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ESP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2016-01-21 02:28王振英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王振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ESP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王振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基于学习需求理论,对一所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129名学生进行了有关能源英语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对4位能源英语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表明:能源英语系列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期待的教学模式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和测试方面。大多数学生期待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课程以内容为核心,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课程的内容安排以专业知识为主,语言技能为辅。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能源专业知识并掌握能源科研动态;测试中,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各占一半左右。本研究为ESP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能源英语,ESP,教学模式,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11-0050-04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11.011

作者简介:王振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zhenyingwang2001@aliyun.com

1. 引言

教育部在2000年的《教学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规定,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纷纷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课程,目的是由培养单一语言文学类人才转变为培养“英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在理工类高校中,英语专业通常不被重视,如何建设这些高校中的英语特色专业,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并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开发实用的ESP课程,研究具体的ESP课程教学模式,就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ESP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ESP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著作。其中Halliday(1964)提出了ESP的概念,包括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officials of the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研究ESP的专著和论文,影响较大的有Hutchinson和Waters(1987)、Strevens(1988)、Johns和Dudley-Evans(1991)等。Strevens把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看作一对相对独立的概念,认为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而传统的EGP仅仅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学。他还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有四个绝对特征和两个相对特征。这四个绝对特征是:(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需求;(2)课程在内容上必须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相关;(3)重点应放在使词汇、语法、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4)必须与EGP有鲜明的对照。两个相对特征是:(1)可以只限于某一语言技能的培养;(2)可以基于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国外的ESP研究范围较最初有了显著扩展,研究领域涉及到ESP分类、教学方法、需求分析、教材设计、师资培训、语料库研究和评估测试等多个方面(谷志忠2010)。

*本文为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基于需求分析在行业特色高校英语专业开展ESP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ZGWYJYJJ2014A05)的阶段性成果。

和国外的ESP研究相比,国内的ESP研究起步晚了近20年。最早是由杨惠中(1978)发表了两篇论文,介绍了ESP的概念,并推荐了当时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80年代介绍ESP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探讨ESP理论和教学的文章才日渐增多,如范谊(1995)、程世禄等(1995)、赵雪爱(1999)等,但这些文章也大多局限在对国外ESP的起源、概念、分类、理论的介绍层面,很少涉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困难。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内ESP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也更加广泛,如:评介ESP最新发展(韩金龙2003)、分析ESP性质和范畴(秦秀白2003)、讨论ESP与大学英语关系(蔡基刚2004)、研究ESP教学方法(杨苗2013)、ESP教师教育(伍慧丹、赵一农2012)、ESP课程研究(张法连、张建科2013)等。

可以说,我国学者在ESP方面的研究帮助我们加深了对ESP的了解和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我国高校ESP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秦秀白(2003)教授就认为,我国高校ESP教学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未进入成熟阶段,具体存在的问题可以参看谷志忠(2010)的相关总结。因此,如何有效进行ESP教学,尤其是英语专业ESP教学,包括相关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学组织等,目前仍需要加大力量进行研究和探索。

2.2 需求分析的相关研究

需求分析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言并在目标情景中达到最佳效果,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并分析与目标人群有关的各种信息,最终找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过程(徐微2012)。20世纪70年代需求分析就成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需求分析结果被用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以Munby(1978)及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学习需求分析理论最具代表性。Munby对需求分析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阐述,提出在目标情景需求中存在一个交际需求处理过程,涉及语言使用的八种问题,如语言使用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方法、交流内容、交流水平、交流方式等,并把这些方面的需求转化成课程大纲。但我们认为这一需求分析理论只注重某一种具体语言的能力需求,有其局限性。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需求分析理论则把需求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同时还把目标需求细化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环境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它表达了学习者想要如何学习的观点。我们认为用它来指导ESP课程设置可以更合理、更科学、更全面。

