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

2016-01-21 07:21刘晓云赵伟峰
中国软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

刘晓云,赵伟峰

(1.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

刘晓云1,赵伟峰2

(1.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

摘要:如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运用协同创新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根据系统自身特点和制造产业特点,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合作信任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四个机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能够保障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合作信任机制;激励保障机制

一、引言

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加快和技术复杂性的提高,企业乃至产业创新也由线性创新模式向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这就需要借助更多外部资源和力量。如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作为国家的创新型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产业创新过程更是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中介机构等多方面的学习交流协作过程,而这一协同创新的过程正在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方面。王琛和王效俐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从点(企业)及线(关联企业链条)到面(集群整体)出发,阐述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1],同时从知识外部性方面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途径进行深入剖析,但并没有对集群中的矛盾如何处理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给予解释。刘文华深入阐述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需要建立并培育集群创新核心企业,建立创新的合作与竞争机制[2]。但未对产业集群如何建立创新的合作竞争机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办法。Bell和Albu在研究中认为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集群内部的创新结构,并且这种创新能力是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及扩散实现的[3]。

总结起来,现有文献对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协同创新内部的运行机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等。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其产品和工艺的多样性,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涉及影响因素众多,结构复杂,目前的研究为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仍需针对从整体上解决制造业这一特定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多主体间合作动力不足、创新路径选择不当等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办法。因此,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对于指导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4],这是将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是由多个主体共同推动,由多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形下所形成的一个综合协同创新系统,旨在使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和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和组合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实现制造业突破性发展和产生质的飞跃[5]。制造业协同创新是一项涉及多方面、跨组织、跨文化的合作创新行为,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和相关调研,笔者发现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不足

由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主体涉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体系等不同的领域,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合作主体间的创新动力不足[6]。具体来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比较注重个人研究成果,追求自身的学术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创新过程中更倾向于论文和论著的成果形式,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7]。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市场和实际应用所开展的研发动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8],但企业作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价值的产物来说,往往会更加注重短期的收益,而忽视长远的研发投入,由此表现为缺乏科技需求的内动力和活力。

(二)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资源障碍

制造业的协同创新以系统的方式运行,在开展研发活动和技术咨询改进的过程中,面临着管理方式冲突、信息数据沟通渠道不畅和知识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在进行知识合作战略和研发产出目标过程中,制造企业和高校等研发机构会由于价值观和产业化的应用等差异产生冲突,追本溯源在于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而研发机构重在学术思想的产生,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学术创新为目标[9]。不同主体目标的不同,加之不同主体对知识产权的争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产生了知识资源共享的范围和广度有限,信息数据资源沟通存在问题,影响了制造业协同创新作为系统这个范畴的知识共享力度,从而限制了协同创新的进程和成果[10]。

(三)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存在的信任冲突

一方面,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主体中的企业和高校等不同机构的价值观、技术研发背景、技术应用价值认知,以及企业家在与研发人员交流过程中的精神碰撞等多种因素,影响着不同主体的相互认知,进而产生不同主体在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信任冲突[11]。具体在合作中,比如企业的想法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够解决企业自身的实际问题,而高校等研究机构可能只愿意交上成果,能否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科研机构则不予关心,从而产生合作过程的冲突。

另一方面,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主体也会就合作利益分配产生冲突。由于利益分配涉及到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动机,主体间利益分配方式的制定和执行就成为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12]。

(四)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缺乏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措施

第一,协同创新的主体对政府激励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正确地顺应政府激励政策的指导方向。第二,协同创新的主体对于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所有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自身产权的保护意识也不强。第三,我国制造业企业约95%是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主体也多由这些企业组成,但由于其规模较小且制造能力、技术装备良莠不齐[13],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易产生不良的市场竞争。

三、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框架

通过对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将针对解决上述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合作信任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四方面。其中动力机制着重解决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本身的动力不足问题,进而推动和促进系统的协同创新活动并提高协同创新效率的多因素组成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设定;资源供给机制作为系统存在的基本条件,为系统提供必要的资源供给,保障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中的知识共享;信任机制是基于系统存在的信任冲突问题,为系统成员间的合作提供信任;激励和保障机制从整体上协调制造业协同创新各主体要素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系统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协同效率。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构成了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框架

四、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指的是组成其协同创新活动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其内在联系的机理。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作为推动和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活动并提高协同创新效率的多因素组成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设定,可以说,是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在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多种内外部影响要素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本文所指的该系统动力机制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内动力和外动力两部分要素,其中内动力要素包括企业协同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外动力要素包括政府外部动力、市场源动力和科技进步支撑力。这些内外动力要素共同作用于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进而成为推动系统协同创新的动力。

