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继承
(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模式研究
宋继承
(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极化效应、扩散作用明显,产值占整个产业总产出比重较大的特点。市场需求、政策扶持、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组织竞争与协作是其成长的驱动因素。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主要有自组织型模式、引导型模式、集成型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特点。
[关键词]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模式 ;自组织;引导型
一、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作用机理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成长是在主导产业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发挥作用下,引至要素的集聚和产业的扩张使产业系统演变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极化效应对主导产业增长速度的影响
极化效应首先加强了产业资源向主导产业的集聚,进而形成区域经济中的各产业群落,并产生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同时,规模经济由于其有较好的规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了主导产业的极化效应,促进各产业资源继续向主导产业部门集聚,加快了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增长速度,扩大了其影响范围。这一进程中,首先主导产业的极化效应促进了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在极化作用下持续汇集产业资源,为其下一步高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持续形成生产要素集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形成又继续强化各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效率,使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得以优化提升。再次,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建设和行业发展,使地区产业结构得以优化调整,提高了边缘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扩散效应对主导产业成长规模的影响
扩散效应促进了主导产业部门业务间、产业系统各产业的融合,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影响到主导产业成长规模与扩张速度。主导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驱动能力高、生产链条长、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力大的特点,对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主导产业的关联扩散效应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后向关联效应。这些关联带动效应可以导致投入品行业、人力和结构的变化,继而密切与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二是前向关联效应。即主导产业作为投入品行业,影响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方向、规模与扩张能力。主导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其他产业相互关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引起一系列产业结构、体系的变化。同时,主导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政策制度体系、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流动等;更为重要的是,主导产业向其他产业扩散引发的产业重构,可以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出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主导产业产生建立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依据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其产业成长过程表现出自组织型、引导型、集成型三种模式下的不同进程。
二、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驱动因素
边缘地区由于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主导产业对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资本市场有着强烈的极化效应,各产业要素和区域的经济活动不断向其集中,从而壮大主导产业实力,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拉动经济发展。产业增长是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投资、政策和各产业均衡发展的综合作用,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是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市场需求
考察不同边缘地区的主导产业产生、培育、发展实践历程,无论是基于产品市场优势引发的特色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主导产业成长,还是基于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引致的资金技术集聚背景下形成的主导产业成长,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主要依据资源占有或产品专业化的市场优势。形成当地主导产业后,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部门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各环节,迅速放大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其他部门和行业向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集群,促进当地产业集聚、经济实力和经济规模大大增加。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需求的扩大、产业联系的密切,广阔的市场需求拉动了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成长。
(二)政策扶持
边缘地区政府为适应区域竞争和当地经济发展,其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系统高级化、产业组织壮大,边缘地区地方政府在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方面,主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并提供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由于边缘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区域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政策空间较为宽松,通过整合各项政策资源,调控资源配置、调整经济运行,并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比较优势、区位优势,推动主导产业的快速成长。
(三)投资推动
投资对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增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有效的投资为主导产业各部门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投融资基础;第二,直接投资于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资金,将迅速缓解边缘地区主导产业行业内部投融资难、投融资贵等资金短缺问题,使得该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第三,是通过产品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投入,将极大地促进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技术进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并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技术储备。