本研究通过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理论,以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为着眼点,结合学校行业特色,从一个相对较新的角度研究ESP课程——“能源英语”的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完善ESP教学理论,并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已有的实践成果。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基于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学习需求理论,对理工类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英语专业开设ESP课程,即“能源英语”1-4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和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具有矿业和安全特色,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211工程”大学。该校英语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生,课程设置以英语语言文学类为主。2012年在学校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的推进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开始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能源英语系列课程。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培养方案(2012版),该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自二年级起分为两个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能源英语。两个方向有四门完全不同的专业课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课程是:英语泛读1、2、跨文化交际、欧洲文化史;能源英语方向对应的四门课程:能源英语1、2、3、4。两个方向的每门课程都是32学时,2学分,各开设一个学期。全部都是专业限选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志愿填报。新方案已经试用两年。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目前能源英语系列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师资情况、测试评估等的意见和看法,并对四位能源英语任课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半结构化访谈,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能源英语系列课程的教学重点如何安排?是以内容为核心,还是仍然以语言为核心?(2)能源英语系列课程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教学和学习效果?(3)能源英语系列课程的教材如何设计和编写?(4)如何为能源英语系列课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2 研究对象和过程

调查的对象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学生,共129人。由于有任课教师的协助,问卷全部回收、有效。被调查者中能源英语方向37人,语言文学方向55人,分别为二至四年级。其余37人为一年级学生,尚未分专业。

调查问卷主要由28道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构成,围绕学生目前的学习目标、选择专业方向的原因、能源英语具体教学模式和学生期待的能源英语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展开。

访谈主要围绕目前能源英语1-4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教学反思等展开。4位能源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背景,教龄分别为3、8、9和11年。其中2位教师已经担任能源英语教学2年,另2位任教本课程1年。

问卷结果输入SPSS软件汇总。访谈录音后全部转写,录入电脑。

4. 结果与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的信息量比较大,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回答本研究中提出的四个问题。

4.1 能源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回答有关能源英语教学内容的重点时,37人中有19人选择应注重实用性,占51%;10人选择注重趣味性,6人选择注重专业知识,2人选择注重语言技能。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希望ESP课程以内容为核心,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课程的内容安排应以专业知识为主,语言技能为辅。

在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中,4位教师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该系列课程以能源知识掌握理解为首要目的,语言能力训练为第二位,即引导学生通过英语掌握能源知识,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当今的能源发展问题,形成自己的批判性见解。

该结果与蔡基刚(2004)和常俊跃等(2008)提倡的大学ESP教学和内容依托式教学不谋而合。即ESP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以专业知识为教学内容依托,将语言教学建立在专业知识或主题内容的基础上,把语言学习、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以专业知识为信息载体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4.2 能源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材及教师素质

在回答有关能源英语的教学方法时,28人希望教师通过适量的与专业相关的音频及视频材料开展教学活动,占76%;24人希望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占65%。在回答有关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时,18人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占49%;15人希望课堂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适当发言或讨论,占41%。在回答关于能源英语课堂教学关注的语言技能时,17人希望以阅读与翻译为主、听说为辅,占46%;13人希望课堂进行听说读写译综合训练,占35%。在回答关于能源英语课程的测试内容时,21人希望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各占一半,占57%。16人选择以记忆性和分析评论性学科知识为主,占43%。在回答对于能源英语任课教师的期望时,25人选择“具备能源专业知识”,占68%;19人选择“有过硬的英语教学能力”,占51%;16人选择“掌握能源科研动态”,占43%。在回答对于教材的期望时,66%的学生选择“国外原版教材”,81%的学生期待能源英语教材主要包括“能源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62%的学生选择“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希望的能源英语教学模式为:教师通过适量的与专业相关的音视频材料以及分析具体案例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教授语言技能时,活动以阅读与翻译为主,听说为辅;测试中,学科知识和语言知识各占一半左右。学生期待能源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能源专业知识”、“有过硬的英语教学能力”并“掌握能源科研动态”。期待能源英语教材是国外原版教材,以能源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辅。