1.内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1)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是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最根本和最基础的战略举措,因此作为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最重要的主体——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明确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据此制定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战略并予以实施;同时系统内的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精神,在创新过程中发挥行业协作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才能提高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行业的经营优势,进而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相结合取得的成果促进制造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系统内行业和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2)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激励。通过制定科学且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竞争激励制度以及约束规范制度,充分调动制造业中相关科技创新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研发技术骨干以及基层技术人员等)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薪酬分配制度中,通过合理设计各级人员的薪酬发放,制定完善的研发技术骨干等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如实地反映研发技术人员在企业自主创新中所做出的贡献,按照贡献大小进行相应的薪酬分配;通过竞争激励制度来强化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和相应激励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内形成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并宽容创新失败的良好氛围,形成对制造业协同创新活动的精神激励,进而形成以科技创新人才为人力资源基础的协同创新的内部动力。

(3)制造业协同创新稳定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通过增加装备制造企业进而扩展到装备制造行业的R&D经费投入,加大制造业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力度。一方面,通过增加系统内各装备制造企业本身的研发经费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渠道吸纳各种科技投资和科技经费的支持来加大制造业整体的研发经费投入,形成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体系和模式,包括增加对制造业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集成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的经费支持。只有通过这样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的建立,才能形成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基础动力。

2.外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1)市场源动力。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是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市场动力中着重考虑的两个因素。市场需求是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活动及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装备制造产品需求也将发生改变,因此只有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市场需求转变成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这就需要装备制造企业不断通过协同创新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趋势的不断激烈,在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制造业企业必须通过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来获得核心技术进而提高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将市场竞争力转变成协同创新的源动力。

(2)政府的外部动力。政府通过制定有利于制造业协同创新活动开展的各类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法律法规、金融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不断增加制造业进行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活动的外部推动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鼓励,直接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投入,如强化装备制造行业在重点支持的创新计划中的比重等。通过政策制定倾斜和资金投入支持共同为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力和外部推动力。

(3)科技进步的支撑力。制造业可以主动引导和促使社会科技进步为行业本身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服务,具体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合作创新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及科技资源吸纳到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活动中来,通过科技进步的成果促进装备制造企业自身的科技进步,使得相关的科技进步成果为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服务,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力作用。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动力机制通过内外动力的双重作用来实现,如图2所示。内动力:从企业协同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激励及创新投入增长机制三个方面作为协同创新的源动力推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创新。外动力:主要从政府、市场和科技支撑力三个方面作为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来促进系统协同创新活动。

(二)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资源供给机制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内的资金流及产品流等按照产业链的方向流动过程中,会与其他技术、信息及人力等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当系统内各种要素的收益率等于边际生产率时,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就进入了平衡状态。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资源的供给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等资源的高效供给。

1.人力资源供给

人力资源是系统中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和实施者,作为其他资源供给的载体,能够通过人力资源有意识的活动,将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本等有机整合,促进系统协同创新。

2.金融资本供给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有序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制造业新产品研发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健全的资本市场以及完善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本融资机制能够为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及时提供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装备制造企业成长中由于对资金投入具有高要求的特性,为充分满足企业在研发阶段、中试阶段、批量生产阶段和开拓市场等不同阶段的需要,在企业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来克服资金不足的问题。装备制造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企业的运行特点、资金的需要量、资金来源的方式如表1所示。

图2 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动力机制

表1 制造企业各阶段运行及资金情况

注:根据任学锋,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8(4):61-63内容整理。

3.技术资本供给

技术资本主要是指技术成果的所有者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人员智力的资本化。在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中,技术层面的创新可以固化到新材料、新设备和相关的服务中。系统中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经常会迫于系统内领导企业的压力,积极开展相关的研发创新。同时处于系统内协同创新领导角色的企业新研发的零部件等产品会以合同定制的方式交给参与创新角色的企业进行生产。当然领导企业为了实现产品与其不断推出的技术实现兼容,会经常性地向参与创新角色的企业施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参与创新角色的企业需要被动地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内不同的创新企业均在为系统主导的新产品提高配套的零部件及互补配件等的生产,从而在不同创新企业之间形成协同创新的合作体。在系统协同创新过程中,不一定涉及到技术成果的买卖,但是实现了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资本的共享,并提升了技术资本的数量和质量。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资源供给机制将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通过系统主体作用于系统,系统通过主体对各类资本的需求进行反馈。系统中的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体系等主体,一方面既是系统的主体,各类资源的受益者,本身也是各类资源的提供者,在这样复杂的关系中构成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资源供给机制,如图3所示。