(四)技术创新
边缘地区科技创新环境较为严峻,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般通过与发达地区产业对接转移、吸引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大项目落地等方式获得,由于主导产业的特性,使得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大资金大项目往往青睐于当地的战略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这将快速集聚本地各种产业资源,包括技术创新资源,使得当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并加快主导产业的成长速度。
(五)产业组织竞争与协作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区域内产业组织竞争和协作下形成优势产业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是与区域外产业组织竞争与合作下形成特色产业的发展结果。竞争与协作的结果使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具备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空间,也促使主导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得区域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组织的竞争与协作一方面使得边缘地区形成了优势产业和特色,另一方面,这种竞争与协作又通过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极化效应,带动产业链的各产业均衡发展,使得边缘地区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自组织型模式
这是一种依赖产业自身发展路径,在资源占有、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企业集聚等因素作用下主导产业逐步发展和成长的一种模式,是一种市场自发作用的过程。由于边缘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部分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成长是依靠产业部门与组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动员资金、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的相对优势,通过极化作用强化自身优势,加大对上下游产业的吸引力和控制力,通过关联扩散作用强化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一)成长过程
主导产业的形成阶段主要是依赖于产业组织的产品、市场、管理、资金、技术优势,以极化作用为主形成产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产业组织的规模较小、市场力量还比较薄弱,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自稳定过程,产业内形成稳定的上下游关系,对产业外的组织影响较小。在成长期,由于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组织开始尝试渗透到产业外,主导产业极化作用引致产业集聚,扩散作用引致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内和产业外的竞争与协作,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成熟期,在资本、股权、企业兼并重组等产业整合作用下,行业出现比较激烈的自组织过程,产业融合的规模和速度都得以极大提升,此时主导产业在自我强化作用机制下,产业集聚规模、产业融合速度、产业扩张能力得以非线性放大,并快速成长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边缘地区主导产业自组织成长模式见图1。
图1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自组织模式
1.成长初期
在资源占有、市场独占、拥有专门技术等因素作用下,边缘地区主导产业依靠自我发展能力,在极化作用下,形成稳定的产业上下游关系,积累了良好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产业内的优势部门凭借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在区域内开始形成产业协作和行业配套生产,这种产业优势的积累又强化了区域内的资源集聚和企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强化了产业链的各种集约化生产,产生规模效益,使各种产业活动的协调和产业规模的扩张成为可能。
2.成长后期
在成长后期,由于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组织开始尝试渗透到产业外,在主导产业的扩散作用下,主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地区产业规模得以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在资金、市场、原材料供应、物流等因素作用下,主导产业凭借其资源占有优势、市场优势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并在极化效应和关联扩散效应作用下,一方面产业自我强化,另一方面产业组织开始尝试渗透到产业外,出现产业集聚,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作用下,出现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内和产业外的竞争与协作,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在极化效应和关联扩散效应的进一步作用下,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导产业水平开始向高级化发展。
3.成熟期
此阶段,扩散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资本、股权、企业兼并重组等产业整合作用下,行业出现比较激烈的自组织过程,产业融合的规模和速度都得以极大提升,主导产业各环节开始形成新的行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产业渗透、产业融合、产业重组。此时主导产业在自我强化作用机制下,产业集聚规模、产业融合速度、产业扩张能力得以非线性放大,产业形成跨越性成长,主导产业自组织成长形成巨涨落现象,主导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并快速成长为地区的支柱产业,产业的净产出占地区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升,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边缘地区主导产业自组织型成长模式的特点
1.成长速度慢
由于边缘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空间演化发展缓慢、区域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城市体系发育不良、城市竞争力弱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边缘地区的主导产业自组织成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自我调整过程,主导产业的各部门发展较为缓慢,市场规模扩张能力较弱,主导产业此时主要是内部的极化效应在起作用,产业组织更多表现为松散的企业联盟和上下游企业协作,主导产业的关联扩散效应发挥不明显,产业扩张较为缓慢,主导产业成长主要表现为产业内部的缓慢增长。
2.制约因素多
边缘地区一般处于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或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各种产业资源较为匮乏,其主导产业的成长要面对来自于政策历史、资源禀赋、制度设计、发展路径、经济区位等制约,也面临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观念、管理等条件的制约。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商贸交流越来越密切,以经济带、经济圈、城市圈、生态功能区、沿江沿河经济走廊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越来越明显,边缘地区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被排除在外,其经济地位持续被弱化,与区域外的经贸文化交流越发处于不利地位,这进一步制约了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自组织成长。
