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明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这既是一种刚健有为的人生观,也包含海纳百川的气度,更是一名好教师教书育人的不断追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使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况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育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这一职业多么神圣、多么崇高。
如何胜任这一神圣的职业?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呢?习总书记对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之魂
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但丁曾经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由此,可以说明好教师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品德恶劣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不齿;相反,品德高尚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深远的。乌申斯基有这样的名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好教师一定是道德自律的人,自觉砥砺自己的品行,心中有大爱,可以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渊博的知识丰富学生,用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使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二、心中要有大爱
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一个好教师一定具有虔诚与悲悯之心、敬畏与神圣之感,一定对学生始终具有慈爱之心,能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努什·科尔恰克就任的犹太区孤儿院,纳粹分子要烧死这些不幸的孩子们。他们让亚努什·科尔恰克选择:要么离开孩子保全自己的生命,要么和孩子们一道去死。作为院长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亚努什·科尔恰克安慰孩子们,设法不让那些幼小的心灵遭受死亡的折磨。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心献给教育。因为教师的职业因学生而存在,教师的职业因学生而崇高。
曾纪洲老师在《教书,不简单》一书中坦言:“每次走进教室,尤其是刚站上讲台那会儿,他都有些紧张……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一份在乎,在乎每一个学生。”在乎就是心中的大爱,多么贴切、多么温润啊!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互相重叠交相辉映时,才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教师是学生一生的贵人
一个好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能不能爱学生,能不能唤醒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育就是让学生梦想成真。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即使最卑微的生灵,也对生命充满无限希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许小青教授就是我人生的贵人。2006年9月,我有幸求学于桂子山。三年的求学生涯,在许小青先生的指导和教诲之下,甚至是严格的督导之下,我慢慢步入历史学研究的初浅尝试当中。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外,我还选修了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其他课程,聆听了近百场讲座。许老师要求研究所里珍藏的图书,从第一架第一本到最后一架最后一本都要认真翻阅。
毕业论文是三年研究生学业的结晶之作,其重要性自不必言。略感欣慰的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搜集资料耗时一年半之久,手抄了十多万字,加上复印资料有三十多万字,论文在许老师的细心指导之下也是多次删改,最终定稿时也有十万字之多。苦尽甘来,有幸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在此感谢许老师的教诲,同时也深味求学的艰辛。希望自己将来有所作为时能够“成功报师尊”。
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执教之基
要做一名好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一个教师的知识积淀不足、修养不够,教学时必然捉襟见肘,根本无法谈及游刃有余、高屋建瓴。
凡成名成家者,无不历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梅花扑鼻香。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他“心中常有未能进入大学读书之憾,但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矢志自学,闭门苦读”。十年乡教,十年苦读,十年求索,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素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2006年的获得者余英时先生,师承钱穆先生,依照“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精神”的治学理念,从学术研究本身具有的内在批判力,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后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余英时先生用一生追求知识,最终达到中西古今贯通。
五、结语
为师者,一定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一定要有对真理追求的迫切心理。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学无止境,教海无涯”,为师者,需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上下求索,才能化蛹成蝶,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陶行知先生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之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教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自身心灵的修炼与提升,是自己生活态度和点滴言行如春风化雨般对学生的熏陶。学生每一天的故事都不可复制,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能重复,教育的责任即在于此。教书需要每一位教师充分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对生命、对学生、对知识心存敬畏,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是否能与学生一起愉快而谨慎地编织故事,到达教学相长。魏书生老师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用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的座右铭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爱生自能受生爱,师人方得为人师。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从高中历史教学反观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培养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13QN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