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87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欧经贸格局新发展——兼论跨亚欧高铁的战略价值
黄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872)
摘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是中国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又是涉及中欧乃至亚欧大陆相关国家与地区共同利益的发展战略,必将推动国际区域合作,改变中欧经贸格局。跨亚欧高铁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交通载体,对于高铁的投入、客货运比率、安全性等问题,都应高度重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与高铁外交需要与相关国家展开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在发展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实现中欧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共赢。
关键词:中欧经贸;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高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下简称“新丝路战略”);2014年5月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或“亚信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再次倡导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2014 年11月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细化了“一带一路”战略,此后,中国提议建立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其旨显然并不在克隆这条“缘自汉、盛于唐”的丝绸之路,而是赋予丝绸之路全新的内涵。从这个视角观察,丝绸之路之于新丝路战略,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中国重视发展与中亚、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乃至欧洲经贸关系的国家战略。在中欧贸易进入崭新发展时期的今日,新丝路战略既是中欧经贸往来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也是激活持续几千年“中国向西、欧洲向东”欧亚梦的构想,既是中国与欧洲实现双赢的战略选择,也是中欧与中亚地区、海湾与阿拉伯地区、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实现多边共赢,为中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于汉武帝两度出使西域拓展丝绸之路。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向西延伸的陆上丝绸之路,即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商路总长大约7000公里,以丝绸制品与贸易为主,故名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除了这条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是指中国古代从四川成都出发,经贵州和云南,进入缅甸和泰国,最终达到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繁荣于宋元。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
本文论及的“新丝路”特指西向的陆上丝绸之路,本文将新丝路战略与中欧经贸格局发展结合起来观察与研究,兼论跨亚欧高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鉴于本文从新丝路战略的角度研究中欧经贸发展,故文献回顾包括中欧经贸与新丝路两个方面。
有关中欧经贸研究的相关文献都关注到一个事实,即中欧经贸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但是,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环保、新兴产业等领域分岐有所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欧盟反倾销的主要对象国之一。2013年以来,中欧贸易摩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不断上升。王莉[1]认为,中国与欧盟拥有共同利益,双方都把对方视为重要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经贸摩擦不断。姚铃[2]认为,欧元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经贸合作的外溢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对于中欧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问题,有的研究已经注意到应该从战略视角审视中欧关系,建议全面提升中欧关系。韩秀云[3]认为,欧洲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欧贸易的重要性,中国应加强与欧洲在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牟岚[4]提出加强与欧盟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李罡[5]认为中欧关系需要全面升级,并提出在经贸、人文社会、科技、金融货币、全球治理五个方面加强合作。
对于新丝路战略,有的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有的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关注后一部分的研究。陈玉荣、汤中超[6]认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将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契机,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但这一倡议有待补充具体内容。郭田勇、李琼[7]注意到了新丝路战略对中亚地区的推动作用,认为这对中国和中亚五国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白永秀、王颂吉[8]认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有助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保障战略安全,同时也关注了新丝路战略对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冯宗先[9]将新丝路不仅与中亚而且与欧洲联系起来考虑,提出将新丝路国外路段划分为三个地段,即中亚地段,南亚地段,中东欧地段以及相关的俄罗斯和西欧、北欧地段。梅兆荣[10]认为,作为欧盟内与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德国在中欧关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特殊,并提出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