(三)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合作信任机制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系统内各成员之间浓厚的创新愿望和合作意愿,而这种合作意愿也是建立在成员间彼此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构建系统内部彼此高度信任机制是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顺利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之一。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合作,在系统主体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明显加强,并且这种合作互动使得知识共享及相互学习,进而促进系统的协同创新。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需要企业家建立一种“信任红利”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系统内各主体在互动中相互传递创新意愿和理念,表达信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1.建立互惠创新合作的长期联系

系统成员之间通过建立长期持续的、稳定的互惠关系,能够进一步深化成员间的信任合作。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主体各方能够通过合作研发等多种创新形式取得双赢及多赢的结果,此时系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也能得到强化。在信任关系最难建立的系统形成初期,由于系统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成员间合作的信任风险。因此只有在系统成员间彼此采取充分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多次合作才能取得超过期望值的成果,才能使得系统成员间彼此的信任关系长期得以维持并发展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图3 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资源供给机制

2.规范系统成员间的合作行为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合作信任机制的建立,需要系统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规范化。而系统成员行为规范化的整体要求是:首先提高沉没成本和增加成员间彼此合作的收益。由于系统内成员间的合作属于根据合作项目进行共同投入,比如研发人员、技术或者相应投入的物化资产等,加之系统成员间的合作从博弈理论来讲属于重复博弈,也就是系统成员一方的欺骗行为能够导致系统成员另一方不能继续原有的项目开发,从这个层面来说提高沉没成本相当于提高了彼此欺骗的代价,由此系统成员间的信任合作机制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3.通过市场关系协调系统成员间的合作机制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成员企业通过在彼此的关系系统中开展合作进而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关系。系统内成员的企业间依据一定的原则并通过各自的关系系统来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成员企业间确定合作意向后,彼此基于信任的原则来进行合作创新项目的人员、技术及资本的投资,进而使得合作的系统成员企业间形成信任合作的依赖关系。而在这个投资合作的过程中,少数违约的成员企业将受到基于违约的惩罚,极大破坏自身长期形成的信任合作关系系统。

4.建立系统内部信任边界和信任评价体系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成员为了防范自身企业在技术和人力资本等在合作过程中的流失,其系统成员的信任是有度的,而不是无限信任。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彼此的信任障碍,但是从系统成员自我防卫的角度出发,为了能够持续拥有自身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有效地建立信任边界是维持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成员间的伙伴关系的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建立系统内部的信任评价体系,对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合作伙伴间的信用等级、风险偏好等方面进行评价,也是稳定系统成员合作关系的有效措施。

5.通过建立声誉机制构建信任合作关系

企业声誉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外界关于本企业研发能力、资本实力、质量信誉和安全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内部的成员企业声誉需要通过各种关系传递,进而使得系统成员间开展的合作具有动态和开放性,加之系统成员间的合作是依赖项目的需要而展开的,因此企业声誉便是决定能否开展后续深入合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建立良好企业声誉的重要之处就在于企业信誉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建立系统的信任关系,便于系统协同创新的实现,便于合作风险和成本的降低,在潜在惩罚损失与隐形合作利益双重作用下,这种伴随企业声誉的信任机制能够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良性发展。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成员间在协同创新愿景、核心价值观和合作研发共识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起合作的长期联系,通过合作过程中建立机制来规范系统成员间的合作行为,并通过市场关系来协调成员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建立系统内部信任边界和评价体系,建立声誉机制维护信任合作关系,由此构成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信任合作机制,如图4所示。

(四)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激励和保障机制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各种激励和保障措施能够明显提升系统成员的协同创新水平。本文中,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中,涵盖了政府的政策激励、知识产权成果和所有权的激励、公平竞争环境和良好创新氛围等要素。

1.政策激励

通过利用政府的财政、税收及产业政策来反映政府政策的信号和意图,指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方向,调动各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产业发展规划为系统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提供行动框架和相关准备,进而确定系统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范围和协同创新的领域重点。

2.知识产权成果和所有权的激励

产权激励面向的主要是系统创新主体之一的企业。这就需要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产权,真正做到产权明晰和权责明确,使系统内的企业成为具有自主经营权、决策权的经营主体,利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整体决策。其次需要在企业系统内调动员工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综合竞争实力。再次针对系统内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用知识产权成果的所有权进行激励,利用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形式来保护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以及知识成果的所有权。

3.制度保障

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明晰系统内企业产权,明确企业的权利和责任,落实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推动系统内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结合知识产权制度及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系统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产权和创新成果分享权予以保护。同时加强政府和创新主体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争取实现以法律形式来保障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合法性及不可侵犯性。

图4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信任合作机制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政府政策激励,首先,通过产业政策将制造业作为创新领域的重点产业;其次,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调动系统主体的积极性;最后,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成果的所有权实现知识产权成果和所有权的激励,进而形成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如图5所示。