3.多产业特征明显
自组织成长初期不容易出现某一个或几个较有行业、市场或资金影响力、能够主导产业发展的大产业组织,更多的是由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用,几个或多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资源、技术、市场、原材料供应等因素作用下,形成配套供应型、上下游产业链型、市场主导型的企业合作联盟,进而形成多产业的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内生性成长,此时,主导产业在不同的产业部门缓慢增长,却很难形成非常有区域优势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边缘地区主导产业。
四、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引导型模式
边缘地区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和体制创新,综合评价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市场需求、区域内外产业分工合作与商贸交流、政策边界等因素,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选择培育本地区主导产业。这种引导型主导产业成长模式主要是边缘地区政府对所选择的主导产业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扶持,培育其快速成长。一般情况下,地区政府直接出台政策作用于主导产业本身,在土地供应、能源需求、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贸易、价格等方面直接对主导产业进行扶持,促进其在配置优势资源后快速发展。同时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手段为主导产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力的环境条件,促进其在短期内高速发展。
(一)成长过程
在引导型主导产业成长模式中,由于边缘地区政府的参与,特别是在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扶持下,主导产业成长速度大大加快。在主导产业形成之初,边缘地区政府即有重点地选择主导产业进行培育,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主导产业部门中企业集群的产生,形成产业集聚,并施以主导性的产业政策,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随着主导产业发展,边缘地区政府积极进行产业的软环境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大项目,积极进行产业承接,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强产业系统的市场化培育,积极进行市场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级化,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
1.生长初期
引导型模式下,边缘地区政府首先甄别出区域内可供选择的主导产业备选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空间、区域内外商贸交流的实际,遵循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方法及约束条件,选择那些产业增长潜力大、产业扩散性好、产业关联度大、社会效益好的产业,通过主导性的培育政策,扶持大企业,促进众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促进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2.成长中期
边缘地区政府有选择地制定特殊扶持政策,通过土地供应、能源需求、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贸易、价格等方面直接对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手段为主导产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力的环境条件,促进其跨越式发展。一般的,边缘地区政府会通过设置产业集聚区来整合各类产业资源,加大产业承接力度,促进大项目落地,通过市场建设、流通体系建设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同时,边缘地区政府还提供基础产业、关联产业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给、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流通体系、专业化市场协作水平,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壮大主导产业。
3.成长后期
随着主导产业的成长,其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主导产业的发展对政策的依赖逐步降低,政府除了继续完善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所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外,更多是引导主导产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的市场化建设。此阶段的主导产业在政策直接和间接扶持下,其产业扩张能力逐渐增强,在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始出现产业融合,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由原来的纵向并购开始向横向兼并重组和混合并购演变。随着产业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产业整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也导致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产业发展绩效在管理、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了产业组织的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了主导产业部门的市场控制能力,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得以进一步加强。
4.成熟期
边缘地区政府对主导产业的直接扶持政策逐渐退出,引导的重点是主导产业的市场化建设,放松主导产业的各项经济政策规制,强化市场和社会规制,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此阶段,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发挥主要作用,产业扩张和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主导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市场份额、技术创新能力、投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获得了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产业内的经济组织在产业链接、产业融合作用下,开始在更大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业务边界、市场边界被打破,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市场结构得以优化,主导产业的资源获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能力迅速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升,成长为边缘地区的支柱产业。
图2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引导型模式
(二)边缘地区主导产业引导型成长模式的特点
1.政府主导
无论是在主导产业形成的初期,还是在主导产业的成熟期,边缘地区政府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市场化都起主导作用。在成长初期,政府供给主导性的培育政策,扶持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引导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在成熟期,政府积极主导产业的市场化建设,逐步退出对主导产业的直接干预,引导主导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主导产业成长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
