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二元结构”下要素有效流转的产权市场路径选择
◎周雪飞(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成都611130)
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告别了过往“投入型”增长模式,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会转入立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加的“效率型”增长新阶段。换言之,伴随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未来中国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存在着“双二元结构”:一方面,城乡分置,“二元结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还存在“二元结构”。这种“双二元结构”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具体表现为:要素在不同空间(城乡)、不同所有制经济(国有、私营)中分布不均衡、出现“断链”,无法形成要素资源的整体流动和“优化组合”,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长期低位运行。
1.1城乡“二元结构”下要素市场长期分置,久未统一
传统体制下严格的计划调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完全对立起来,人为割断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实行“农村农业、城市工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扩大,进而形成了我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与政府时常出现“配置倒挂”、方式拧乱,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正好“反其道而行之”:该由市场配置的私人领域,恰好实行的是政府“行政化”配置,而该由政府配置的公共领域,则更多交由市场“放任式”配置。
从要素市场来看,由于农业“高风险、低利润”的特点和受利益驱动,主要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参与金融市场的条件、渠道都非常有限;农村土地不能直接市场化,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入市”,造成“一级市场政府控制,二级市场农民难进”的困境,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分享农地向非农地转化中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久而久之,导致城乡生产要素市场不统一、长期分置,出现产权流滞、无法接续,难以形成“要素新组合”。
小贴士:
全要素生产率(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作为要素的“新组合”,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制度、技术、知识、管理等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提升和制度变革等。
1.2不同所有制经济“二元结构”下要素分布不均衡,形成产权流动壁垒
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应当实现“无障碍流动”。然而,由于现实层面要素资源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分布不均衡,且存在国有经济“产权模糊”与私营经济“产权弱势”并存的二元结构,出现“产权抵触”,进而形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产权流动壁垒”。
一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占有较多的要素资源,
但“产权不甚清晰、定价机制缺失、效率较为低下”的弊端突出。另一方面,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占有要素资源相对较少,产权较为明晰、效率相对较高,但同样面临“产权弱化、缺乏安全、短期行为”等问题。
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管理改善和组织创新等,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宏观层面而言,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增长,则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2.1使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与计划调节、行政手段相比,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引导资源配置符合价值规律以最小投入(费用)取得最大产出(效益)的要求,让价格信号、竞争机制和供求法则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正因为此,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市场作为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无疑应当起决定性作用。
2.2促进城乡要素市场的统一
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市场的统一,才能盘活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要素资源,推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公平交易,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改变城乡要素市场“产权流滞”、无法接续局面,形成“要素新组合”。
2.3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间要素自由流动
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就应当通过市场化方式,充分释放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活力,打造坚实的微观基础,让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通过“试错”寻找最优的资源配置构架。在此过程中,应着重通过国企国资改革创造更好的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制度条件,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的目的。
2.4更加注重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
私营经济要想摆脱“产权弱化、缺乏安全”的困境进而产生高效率,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技术创新
驱动、自主创新动力,就必须得到有效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个中逻辑在于,经营者必须受到保护,避免政治家对合约的恣意干涉,避免公司资产被巧取豪夺的可能性。换言之,如何更加注重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
3.1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要素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与功能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服务市场、权益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价格发现,投资人发现”的重要功能:产权市场赋予生产要素流动性和可交易性,市场化定价机制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有效倾斜、集中,为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从而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未来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将产权市场发展、功能定位纳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等相关内容中予以通盘考虑。
3.2加快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打破地区封锁的产权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的流转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且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财产权益,给农民带来更多财产性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基于此,产权市场应当牢牢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形成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良好机遇,加快建设、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打破地区封锁的产权市场体系、要素交易平台,有序推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进场交易。在此过程中,应以提高土地要素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和不同区域间的无界交易,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真正把广大农民的利益界定好、保护好、发展好。
3.3通过产权市场推进混改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推进国企改革,实现生产要素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无障碍流动”,必须打破“产权抵触”和“产权流动壁垒”,充分发挥产权市场、交易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搅拌机”的市场化专业平台功能,在“产权模糊”的国有经济和“产权弱势”的私营经济之间形成有效对接与融合,进而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凡此种种,对于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由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国有产权的流动规模会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因此政府应当考虑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资本流动和股权重组的环境条件,以便产权市场更好发挥“产权多元化的搅拌机”的作用。
3.4产权市场能够成为实现“双向产权保护”的守护者
毋庸置疑,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政府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意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确保“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推动创业创新,进而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促进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公平、公开、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产权市场作为产权交易的阳光场所、专业平台,完全能够成为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双向产权保护”的守护者,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民营资产被侵吞剥夺”。
鉴于产权市场在破解“双二元结构”、促进要素流转与组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具有显著的功能作用,建议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考虑对产权市场的改革发展与功能定位作出相应部署和安排。
参考文献:
1.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 tion[J]. R 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 32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2014年12月30日。
4.周雪飞:《产权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服务市场与坚实基座》,《产权导刊》,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