五、结论及建议

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根据系统自身特点和装备制造产业特点,本文主要从系统动力机制方面、资源供给机制、合作信任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动力机制需要从系统内部和外部使系统主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速协同创新系统的成长;资源供给机制作为维持系统发展的重要条件,需要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技术资本的和谐统一,并实现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社会资本等资源在系统内的高效供给和运行;合作信任机制是系统健康成长的核心,通过市场性关系协调系统成员间的合作机制,规范系统成员间的合作行为,建立系统内部信任边界和信任评价体系,才能保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为系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基于以上研究,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高效运行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运行机制间的协同。对创新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合作信任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的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并不能从整体反映系统的运行效果,还需要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协同理论等对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提高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整体效果。

其次,整合系统动力要素。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是内外部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动力对系统的促进作用不足以使得系统良性、快速运行。因此,需要整合内外部动力要素,使之相互协同耦合,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快速发展,提高创新绩效。

图5 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第三,保证资源供给渠道畅通。人力资源、金融资本、技术资本等资源在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间的高效流动和共享,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因此,在制造业系统创新系统中,应搭建和完善资源供给渠道,保障资源供给渠道畅通。

第四,重视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和信任。政产学研之间的互信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频率和合作效率。合作可以使各方快速了解对方的需求,根据产业需求开展相关研究,一方面,避免重复研究带来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使得研究直接针对市场,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

第五,重视政府作用,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我国科技体制尚不完善、部门协作还不理想的当下,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中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应当重点从政策制定、产权和所有权激励、制度保障等方面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尤其是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政府深层次的指导与支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参考文献:

[1]王琛,王效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过程及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5):22-25.

[2]刘文华.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8):53-55.

[3]Bell M,Albu M.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715-1734.

[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5]徐建中,赵伟峰,王莉静.基于博弈论的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7):161-171.

[6]刘懿峰,孙浩进.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J].区域经济评论,2015(1):86-90.

[7]万幼清,王云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4(8):175-176.

[8]朱兆斌.科研成果横向转化绩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1):86-89.

[9]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

[10]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刘江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1-6.

[11]吴婷,李德勇,吴绍波.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学研联盟冲突管理研究[J].学术论坛,2010(3):198-201.

[12]薛二勇.我国大学和产业合作的战略选择和制度安排[J].教育研究,2014(11):44-52.

[13]崔荣会,李艾艾.云制造落地[J].中国制造信息化,2010,39(13):18-21.

[14]张树山,郭坤,孙毅.全球供应链系统环境下科技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组合评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4.(5):164-172.

[15]万幼清,张妮,鲁平俊.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风险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5(2):182-183.

[16]Sungjoo Lee,Gwangman Park,Byungun Yoon,et al.Open innovation in SMEs:An intermediated network model [J].Research Policy,2010(39):290-300.

[17]魏江,李拓宇.赵雨菡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中国软科学,2015(5):21-30.

[18]叶伟巍,梅亮,李文,等.张国平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管理世界,2014(6):79-91.

[19]徐恺英,鞠彦辉.企业信息集成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5(6):8-12.

[20]马宗国.开放式创新下研究联合体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8-12.

[21]于兆吉等.装备制造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3(7):193-196.

[22]李兵,曹方.基于系统动力学城市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75-177.

[23]董秋霞,高长春.基于模块化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及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8):110-113.

[24]龚新.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的运行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09(10):124-128.

[25]马永红,王丽丽,王展昭.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构建[J].科技与产业,2011(8):90-94.

[26]霍明奎.基于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38.

[27]宜建军,岳琳.基于知识流的产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研究[J].情报杂志,2010(3):107-109.

[28]付丹,李柏洲.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要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34-36.

[29]钟荣丙.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2):29-32.

[30]杨剑,杨锋,王树恩.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8):1-6.

(本文责编:辛城)

Operating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a

LIU Xiao-yun1,ZHAO Wei-feng1,2

(1.SchoolofManagement,Harb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80,China;2.PetroChinaCoalbedMethaneCoLtd,Beijing100028,China)

Abstract:As the country’s innovative strategic industry,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ther than the quant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is strategy.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problems,constructs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from dynamic mechanism,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cooperative trust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These fourmechanisms support and interact each other to protect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and thus enha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dynamic mechanism;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cooperative trust mechanism;incentiv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12-0144-10

作者简介:刘晓云(1965-),女,山东青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与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跨越模式、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71472057)。

收稿日期:2015-08-24修回日期:2015-11-09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
1988—2010年西安市空间扩展及动力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对大学英语教学动力机制构建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甘肃省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经济不存在“东北化”可能
试析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