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锴
【摘要】为了做好逐年艰巨的就业工作,辅导员除了考虑社会因素,更应把握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对学生的就业目标、就业方式、就业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毕业生在就业时期往往存在过度自信、目标不定、就业“盲区”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所以辅导员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引导工作,适当做出改革,通过个体性引导、观念性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观念的端正和转变。
【关键词】就业观念 就业引导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36-02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最难就业年”已经成为了每一年的口号。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是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及仍未就业的往届生,另一方面是学生有业不就,“高不成低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处理好就业的全过程,就业观念对学生的就业目标、就业方式、就业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而辅导员的就业引导工作,也应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及学生当下的就业观念而做出改革,通过对学生就业观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一、学生各就业阶段的观念变化
(一)就业初期过度自信
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大家都是这种心情。但是對于“理想的工作”,有些同学理解出现误区。认为那是一份“即省力,又不辛苦的,工资又很高的”工作。于是就业初期的学生,极度容易过度自信,而由这种心态带来的就业状态通常有两种:一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应聘结果,二是迟迟不去应聘,认为为时尚早,不慌不忙的等工作。这个阶段多数学校会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或是大型招聘会之类,但学生也不会珍惜,由此带来的矛盾也相当的尖锐,学生根本不珍惜学校千辛万苦为他们争取来的就业机会,甚至有学生认为招聘会上的工作都是不好的工作。
(二)就业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
很多学生就业初期心怀着上文提到的“理想工作”,而现实中这样的工作根本就找不到,于是在碰壁之后,学生心理产生了一种落差。这种落差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就业目标的定位。这个阶段,有些观念不正确的学生开始产生不良心态以及不正确的目标定位:
一是怨天尤人的心态并中断找工作的进程,这类学生会将找工作失败归结为社会原因及其他客观原因。
二是迷茫的心态以及过度“广撒网”的应聘方式,这类学生有着相对积极努力找工作的行为,但是又犯了过于随意的错误,不明确自己想要从事什么工作,也不考虑自己擅长什么、不适合什么,只要看到招聘启事就投简历,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就业目标,往往得不来实际性的回报,即使被录用,学生事后想毁约的几率也很高。
(三)临近毕业出现就业“盲区”
临近毕业,或者毕业前后,属于应届生就业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还没有找到工作或连有意向的录用单位都没有,多数学生会自乱阵脚,迫切渴望得到一个就业机会。这个阶段从心态上来说,是学生最为慌乱的一个阶段,从观念上来说,又是学生最没有任何原则的阶段。此时易发生较多欺骗行为,应提醒学生提高警惕,切勿走进就业“盲区”。这个阶段,无论对于已经就业还是尚未就业的学生来说,“盲区”的含义还包括一些政策方面的因素,例如就业协议、就业合同、派遣证、人事档案去向等等实质性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就业指导课上都已经讲过,但没有到真正需要的时刻,学生不会去考虑这些,所以就业最后的阶段,辅导员还是要上好关于这些“盲区”的最后一课。
二、辅导员就业引导工作的改革
(一)由政策性引导转为个体性引导
在就业指导课上,甚至在就业指导课之前,辅导员都会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理论性、书面语的去讲述这些内容,将这些非常必要的内容“政策化”,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这里的“个体性”并非以每个学生为单位的“个体”,而指的是学生的专业、性格、特长以及缺点等因素。为了将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具体实用,辅导员在就业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结合个体性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辅导工作。
除了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必讲的内容,还有其他政策性内容也是必须在就业引导工作中教会学生的,例如国家基层项目、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试等等,同样,要将这种政策性的引导工作,与实际的个体性相结合,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实效。
(二)由技巧性指导转为观念性引导
辅导员在进行就业引导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求职能力,会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技巧讲授,帮助学生应聘成功。事实上,求职技巧固然重要,但辅导员无法将可能出现的所有内容涉及到。从开始的搜集就业信息,到确定应聘目标,投递简历,参加面试等环节,需要的是学生全程懂得自己去应对和处理。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指的就是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的理解。
以何种就业观念去应对就业这件人生中的大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对辅导员来说,应视为就业工作的培养重点。也就是说,现阶段的辅导员就业工作,应由应聘技巧的教导转为就业观念的引导。就业观念应包括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的求职定位、“先就业、再择业”但又不能盲目从业的原则等。
三、结语
事实上辅导员的就业引导过程,是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最佳实施时间应从大一开始,大一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职业观念;大二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让学生对“职业”进行感知;大三进行精准指导,结合专业性对有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让学生有明确的就业观念;大四主要进行就业服务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并针对学生在就业各阶段存在的观念误区,进行转变和端正。
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对辅导员的就业工作也是不小的挑战。辅导员应顺应现今情势对就业工作的推进方法进行改革。应充分认识到当下就业工作的症结,全面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念,了解学生的个体性,从而适当的转变工作重点,帮助学生端正就业观念,以便找准就业机会,避免“有业不就”、“无业可就”这样极端的尴尬,实现有效、实用的就业指导、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祥,刘业政,张行宇.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社会就业观念转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5(5):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