2.成长迅速
边缘地区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和体制创新,在资源配给、市场创新、技术支持、产业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对主导产业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支持,同时为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创建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和较为宽松的体制环境,使得主导产业发展获得足够的推动力,这种外源性动力使得主导产业可以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
3.目标明确
在我国,由于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边缘地区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各产业部门的经济起步缺乏联系性,由于政策对主导产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在经济层面上常常呈现一种由制造业的增长引至的大跃进进程。边缘地区经济发展越落后,政府可干预的领域和资源就越丰富,其工业化所需的资源与能力就越带有目的性、集权性、强制性、计划性的特征,使得其主导产业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指令性、目标性特点。而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边缘地区,带有明显目的性、集权性、强制性、计划性的主导产业政策和制度安排,通过市场力量引导主导产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实现边缘地区的资源合理配置、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系统的升级,推进边缘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五、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集成型模式
政府一方面优化产业成长的政策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主导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扶持、引导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其本质是在主导产业自组织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引导产业成长方向和发展速度,产业扶持和引导政策更多在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集成化成长模式是引入集成系统思想,突出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创新整合起来,将产业结构变革与产业组织形式创新、产业发展规划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保持密切联系,打破行业界限,改变原有产业链模式,使产业竞争范围、竞争载体、竞争主体、竞争核心和竞争秩序都发生了质变,推动主导产业成长向产业融合方向发展,边缘地区主导产业集成型成长过程伴随着产业渗透、产业融合、产业重组。
(一)边缘地区主导产业集成成长的类型
1.基于技术协同创新的产业渗透
边缘地区技术协同创新形式主要是联合创新,此种创新经常由主导产业部门发起,联合相关产业采取协同创新方式攻克技术难关,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放大主导产业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主导产业向相关产业的渗透。
产业渗透一般发生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这在发达地区是一个常态。与此不同的是,受边缘地区所处的区位环境技术创新能力限制,产业渗透更多表现为主导产业技术向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边缘地区产业技术渗透主要是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在产业链上有密切衔接关系,产业之间的技术平台使合作创新成为可能,在主导产业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下,边缘地区的产业资源可以多重开发、交叉利用,主导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不断深入,使得传统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进而出现产业融合。边缘地区基于技术协同创新的产业渗透,一般是在主导产业发展带动下,特色产业向其他传统产业渗透融合、主导产业部门下的科研机构与相关产业组织进行联合创新,其结果是出现产业交叉融合,或是使传统产业有了新业态,或是产生新的行业。
2.基于产业功能互补的产业延伸
边缘地区产业规模偏小,主导产业的发展容易引致当地中小企业围绕主导部门形成企业集聚,随着主导产业扩散作用的加强,赋予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一些附加功能,产业功能开始在各产业间交叉发展,形成产业功能互补的产业延伸。
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高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延伸不同,边缘地区的这种产业功能互补的产业延伸往往发生在产业链自然延伸部分,在主导产业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下,赋予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一些附加功能,产业功能开始在各产业间组合、重构,形成产业功能互补的融合型产业新体系。边缘地区这种形式的产业延伸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食品加工行业、资源开采开发利用行业、生态农业、旅游业这些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在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作用下,会极大放大产业的市场需求,通过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融合其他行业技术和功能,在当地实现各产业间功能互补,加快了产业系统演进进程。如在边缘地区发展迅速的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之下,农牧民积极参与,金融保险、流通体系、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移动商务各领域相互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明显增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交叉融合,催生了现代农畜产品物流、农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
3.基于产业扩张的产业重组
在具有产业链联系或技术联系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部门之间,基于产业扩张的产业重组往往赋予原有产品或服务新的功能或新的服务领域,产生新的产业功能。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种产业重组主要以信息技术扩散应用为特征,沿产业链各环节的延伸部分向其他产业进行重组融合,其新兴产业往往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移动电子商务、各种O2O平台的出现就是这种产业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由于边缘地区的产业部门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创新环境较为恶劣,基于产业扩张的产业重组往往不发生于信息技术产业,而是在主导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实力后,在区域内外以不同的形式实现产业扩张。区域内部的产业扩张主要通过主导产业部门中具备一定行业话语权的大企业依据产业链分工进行跨产业并购,或与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形成以资源供应为纽带,通过协议或合同形式,进行产品市场合作联盟,进而大企业在多元化、多角化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产业重组和扩张。跨区域的产业重组主要通过价值链配置、资本合作、市场合营、技术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区内主导产业部门中的具备资金和市场实力的大企业与在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市场营销、销售渠道等有关联的区域外企业,通过合作合资、联合技术创新、交叉持股等方式形成战略产业联盟,使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组织扩张到主体功能区、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参与到各经济带、经济圈、城市圈、生态功能区、沿江沿河经济走廊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边缘地区这种基于产业扩张的产业重组具有非常显著的快速性、互补性、低成本、成效大优势,在产业基础、市场发育、产业能力、经济环境、政策体系协调配套条件下,边缘地区主导产业的产业扩张、产业重组得以顺利实现。