分析研究如上文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业已取得良好发展的中欧经贸关系,只有站在新的战略高度,开辟中欧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走出中欧经贸摩擦的死胡同,而新丝路战略有助于开创中欧经贸新格局。
自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经贸往来日趋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之位,中欧贸易额已经超越中日、中美贸易额,中欧经贸关系成为双边最重要的经贸关系。目前,德、荷、英、法、意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五个贸易伙伴,英、德、法、荷位居欧盟投资中国前四位,中欧贸易额不断创历史新高,因此,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从经贸合作向全面合作推进是有基础的。
图1显示,中欧贸易在2004-2007年期间逐年上升,于2008年达到阶段性高峰。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中欧贸易在2009年出现滑坡,其后再度恢复增长,2013年中欧贸易额高达7299多亿美元,2009-2013年,双方贸易增长了71%,欧盟持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图2显示,中欧贸易额与中美贸易额有同步增减的特点,但是,中欧贸易额一直超越中美贸易额。2008年以来,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19%,中美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13%,两者差距为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中欧贸易额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中欧经贸往来已经步入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中欧具备了携手规划未来更成熟的合作与发展的条件。
随着欧洲逐步走出主权债务危机,落实《2020年欧洲发展战略》,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中欧双方都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性。一个强大的欧洲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一个强大的中国同样有利于欧洲的发展。
图1 2004-2013年中欧贸易额
图2 中欧与中美贸易额比较(2008-2013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邀请,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31日至4 月1日对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进行访问。中欧共同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表示中欧肩负着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责任,强调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从经贸合作入手的全面合作,中欧双方一致同意共同打造未来10年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该声明的其中一个亮点是“双方决定共同挖掘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盟政策的契合点,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并将中欧交通运输合作列为战略目标。自此,新丝路战略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结合,通过中欧双边认可的法律文件形式确定下来。
回顾亚欧交往的历史,“中国向西,欧洲向东,打通亚欧大陆通道”一直是各自的梦想。新丝路战略价值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新丝路战略符合中欧共同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丝绸之路意味着繁荣、稳定、文明、进步。自张骞通西域以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西域、中亚的重要商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推动了中西贸易、文化、人员往来。国力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成正向关系。汉唐盛世,丝绸之路驼铃喧嚣;在乱世及羸弱年代,丝绸之路鞍马罕见。对于欧洲人而言,寻找通向东方的道路一直是他们的梦想。15世纪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控制、阻断了欧亚大陆交通线,欧洲才从陆上转向海洋寻找通往东方的通道,自此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新丝路战略描述了进一步密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快拓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最终建立亚欧大陆通道的宏伟蓝图。中欧携手推进新丝路战略,打通亚欧陆上交通,基于短期视角观察,不仅有助于在现有基础上将中欧贸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有助于推动丝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基于长期视角观察,新丝路是欧洲复兴及中欧两个古老文明焕发活力的复兴之路,新丝路战略符合中欧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
2.新丝路战略是中国全面开放的必然选择
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货物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83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11]据理,中国应该在亚太区域贸易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刻意排挤中国。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决定加入该谈判,而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该谈判。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分析,即便中国最终被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吸纳,在美日联手挤压下也较难发挥主导作用,这为持续发展的中国对外贸易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因此,在继续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采取开放态度的同时,中国提出新丝路战略,推动亚欧大陆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这不仅是冲破美国重返亚太、围堵中国的明智决策,而且也是实现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推动全面改革与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必由之路。中国对外贸易也将随着新丝路所推动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出现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3.新丝路战略助推欧洲复兴
