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

2016-01-20 00:16秦艺轩
今传媒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微信

秦艺轩

摘  要: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关键词:微信;网络谣言;传播;阻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70-02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与传统的通过人际传播的谣言一样,网络谣言同样有其传播扩散的目的,谣言或是经过周密策划,以恶意中伤、混淆视听、打击谋利为目的,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极强的攻击性、危害性,比如导致全国柑橘滞销的蛆橘事件;谣言或是为了表达一种愿望的达成,把欲望当做现实来表达,比如网上流传的吃碱性食物可以预防癌症;谣言或是纯属娱乐,没有有害目的的,比如网上经常出现的明星八卦。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的网络谣言,都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匿名传播

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社会角色或顾虑自己的观点会招致指责甚至是追究责任,不能与他人尽情地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一些私下的观点。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尽情地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由于人人都有自己的网名,人们无法判断面具下出言不逊的那个人究竟是谁,所以人们在网络上言论的表达会更加的无所顾忌,甚至于不负责任。网络谣言的匿名传播特点为网络谣言的生成和散布提供了温床。

(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传统谣言的传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统谣言一般只能靠一对一的单一的人际传播来扩散,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而网络谣言由于其借助特殊的互联网平台,一般是一对多的放射状传播,一条谣言一经发送,会有成千上万或者更多的信息接收者即时收到,这条谣言再经过信息接收者的二次传播,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内,从而对网络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与传统口口相传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是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大公害。

二、微信的传播特征和谣言的形成要素

尼尔·波兹曼认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所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一款手机通讯软件,微信公众平台促使社交网络从原来的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向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转变,实现深度信息精准到达。它独特的传播模式和特征主要有三点。

(一)“沙龙”式的私密传播

微信朋友圈是用户以家人、同学、朋友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封闭的熟人圈子,是经过彼此的相互确认才形成的网络社交圈子,从而形成所谓的微信强关系,这个网络社交圈子所传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在朋友圈中所发布的状态只有微信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中的好友评论也并非所有微信好友都能看到,只有当你和评论者以及被评论者都是共同的好友时,你才能看到微信评论的内容。如果把微博比作一个广场集会的话,微信朋友圈就更像是朋友之间的私人沙龙,沙龙中所传播的内容信息只有圈子内的人才能接收、评论、分享。

如果圈子中传播的内容是谣言,也会由于双方的交流信息仅仅会在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出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而不能及时的被辟谣,甚至会在更大范围的朋友圈中传播。所以在微信中会出现众多好友分享同一谣言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刷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朋友圈是一个封闭的圈子,信息在一个圈子内反复的被分享,传播,这样一种重复叠加的力量,会加深人们的印象,产生从众心理,也加入到谣言的传播队伍中去。

(二)点对点的直线传播

如果说微博更偏向公开发布信息的媒体性质,那么微信则更偏向封闭式交流的沟通性质。微信遵循信息的“点对点”直线传递,信息的指向性明显,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固定的几个人,排除了“不相关”粉丝和“杂音”的干扰,更有针对性,更精准有效,信息传达率高。因此,微信用户发送的文字、图片、视频,往往能收到及时的反馈,接受度较高,往往能取得比其他社交软件更好地传播效果,体现了微信精传播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一对一的直线传播模式具有的很强的针对性和很高的反馈度,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传播也会比在其他平台上的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由于微信用户都是以家人、朋友、同学为基础所建立起的一个彼此信赖度较高社交圈子,所以,一条通过朋友的微信获知的消息,首先人们会在心理上对其卸下防备,信赖消息的真实度,如果此时没有官方辟谣,很有可能就默认这条消息是真实的。出于对家人好友的信任,对这条谣言再次进行转发,从而使谣言的扩散范围更大。

(三)传播载体丰富多样

信息传播的介质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微信的传播囊括了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方式。在微信聊天过程中,用户不仅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这两种无声和有声的语言符号,还可以发送图片、表情、视频等非语言符号,丰富的传播载体能够使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和便利性,相对于传统的电话和短信单一的交流方式,微信所提供的丰富的传播载体无疑使它更加受到用户的青睐,往往也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网络谣言往往会抓住人们“眼见为实”的心理,利用微信丰富多样的传播载体,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使网络谣言生动化、立体化,迷惑性强。谣言中所出现的图像,视音频是谣言的发布者蓄意而为,往往是图不对文,刻意的歪曲事实真相,但是由于它“有图有真相”,在真正的事实还没有水落石出的时候,它会蛊惑许多人的视线,让人们信以为真,从而对谣言进行更大范围的扩散。

三、微信中谣言传播的阻断路径

(一)及时的公开信息

谣言之所以会传播,就是因为大众无法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因此破解网络谣言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地向公众发布权威真实的信息与解释,揭露谣言的欺骗性与荒谬之处。只要真相揭露,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及时公开的公布事实真相,一方面能够显示公共部门对谣言涉及事件的重视, 以及解决事件的决心,从而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地制止谣言,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其蔓延产生不良社会后果。另外,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可能还做不到信息的全面公开,但是要及时地向公众汇报事情调查的进展。有些政府部门在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害怕公布真相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不利,就在公布信息的时候遮遮掩掩,只公布一些无关痛痒不会损害到自己利益的信息,结果反而使民众更加反感,宁愿去相信非官方渠道的信息,从而使谣言更加泛滥。

(二)树立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就我国的现状来讲,传统媒体仍然是受众最广泛的媒体形式,面对网络谣言的泛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要树立自己的权威,第一时间发布真实消息,阻断谣言的传播。首先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因为微信上传播的许多图片、视音频等其实还是从传统媒体那里转载过来的,所以传统媒体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其次,传统媒体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性进行辟谣,在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央视完全可以利用其传统媒体的特殊优势,采访新闻当事人,从官方的立场进行辟谣,阻断谣言传播。微信朋友圈中经常会转发一些生活常识类的谣言,而针对这类谣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2013年全力研发了一个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这个栏目会针对最近互联网上流传的谣言,请多方的专家进行实验求证。比如栏目曾经求证过:手机充电时辐射是平时的一百倍吗?PM2.5能被空气净化器去除吗?喝左旋咖啡不运动不节食也能减肥吗?等等,节目中所涉及的求证都经过专家实验,保证了节目的权威性,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个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阻断了生活常识类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

(三)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提高普通网民的媒介素养和谣言的辨别能力其实也是从入口遏制了谣言的传播。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网民认识到网络谣言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伤害,让网民不要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言论,一旦看到已经证实是谣言的消息还在微信或网络中传播,就要及时的举报;其次要加强民众的科学知识教育。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就是由于人们对一些不了解的事情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被谣言牵着鼻子走,所以普及网民的科学常识对于网民有能力辨别网络中的传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要加强网民的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树立依法上网的意识,在使用微信等软件时,要自觉地抵制网络谣言,不编造谣言,不传播谣言。

(四)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现象进行治理,一旦发现利用网络进行谣言传播者要依法严格处理。同时应把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作为重点,对微信的公众账号进行规范治理。首先要严格把关认证环节,规范认证审核程序,提高认证门槛,及时地发现、清理违法、违规的微信公众账号;其次,要把微信纳入日常监管体系,建设专用监测平台,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主流媒体网站积极开放运营微信公众账号,壮大主流舆论场。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J].南都学坛,2013(4).

[2] 姜胜洪,殷俊.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J].理论前沿,2014(4).

[3] 喻国明,欧亚,张估明,王斌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R].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01-16.

[5] 杭孝平.为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J].当代传播,2014(4).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传播微信
微信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