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激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动机

2016-01-20 20:53成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36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动机

【摘要】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美文学课程举足轻重,却又难懂难学。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几条建议:在宏观安排上,要客观而合理;在任务设计上,要新鲜而有趣;在评价方式上,要科学而有效;在情感引导上,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 英美文学 动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13-02

1.引言

“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地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学习起来精神百倍、坚持不懈,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反之,学习动机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倦怠,其成绩往往也不太理想。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具体举措。本文以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英美文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2.激发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动机的方式

英美文学课程信息量大、文字晦涩,但是,“文学是一个幻化的语言王国,也是一个美化的精神王国,它使丑陋的东西拥有不俗的魅力,把琐碎平庸的点滴连接成有机的生命,在流逝的年华中展现永恒,由有限的历史性存在上升到无限的‘神性,用片段零散的光景来映射整个宇宙。”[2]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走进英美文学的广阔天地,去感受其独特魅力呢?本文提出了几条建议:给学生作客观而合理的宏观安排;为学生设计新鲜而有趣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给学生以正面的情感引导,让其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2.1 客观而合理的宏观安排

学习之初,教师要给学生定一个客观而合理的宏观安排,让学生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英美文学课程知识量大,不管是历史悠久的英国文学,还是异彩纷呈的美国文学,都牵涉到众多的作家、作品、流派等,要将其纳入囊中并非易事。两本写满英文的厚厚的教材,就足以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此时教师再好高骛远地对学生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学生干脆将这门课程置之不顾,敬而远之。所以,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一些对学生来说难度适中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其次,安排要详细具体,才能让学生心中有数,清清楚楚的明白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大体该如何去做。再者,延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为时过长则让任务变得抽象,且易让学生产生拖延、依赖的心理。例如,按照时间顺序,英国文学大体分为早期和中世纪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革命和复辟时期的文学等阶段,而美国文学亦可大体分为殖民地时期的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阶段。针对这些阶段,教师不妨将学生分好组,每组负责一个阶段,做一个5-10分钟的PPT,由该组学生讲解,向同学展示这一时期的文学最为经典的内容。为达到这个目标,该组成员首先要定计划,大体列出实施此计划分为几个步骤、哪些同学负责哪些步骤、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拟采取哪些解决方案……定下计划之后,要开始收集资料。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去图书馆查找、上网等途径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和图片等,将其进行最优组合。之后,就要在讲台进行成果展示了。每组选几位同学上台,讲解PPT,甚至提问。最后,根据老师、同学的意见,将PPT作一定的修改,并将修改后的版本保存起来。这样的宏观安排,既有条有理,又合情合理。

2.2 新鲜而有趣的学习任务

文学是人学,它具备打动人类心灵的潜质。那么,教师该如何去提示、去引导、去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和情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将学习任务设计得新鲜而有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听,感同身受地读,发自内心地写,激情满怀地演。

为了让学生“听”得興致勃勃,教师在介绍作家、作品等的情况时,可适当介绍作家真实的生活经历。“文章憎命达”,很多作家其实都是“有故事的人”,正是非同一般的人生经历激发出他们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如英国散文家兰姆温良淳朴的个性、悲催的家庭生活和艰辛的人生,使其文笔“富于人情味,朴实纯真,透着一种深深的伤感与酸楚”;[4]英国作家杰克·伦敦来自食不果腹的社会底层,在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中不知洒下多少汗水与泪水,其《野性的呼唤》等作品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适者生、不适者亡的赤裸裸的生存斗争;美国作家海明威热爱沸腾的生活,其经历如打仗、狩猎、出海等无不令人激情澎湃,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造就了其《老人与海》等作品中雄浑、苍凉、隐忍的生命格调……作家的生平逸事,会让学生感到意兴盎然,并进而对作家的作品、风格产生兴趣。至于作品当中的有趣之处,那就更多。故事性较强的小说、戏剧等,可以讲讲情节、谈谈人物,甚至请学生预测情节;音乐性较强的散文、诗歌等,可以大声朗读,亦可请学生朗读,评出最优……如此一来,不愁学生不侧耳倾听。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美文学的学习亦是如此,需要进行大量阅读。教师可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选择一些在兴趣、思维、心理等方面与学生相似的作品让其认真阅读。如,“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高校的男孩女孩们对爱情都不乏兴趣,不妨让其读读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之类的作品,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婚恋之事,明白易懂,又俏皮幽默;近期学生中又流行“人生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说,涉世未深、精力充沛的大学生们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渴望,可让其读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那样的作品,写鲁滨逊在孤岛上排除万难、艰苦为生的故事,既惊险刺激,又给人启迪;高校学生的人格尚未完全定型,而成长并不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非走不可的弯路”,总是会有惆怅与迷茫,不妨让学生看看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一类的作品,去体会成长的艰辛……总之,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作品,以期将其内心最深处的心弦拨动。