新丝路战略对于欧洲的意义不仅仅在经济上。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的霸主地位也被美国取代,一度沦为美国繁荣的陪衬。发端于欧洲煤钢联盟、经过欧洲共同体的磨合、并最终建立的欧洲联盟承载着欧洲复兴之梦,但并非一帆风顺。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在欧元推出的两个月后,美国牵头打响了科索沃战争,从1999年3月24日持续至6月10日,共78天。这场发生在欧洲境内的战争使得欧元兑美元大幅度下跌,也让意欲减少美元外汇储备而转向欧元的国家抱持观望态度。2008年,在发端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按照美国公司破产法案的相关规定,于9月15日提交了破产申请,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跨国金融公司。对于美国为何要救以美资为主的房贷美、房利美而不救以欧洲资金尤其是德国资金为主的雷曼兄弟,欧洲人心知肚明却有口难言。
所有迹象显示,与当今世界霸主美国携手的欧洲复兴之路历经坎坷,欧洲只有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复兴之路,从战略高度看待与推进中欧合作,才能重振欧洲经济,再铸昔日辉煌。
输油输气管道、跨境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信息网络、飞行航路是新丝路的主要载体,其中,跨亚欧高铁是新丝路的重要标识,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丝路战略一方面覆盖国际贸易、国际技术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既有中欧建立跨亚欧大陆区域经济合作的远景,又有中国与中亚五国、伊朗、俄罗斯等建立多边或双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近期目标,最终将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架构。高铁在新丝路战略所导向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高铁改变国际运输格局,促进所经过区域的资源更有效地进行配置
贯通中欧的新丝路覆盖中亚五国、伊朗、俄罗斯、土耳其,高铁降低了所经过地区人、财、物的流动成本,通过高铁的“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面”,最终形成新丝路经济带。
(1)从运输角度观察
与海运比较,陆运的运量少、成本高,在客运方面的优势也被空运所取代,使得亚欧大陆桥贸易长期发展缓慢。但是,国际运输的这种局面随着高铁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高铁的速度与运载量突破了陆上运输的发展瓶颈,在国际运输上的竞争优势日渐凸显。高铁在中短途客运与货运方面对空运具有替代效应,在长途货运方面与海运有互补效应。加之,全球内陆国家绝大多数位于欧亚大陆,位居亚欧大陆中心区域的中亚五国对陆运的依赖超过其他国家,远离大西洋的东欧国家也希望开辟通往中东与远东的陆上交通运输线,中欧新丝路经济带对高铁运输存在潜在的庞大需求。
(2)从贸易角度观察
形成国际贸易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地区差异、禀赋差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关于中亚贸易发展的报告中称,中亚五国外贸出口对原材料的依赖性增加,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能源、矿产、棉花和金属已占其出口总额的90%。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经济结构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纺织、服装、轻工与电子产品在中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亚五国能源出口中国是运输成本最低、规模效应最大的选择。中国与中亚五国乃至新丝路所经过的伊朗、俄罗斯等国在产业结构、商品结构、贸易结构上都存在互补性,因此,通过国际区域合作推动相互之间的贸易有利于各方利益。
2.中国高铁向境外延伸已经具备条件,贸易互补奠定了国际区域合作的基础
(1)中国高铁技术成熟,具备向境外规模发展与投资的条件
2005年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并自主开发高铁技术,吸收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日本川崎公司的技术,自主研制出时速超过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代表着中国的高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中国在高铁领域的科技优势与生产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申请的高铁技术专利已经达到2000件以上。在全球高速铁路技术专利申请中,中国的申请占据70%,其后依次为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分别占13%、8%、7%。除此之外,中国高铁之所以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主要因为其高科技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中国高铁的特点是速度快、运行稳定、成本相对较低。2014年7月,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在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高铁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时速350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项目是0.87亿元/公里,这远远低于每公里3亿元以上的国际高铁建设成本。因此,中国不仅有技术能力而且有经济实力将高铁修到国外。
(2)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往来密切,奠定了以高铁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合作基础
中欧携手共建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新丝路的第一步,是中国打通与中亚五国的经贸通道,中亚五国成为新丝路战略迈出国门的关键。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之初,双方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而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459.4亿美元。[12]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参见表1)。
目前,中国境内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高铁已经通车,连接中国西部与中亚国家的高速铁路网正在筹建之中,最终会与欧洲铁路网连接。建成后的高铁客运速度高达300公里/小时,货运速度高达200公里/小时,将把中国乌鲁木齐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连接起来。另外,中国与伊朗、巴基斯坦就铺设高铁线也正在商谈中。
运用态势分析模型对跨亚欧高铁进行分析(参见表2)研究的结论是:跨亚欧高铁的风险与机会并存,有必要关注如下几类问题。
