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法对减少痔病术后水肿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肛肠科赵志强赵鹏△张英菊(石家庄 050051)
提要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清热利湿法对痔病术后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随机分组的方法对50例湿热型痔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痔病术后常规换药及口服地奥司明片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换药基础上,再每日早晚温服龙胆泻肝汤治疗。观察两组的伤口水肿、渗出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水肿、渗出指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围手术期清热利湿法对痔病术后并发症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围手术期;清热利湿法;龙胆泻肝汤;痔病;肛肠疾患;术后水肿;地奥司明片
中图分类号:R266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007-5615(2015)03-0027-03
痔病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为51.1%,据流行病学调查:女性发病率约为67.0%,男性发病率约为53.9%;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加重。[1-3]痔病分型分为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热毒炽盛证及其他,其中,湿热下注证所占比例最高,为痔病发病的主要类型。I、II期痔病可选择保守疗法对症治疗,Ⅲ、Ⅳ期痔病手术疗效确切,但术后常易发生肛缘水肿,影响患者伤口愈合,加重术后疼痛,所以预防术后水肿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中医认为湿热内蕴下注于肛门,或肛周不洁,外感邪毒,久则致气滞血瘀,筋脉横结,故生痔,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大法。西医方面,痔术后肛缘水肿是指痔术后肛管及肛缘皮肤出现水肿、充血、隆起或肿胀、疼痛的症状。一旦发生痔术后肛缘水肿,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要大大高于未水肿者。我科近年在湿热型痔病围手术期应用清热利湿法采用中医清热利湿经典方龙胆泻肝汤预防治疗术后水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与口服地奥司明片比较,术后伤口水肿发生率更低,且治愈率更高、愈合天数更短,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2002年修订的痔病诊断标准,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痔病手术的住院患者中辨证属湿热型者共50例,年龄22~64岁,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例类型、手术方式、术后止血抗菌药物应用、饮食、换药及常规护理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No 2011117
△河北省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
1.2病例纳入标准 ⑴符合痔病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2002年9月修订的痔病诊断标准:痔是指因直肠末端黏膜下、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淤血曲张,扩大而形成柔软的血管瘤样病变;⑵中医辨证分型属湿热类型者;⑶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并配合治疗的患者。
1.3病例排除标准⑴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⑵精神、心理异常患者及不愿意配合者;⑶局部有其他并发症者;⑷处于应激状态者;⑸资料或数据缺失者。
1.4治疗方法及观察项目 ⑴对照组:痔病术后在常规换药基础上,口服地奥司明片预防水肿;⑵治疗组:在常规换药基础上,每日早晚温服清热利湿中医经典方——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黄、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等)。两组共同观察患者术后7天伤口水肿、伤口愈合天数、术后21天治愈率等指标。
1.5疗效判断标准[4]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标准,制定如下。治愈:伤口完全愈合,创面结痂并脱落,局部组织完全修复,无红肿、渗液,无便血,无肛门肿物脱出脱垂,肛门功能正常,肛门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痔核消失。好转:无肛门肿物脱出,创面较前缩小、变浅、渗血较前减少,肛门镜检查,黏膜轻度充血,痔核变小。无效:症状和体征较前无变化或加重。
1.6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系统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性分析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平,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经Radit分析,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t检验,治疗组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t检验,治疗组术后水肿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表2。
表1术后21天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治愈率治疗组25196076%*对照组25131205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两组平均愈合时间及术后7天两组并发水肿比较 (±s)