阅读文学作品之外,在课后或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笔,进行创作。为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首先,教师可布置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与所学的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题材来让学生展开;其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写得好的作品会被打上PPT,在课堂上展示,这就会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感觉到自己所写并非如荒漠之花一样空开一场,而是会有真实的读者,这就不但激励他们去写,而且激励他们去写好。如学了培根的《论求知》那样条理分明、句式整齐的散文可让学生也写一篇关于学习的散文,从小学到大学,大学生肯定不乏关于学习的想法,再加上培根的风格作参考,不难作出优秀的作品;学了格雷的《墓畔哀歌》,教师可让学生也表达一点在黄昏之时、暮色之下对人生、对命运的思索和感慨,大学生朝气蓬勃而又具有浪漫气息,心中有许多朦胧的思想和情感,再加上黄昏这一“灯半昏时,月半明时”的特殊时分的催发,从其笔下流出诗情画意的句子不足为奇;学了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红红的玫瑰》,教师可让学生尝试着写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大学校园内的恋情并不罕见,而每个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哪怕是没有谈过恋爱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情窦初开的“爱的初体验”,将这种健康、自然的情感表达出来也是人心之所向……总之,不妨让学生也学学中国古代文人:“静坐闲窗对短檠,曾将往事广搜寻,也题流水高山句,也赋阳春白雪吟。”[7]静静坐下,摇摇笔杆,让情感流溢笔端,让人生充满诗意。

“小说家在‘创作镜像的虚构中表演着奇异复杂的人生”,[5]英美文学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小说、戏剧等体裁传达的是生动的故事,对应的是复杂的人生。这就启发教师,将一些小说、戏剧等交给学生去表演,学生或背诵、或改动、或自编台词,将情节按自己的理解诠释出来。一些经典的作品如《德伯家的苔丝》、《呼啸山庄》、《飘》、《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都可交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以加强,因为他们要和同伴讨论台词、角色、道具等;其创造力得以提高,因为将文字化为言行,语音语调、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抬足等都有赖想象力去填充;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表演的学生会兴高采烈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而观看的学生亦会好奇而专注地盯着自己的同学……如此一来,不管是对所学的知识,还是对所处的课堂,学生都会油然生出一种喜爱之情。

2.3 科学而有效的评价方式

英美文学主观性较强,很多问题具有开放的答案;在文学赏析方面,更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发言作反馈、尤其是对其作业作批改时,不仅仅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也不仅仅是只给出一个冰冷的等级,而是要给出具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首先要有及时性,要趁热打铁;其次,要有信息性,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自己所说或所写有何有点、有何不足、为什么;再次,要有激发性,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给学生以激励,以启迪,让其走得更远。有的学生虽然英文表达不行,但是认真思考了,言之有物,教师就要对其思维、态度予以肯定,同时鼓励其加强表达;有的学生虽然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但其中有一两个特别精彩的句子,教师也应将这一两个句子点出,加以表扬;有的学生将所学的作品中的句子进行了引用或模仿,教师应表扬其上课认真、活学活用……总之,教师的评价要用脑、用心,才会科学、有效,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m, 1925年)于1977年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3]

2.4 正面的情感引导

除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英美文学还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多文学作品传递着激动人心的正能量。如《红字》的女主人公不畏人言、在人世的荆棘中奋勇前行、终于活出自己的价值的经历,使人想起一句名言:“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只要你的信念还站立着。”《老人与海》中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1]让人明白什么是压力下的优雅,什么是绝望的勇气,什么是永不言败;《飘》中的“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6]让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希望永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吸收这些正能量。而面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那样有争议的作品,则要提醒学生:作者劳伦斯之所以歌颂性爱,是因为它代表被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窒息的健康、自然的人性,并非“为性爱而性爱”;面对“垮掉的一代”的那些愤世嫉俗、怒气冲天的作品,则一定要加以补充:其出现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不无联系,与中国的国情不可同日而语……只有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才会好好生活,天天开心;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结语

本文结合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几种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动机的方式:将宏观计划安排得客观、合理,将学习任务设计得新鲜、有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才会高涨,才会努力学习,才会感受到文字的美,才会从中获得启发,获得教益。需要说明的是,在听、读、写、演等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本文是挑选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题材;但是,在激起学生兴趣、激发起其学习动机之后,教师就应相信其“爱屋及乌”的能力,让其广泛涉猎各种题材了。毕竟,在文学的大观园内,“一木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國文学简史(第3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9(2010,7重印).

[2]何林军.图像与文学:文化转型时代的文学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7.

[3]湖南省教育厅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7(2008,9重印).

[4]蒋坚松.英美散文选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5]李吟咏.审美价值体验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

[6](美)米切尔(Mitchell, M.)著,李美华译.飘(=Gone With the Wind)[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2012,10重印).

[7]杨再喜,赵洪涛.传统文学理论的多维拓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10.

作者简介:

成敏(1982-),女,湖南湘乡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410201)外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拖延行为:动机与时间取向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