(二)边缘地区主导产业集成型成长模式的特点
1.产业成长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较高
以边缘地区主导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渗透、产业延伸、产业重组需要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能力、市场发育、经济环境和政策体系,也必须有能够适应边缘地区发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有效的权力约束和政策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宏观层面上必须做好制度安排,实现社会资源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微观层面上必须要有效刺激部门经济生产管理、生产技术等生产效率提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管是实现社会资源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还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边缘地区主导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渗透、产业延伸、产业重组过程中,资本运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主要是资金会通过资本市场首先流向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主导产业部门,并带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流向主导产业部门,有效促进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发展。
2.产业本身的成长与其他产业间能达到较好的均衡和协调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集成成长模式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实现主导产业的自组织成长,以边缘地区主导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渗透、产业延伸、产业重组,本质依然是在产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自组织发展,其产业成长方向、扩张规模、成长速度还是通过市场力量来决定,产业扶持的直接和间接政策只不过是提供了产业成长发展的外部条件,产业本身的成长与其他产业间能达到较好的市场均衡和协调发展。
3.集成式的成长强调产业整合能力
边缘地区各种社会资源较为匮乏,其主导产业的成长要面对来自于政策历史、资源禀赋、制度设计、发展路径、经济区位等制约,也面临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观念、管理等条件的制约,这就要求边缘地区主导产业集成式成长必须强调产业整合能力。一方面要求产业部门内部集成,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以产品链为纽带,整合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半成品和成品加工、商贸流通、市场销售、物流运输各环节,实现系统内部集成,提升主导产业市场能力。另一方面要求产业部门以价值链为纽带实施外部集成,整合研发平台、协作创新平台、投融资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市场营销平台的资源,实现主导产业的产业扩张。
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的自组织型、引导型、集成型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主导产业自组织成长到一定阶段,因其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会引致地方政府对其重视,并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扶持政策引导其向预定目标发展,此时主导产业成长就演变为引导型成长。当主导产业发展到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实力后,具备了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市场份额、技术创新能力和投融资能力,其对直接和间接的扶持政策的依赖逐渐降低,产业内的经济组织在产业链接、产业融合作用下,开始在更大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以产业渗透、产业融合、产业重组为主要特征的集成型成长。边缘地区主导产业集成成长模式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实现主导产业的自组织成长,其本质依然是在产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自组织发展,其产业成长方向、扩张规模、成长速度还是通过市场力量来决定,产业扶持的直接和间接政策只不过是提供了产业成长发展的外部条件,产业本身的成长与其他产业间能达到较好的市场均衡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
[2]李娜,王飞.中国主导产业演变及其原因研究:基于DPG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9-33.
[3]武健鹏.产业融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J].理论探索,2012,(2):103-105.
[4]吴义杰.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48-251.
[5]赵伟.工业化——产业集聚与制度演化: 浙江模式再思考[J]. 社会科学战线,2011,(1):46-53.
[6]宋继承.边缘地区主导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7]向吉英.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与产业成长模式[J].学术论坛,2005,(7):49-54.
[责任编辑:张晓娟]
Growth Model of Leading Industry in Periphery Regions
SONG Ji-cheng
(Business Colleg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
Abstract:The leading industry in periphery reg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industry relevance and driving effect, obviously polarization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the proportion of the output value is bigger. Market demand, policy support, investment promo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growth of leading industry in periphery region. It's growth model includes self-organizing model, guided model and integrated model, each of these models has its ow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periphery region; leading industry; growth model; self-organizing; guided model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5)06-0020-08
[作者简介]宋继承(1968-),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教授,博士,从事产业组织运行与管理、市场营销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