礼、自私的行为)非常过分,极其讨厌”(take the cake)等消极意味。这里转译成的英语pie,既是西方人日常喜爱的点心,在美国俚语中也有“容易得到的称心东西,容易的工作”等喻意,能够更能为西方读者接受。

4.3 坚持文化自信,尽可能维持中华文化韵味

习近平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这其中,文化自信应该最为根本,尤其是在当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之时,必须加强对自己文化的充分自信,唯如此,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踏实而理性地走向世界。基于这一视角,在进行习近平重要论述的翻译过程中,对于涉及中华文化元素的章句或是典籍中的经典诗句,在确保一定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在他国文化中不存在泛滥性负面内涵的前提下,做到两点:

第一,明示所涉章句或典故的中国属归,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征,同时也能够强化他国读者对所涉文化元素的中国性的认知。例如:

(14)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As an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admits numerous rivers.”(《北京周报》,2015年第7期)

(15)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A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wrote, “A tree has to strike a firm root before it can flourish. A river has to have a fully dredged source before it can flow unceasingly far.”

第二,坚持异化翻译法,尽力维持中华文化韵味或特色,以便他国读者能够阅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章句,从而品味并接受地地道道的中华文化内涵或要义。例如:

(16) 众人拾柴火焰高。As we in China like to say, many people adding fuel to the bonfire will raise its flame.(《北京周报》,2015年第7期)

(17)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As we say in China, “The sky is unlimited for birds to fly at ease, as the ocean is boundless for fish to leap at will.”(《北京周报》,2014年第35期)

5. 结语

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在其内涵内决定于国家政策、价值观、文化等参数的优越性,在其内涵外则离不开军事、经济实力等参数的互补作用,诚如奈(2013:42)所说:“软实力在信息化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并不是官方政府的行为结果,而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软实力往往通过塑造政策环境间接地发挥作用,有时候要耗费数年时间才能获得预期效果”(奈2013:133)。这就需要在大力改善或完善软实力内外涵参数的同时,尽快构建系统的、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传播体系,规范并指导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原则与方法。在这体系中,相对于软实力内外涵参数而言,包括本文所探讨的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的影响本质上都属于表达层面的,是边际性的,但显然不可或缺。“没有好的国际表达,经常的情况是我们有再好的故事也讲不出来,即使讲出来也传不出去”(周明伟2015)。周明伟甚至强调,用受众喜欢的方式和语言进行国际表达“其实就是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主旨所在”。这样,立足软实力视角对习近平重要论述的诗学特征及其翻译进行分析,就获得了特别意义,并期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附注

① 参见http:∥news.sina.com.cn/c/2014-11-24/134231193 799.shtml。

② 本节所有例证都出自陈锡喜(2014)。

③ 本段文字及其译文参见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

④ 本段文字及其译文参见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

参考文献 及联系方式),截止日期:2016年7月1日。

Aristotle. 1990.Aristotle’sPoetics[M]. Iowa: Peripatetic Press.

Lefevere, A. 1992.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

陈伟.2014.中国文学外译的基本问题反思:软实力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10):54-58.

陈锡喜.2014.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程镇球.2003.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3):18-22.

郭业洲.2014.高度重视中央文献翻译工作,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4):5-6.

王沪宁.1994.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3):9-15.

约瑟夫·奈.2013.软实力(马娟娟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

约书亚·科兰兹克.2014.魅力攻势:看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陈平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云也退.2014.所有人都笑了[A].许知远.单读(07)[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39-57.

周明伟.2015.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R].中国网.[2015-06-11].http:∥news.china.com.cn/2015-06/11/content_35795349.htm

(责任编辑玄琰)

“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征文通知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主办、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讨会”将于2016年10月26日至27日在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召开,大会主题为“跨学科视角下的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议题如下:

(1) 基于使用的二语习得研究;

(2) 双语语言能力与认知研究;

(3) 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

(4) 二语习得的心理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实验研究;

(5)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语料库研究;

(6) 应用认知语言学与课堂教学。

届时将邀请德国汉堡大学Klaus-Uwe Panther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Dagmar Divjak博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主旨发言,同时安排3~4天的讲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