根据对教师的访谈,目前能源英语课程系列教材是教师自编讲义,材料主要来自一些专业书籍和网络。教学内容以阅读材料为主,课堂上由教师讲解,辅以师生讨论。期末测试以学科知识为主,语言知识为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4位教师都采取任务教学法,由教师布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搜集阅读相关资料,课上小组陈述,师生共同讨论,课后学生写专题报告并上交。3位任课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托,师生共同搜集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材料、思考并形成个人见解。

总体说来,能源英语系列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期待的教学模式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1)教材:目前使用教师自编讲义,而大部分学生期待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能源英语方面的教材非常有限,而国外原版教材内容比较专业,更适用于专业英语课程,而不是ESP课程,这就造成目前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任课教师和相关教材编写人员继续努力,编写出高质量的ESP教材。(2)教学方法:目前教师使用较多的是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课上以阅读材料为主。而大部分学生期待课堂增加相关的音视频材料,以阅读和翻译为主,辅以一定量的听说活动。这与目前很多教师和学者倡导的多模态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即把多种符号模态引入教学过程,如语言、图像、音乐、网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消化。因此教师可以同时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其合理运用到教学环境中,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使学习者体验尽可能真实的目标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3)教师素质:目前任课教师都是英语专业背景,能源知识主要是靠自学,部分教师旁听了本校相关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师有一定的探讨和交流。而学生更多地期待教师除了具有过硬的英语教学能力之外,更要具有较强的能源专业知识并掌握能源科研动态,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而这一点仅靠英语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做到的。正如南佐民(2005)所说:“支撑一个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可能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外语专业的建设和能力培养需要其他学科的参与”。也就是说,ESP的课程发展需要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起来,这样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跨学科培养所必需的知识资源支撑和人力支撑。(4)测试:目前能源英语课程测试以学科知识为主,而学生期待测试内容中学科知识与语言知识各占一半左右。这与学生期待使用原版教材和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似乎有点矛盾。学生想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但在考核中又将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放到同等地位,说明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语言知识的掌握更加困难,大部分学生都期待期末考试拿高分,这样的考核内容也许是学生得高分的主要途径。

5. 结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英语专业的能源英语系列课程,将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的语言文学类人才转变为培养“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教学大纲》中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明确规定,使学生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本研究为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能源英语系列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编写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为其他ESP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A. Mcintosh & P. Strevens. 1964.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M]. London: Longman.

Hutchinson, T. & A. Waters. 1987.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 A. M. & T. Dudley-Evans. 1991.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ternational in scope, specific in purpose [J].TESOLQuarterly25(2): 297-314.

Munby, J. 1978.CommunicativeSyllabusDesig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evens, P. 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A]. In M. Tickoo (ed.).ESP:StateoftheArt[C].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13.

蔡基刚.2004.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22-28.

常俊跃、董海楠等.2008.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5):37-40.

程世禄、张国扬.1995.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4):51-54.

范谊.1995.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3):43-48.

谷志忠.2010.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5):25-29.

韩金龙.2003.ESP最新发展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4):58-63.

南佐民.2005.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J].外语界(5):42-45.

秦秀白.2003.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9-83.

伍慧丹、赵一农.2012.专业英语教师课堂决策研究——课堂内专业知识困境实证研究[J].中国ESP研究(1):111-18.

徐微.2012.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研究综述[J].中国ESP研究(1):131-39.

杨惠中.1978.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58-60.

杨苗.2013.概念构建和学习收获——体裁教学法在医学英语课堂中的实效研究[J].中国ESP研究(1):16-28.

张法连、张建科.2013.法律英语学科发展规划研究[J].中国ESP研究(1):36-43.

赵雪爱.1999.国外特定用途英语(ESP)的发展与现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8-80.

(责任编辑吴诗玉)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