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成 段国相 章一鸣
应用张缙教授音乐电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梅成1段国相2章一鸣2
【摘要】目的观察音乐电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在门诊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眩晕病例116例,随机分组后治疗组58例以毫针针刺双侧颈夹脊、双侧风池,刺毕连接音乐电针。对照组58例针刺相同腧穴后,连接脉冲电针。完成一个观察周期的治疗(14天),评定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16例患者中治愈19例,显效44例,有效39例,无效14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音乐电针疗法针刺双侧颈夹脊、风池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有较好临床疗效,为临床上音乐电针疗法改善眩晕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突显了音乐电针疗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音乐电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作者单位:1 150001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 150001 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rofessor Zhang Jin Music Electro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Vertigo
MEI Cheng1DUAN Guoxiang2ZHANG Yiming2, 1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01, China, 2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usic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vertebra-basilar arterial insufficiency vertigo patients. Methods 116 cases of vertebra-basilar arterial insufficiency vertigo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 into a treatment group 58 cases of music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a control group 58 cases of pulse curr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14 days), observe the clinically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116 patients were cured in 19 cases, 44 cases had marked effect, effectively and 39 cases, 14 cases of invalid.(P<0.05). Conclusion Music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vertebra-basilar arterial insufficiency vertigo patients.
[Key words]Music electro-acupuncture, Vertebro-basilar arterial insufficiency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脑血管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或超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技术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basilar arterial insufficiency,VBI)型眩晕是脑血管疾病早期的主要表现之一,故本研究观察了音乐电针及脉冲电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招募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具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病史的患者116例。
1.2纳入标准
(1)均经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2)入选患者年龄50~75岁,
性别不限;(3)满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2],病程2个月~2年;(4)患者均行MRI及MRA检查。MRA回报示椎基底动脉狭窄且其供血区无梗塞病灶。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1.3排除标准
(1)脑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者;(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3)幽闭空间恐惧症,以及因其他原因无法完成检查者;(4)重要器官严重功能异常,如:肺心病、心衰、肝肾功能异常等;(5)入组前接受过溶栓(r-t PA或尿激酶)治疗;(6)已经或正在进行其它临床观察者。
治疗组58例中男2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12)岁。对照组58例中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11)岁。两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主穴选取颈部夹脊穴[3],配以双侧风池穴。患者俯伏位,用75%乙醇常规消毒,先针刺颈部夹脊组穴,快速垂直刺入皮下15~20 mm,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第1~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每侧7穴,左右共计14穴)。安迪牌针灸针;规格:φ0.25×40 mm,再针刺双侧风池穴15~20 mm。风池穴进针方向为鼻尖,深度为25~40 mm,针感扩散至枕部及枕下部。刺毕双侧夹脊穴连接到音乐电针仪(ZJ-12H型音乐电针治疗仪、中国针灸学会研制,哈尔滨致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每次留针40 min,每日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夹脊穴针刺15~20 mm,风池穴针刺25~40 mm,不提插捻转,不连接音乐电针。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1)基本治愈:头晕、恶心等症状、体征消失;(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及工作;(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及工作受影响;(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3.2统计学分析
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法。
3.3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
脑的供血系统可以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当椎-基底动脉系统受到各种病因影响,使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对低血流量机制已经有较多的认识,且较栓塞机制更多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TIA发作的患者,其基底动脉区域出现低血流量是因为它们缺少从椎动脉充分的血供和从颈动脉区域充分的代偿。通常是由于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其中大部分病变是粥样斑块。其中典型症状即眩晕。
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是临床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用穴,并且两组腧穴均能够治疗眩晕、头痛、颈项僵硬、耳鸣等症。颈夹脊穴每穴都有从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脉、静脉丛分布。针灸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寒止痛之功,能够促进神经根、椎动脉等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吸收,并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因而该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分布于侧头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头部,而且直接入脑,两经均与脑部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头为诸阳之会,头面之疾首调阳经。可同时疏导少阳、太阳,督脉之气。两组腧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大量临床与动物实验均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脑部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量,减轻因供血不足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并能恢复已经受损的脑神经,这是针灸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并且可以调节血管运动平衡,兴奋动脉壁细胞上的β细胞,使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
电针疗法是在我国传统针灸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脉冲电针仪能够发出周期性重复的波形,以增强针感。但在临床治疗中后期经常由于机体对电针逐渐适应而出现效果衰减。张缙教授通过把音乐治疗与电针治疗结合起来,形成音乐电针疗法。通过把音乐的节律转化为不停变化的频率和波形,克服了机体耐受这一缺点。而且合适的乐曲本身就可以起到安神、镇惊和舒缓身心的作用。音乐疗法自古就有,《黄帝内经》中提出用“五音疗疾”的方法来缓解抑郁、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根据“宫”“商”“角”“徵”“羽”5种调式与五脏、五志的关系来选曲编排进行治疗[5]。
本研究通过针刺双侧夹脊穴、风池穴并且应用音乐电针仪,在治疗以眩晕为主诉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增加了绿色、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崔韶阳,许明珠,彭志华,等.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5(4):1-3.
[2] 吕传真. 实用神经病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75.
[3] 郎伯旭,金灵青. 针刺项八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4(10):890-892.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7-38.
[5] 高也陶,李捷玮,潘慧巍,等. 五脏相音——《黄帝内经》失传2000多年的理论和技术[J]. 医学与哲学,2006,27(17):51-53.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4.132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24-0187-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