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武
摘 要:中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合作学习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而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初中生由于从小所生活对环境有所不同,性格就会有所差异,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表达思想的方式也会不同,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在合作探究中,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慧,也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人合作,而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也让他们更加享受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有效感知,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进行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圆的定义以及性质,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创设比较教师手上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的实际情景,这时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而学生想到的方法是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教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圆,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学生回答想。
教师:自己动手操作之前,请大家先来看看活动的要求。1. 用自己手中的两个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些圆与圆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2. 每组组长做好记录工作,将组员操作的结果记录清楚;3. 快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完成。讲清楚活动要求后,要求小组成员开始实践操作。教师看到各组成员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且都进行了合理的分工,组长在一旁进行细心指导,小组活动也在有序、顺利的进行。小组陆续完成后,小组成员交流活动结果。
组1:我们组使用的圆,比较的结果是圆与圆有相交的位置关系。
组2:我们小组得到的是圆与圆有相切的位置关系,其中包括外切和内切。学生一边交流,一边展示操作过程。
组3:我们组得到的结论是圆与圆之间有不相交的位置关系,包括外离和内含两种情况。
学生展示图形。
组4:我们组对第三组结论有补充,圆与圆还有同心圆的关心,就是它们圆心是同一个点,动手半径不相等的时候,同时给大家示范。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二、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中还应该特别注意设计方案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探索性、可操作性。而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么不但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展开与折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1. 得到那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2. 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要想得出结果,就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然而课堂中并没有现成的正方体,那么学生就很难开展探索,这时候有的教师就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用剪刀把它们剪开,让学生观察;还有的教师则是把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大小一样的正方体,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学习,从自己的动手操作中明白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要求他们把得出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将实践得出的平面开展图贴到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将一样的放到同一组,这样便得出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讨论一下问题:1.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2. 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的特点?这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但更加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显著,因此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