组别例数平均愈合天数水肿[例(%)]治疗组2519.1±2.2*4(16.0)*对照组2524.6±1.9 9(36.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痔病的形成主要是因腹腔压力增高影响直肠和肛管的血液循环,血液回流受阻所致。是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痔病后期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因肛门部位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排便的影响,术后伤口水肿发生率极高,肛门切口水肿不但会导致肛门坠胀、切口疼痛,影响伤口愈合,而且造成肛门皮肤高凸、愈合后遗留皮赘,影响肛门外观及卫生,使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下降。中医理论认为:痔术后水肿是由于手术金器创伤、湿热下注、气血瘀阻、经络壅塞等所导致,应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法。
中医学认为肛肠病多因风、湿、燥、热、饮食不节等因素所致,《外科正宗·痔疮论》中即指出:夫痔者,乃积湿热……以致浊气淤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因此,湿热下注肛门是导致痔病发生的病因,而湿热型痔病是痔病最常见的中医分型之一。湿热型痔病患者因湿热之邪蕴于下焦,致肛门肿胀疼痛,[5]术后加之肌肉腠理受损,肛门局部气血运行彻底失调,水湿瘀滞留恋,更容易导致水肿形成及伤口愈合缓慢,所以针对湿热型痔病的病因病理特点,采用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在围手术期口服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痔病水肿形成的机理,减轻术后患者痛苦,更好的缩短伤口愈合周期。
目前现代医学预防痔病术后伤口水肿主要采用地奥司明片口服,地奥司明为成熟的黄酮类衍生物,动物试验表明,地奥司明可调节微循环、水肿形成、淋巴功能及毛细血管滤过性、脆性和通透性,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阻力,改善淋巴循环,加快组织液回流,从而减轻水肿。
我科为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针对湿热型痔病的病理基础,采用中医清热利湿经典方龙胆泻肝汤改善术后水湿瘀滞状态,与口服地奥司明片比较,术后伤口水肿发生率更低,且治愈率更高、愈合天数更短。
龙胆泻肝汤记载于《太平合剂局方》、《兰室秘藏》、《医方集解》等名著中,[6]全方由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黄、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等10味药组成。本方中的龙胆草性苦寒,上可泻肝胆实火,下可清下焦湿热;栀子和黄芩性苦寒,入肝胆三焦经,泻火解毒,燥湿清热,助龙胆草加强清热除湿之力;木通、车前子和泽泻可清热利湿,导湿热之水道而出;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使祛邪而不伤正;柴胡舒畅肝胆,甘草调和诸药,并有防苦寒败胃之用。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龙胆泻肝汤可显著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并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豚鼠过敏性休克;龙胆泻肝汤在体内、外实验中显示对小鼠的乙型链球菌感染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表明本方有抗炎、抑菌、抗过敏等作用,龙胆泻肝汤煎剂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增强的作用,并能增加幼鼠胸腺重量,激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表明本方可以增强和调整肌体的免疫功能,以上研究的有关龙胆泻肝汤的抗炎、抑菌、抗过敏、增强和调整肌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为本方泻肝火、除湿热的功效提供了药理学依据。另外,龙胆泻肝汤中主要单药的药理作用表明:龙胆草、黄芩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黄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有止血作用。柴胡中的柴胡皂甙其抗炎作用可显著降低大鼠足踝的右旋糖酐和5-羟色胺造成的水肿,并有抗渗出和抑制肉芽生长的作用。山栀中的去羟栀子甙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车前子、当归、泽泻等具有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水液吸收的作用,上述诸药合用,不但具有清热利湿、利水消肿的作用,且可调节肌体免疫,促进痔病术后创面愈合。[7-8]龙胆泻肝汤及其单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等具有镇痛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中医清热利湿法和现代手术的结合,不但发挥中医药优势减少术后水肿发生率、促进伤口愈合,进一步完善了痔病的诊治手段。而且更可以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痔病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手术治疗,但随之的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多,而中医药治疗在防治痔病手术并发症方面仍有着巨大的优势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应更加重视,并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安阿钥·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97
[2]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99
[3]张东铭,王玉成·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 375
[4]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5
[5]张宁.中医药治疗痔疮的概况[J].贵阳中医药学报,2011,7(4):137-139
[6]张存龙.龙胆泻肝汤的源流与临床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2006,11:40
[7]张琴,阮时宝,龙胆泻肝汤(丸)的药效及毒理学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4):743
[8]朱惠芳. 龙胆泻肝汤的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J]. 黑龙江中医药,1993(5):50-51
(2014-11-0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