表1 2012年中亚五国在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
表2 跨亚欧高铁的态势分析
1.关注高铁投入与产出
从短期角度看,跨境高铁建设投入大、收益小,需要协调不同国家的意见,统一高铁的技术标准,沿线国家的铁路轨距是否相同,货物运输是否安全,边检手续是否便捷,这不仅涉及硬件的对接问题,而且需要政策的配合与软件的支持,使得高铁建设前期工作难度增加;但是,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高铁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的文化、发展效应是明显的。正确处理跨境高铁建设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通过科学调研确定跨境高铁建设方案是关键。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跨境高铁建设存在难度而放弃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由于预期高铁建设带来稳定的效益而盲目进行大规模投入。
2.把握好高铁客货运比率
新丝路跨境高铁的第一步是中亚五国的高铁建设。中亚五国的总面积为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00多万。面对这样的条件与市场需求,既要从当下也要从长远的角度认真研究高铁客货运的合理比率。
3.重视高铁运行的安全性
跨境高铁在运行与维护上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加之高铁在地面运行,较海运与空运更易招致恐怖袭击,因而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打击恐怖活动。当然,随着高铁的兴建,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流,滋生恐怖主义的贫穷与落后的经济基础将最终发生变化,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保障跨境高铁的安全运行。
本文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中欧经贸发展到目前阶段需要有新突破
从经济、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全球格局的综合视角观察,新丝路战略顺应中欧经贸发展大趋势,符合中欧双方的根本利益;新丝路战略是中国致力于发展与亚欧经贸往来的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国重视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更高的合作层次。从这个角度理解,新丝路战略又不仅是中国的发展战略,而且是符合相关国家利益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这种“以线带面”(即以新丝路建设带动丝路经济带的发展模式)的战略价值早已超越了经济层面,对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功能、提升中欧合作水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撬动世界格局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高铁在新丝路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铁将拉近中欧陆上运输的距离,改变所经过国家与地区之间人员、物质的流动模式,从而极大地提高人、财、物的流动效率,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必将带来一轮新的投资热潮,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跨亚欧高铁开启了中国对外投资与合作的新模式。将高铁延伸到境外,也体现了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高铁成果及精诚合作的精神,有助于拓展中国对外投资的新领域,推动中国与高铁所经过国家的深度合作。
3.对于跨境高铁的投入、客货运比率、安全性等问题,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跨境高铁建设风险与机会并存。中国新丝路战略与高铁外交需要与相关国家展开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在发展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以高铁为标志的新丝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将开创中欧经贸新格局,实现中欧双赢,推动中欧与新丝路经济带周边国家与地区共赢,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互联互通,继而使人民币在更大范围使用,中国在更高层次实施开放战略。
*本文受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让·莫内项目办公室“让·莫内教授项目”(2012-2015年)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王莉.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及应对[J].学术探索,2013(4):34-39.
[2]姚铃.中欧经贸合作面临严峻考验[J].中国经贸,2013(1):48-49.
[3]韩秀云.中欧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13(2):47-50.
[4]牟岚.欧盟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J].特区经济,2014(1):84-86.
[5]李罡.中欧关系全面升级[J].经济,2014(3):60-62.
[6]陈玉荣,汤中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国际问题研究,2014(1):126-132.
[7]郭田勇,李琼.“新丝绸之路”的经贸金融战略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4):64-70.
[8]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64-73.
[9]冯宗宪.中国向欧亚大陆延伸的战略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线路划分和功能详解[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4):79-85.
[10]梅兆荣.德国重新崛起之道及其在欧盟及中欧关系中的地位[J].德国研究,2013(1):3.
责任编辑:林英泽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Pattern of China-EU
HUANG Weip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The build of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not only the new strategy of China to open up to Asian and EU inland;it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cern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China and EU,and also the related countries of Asian and EU inland;it will definitely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change the China-EU economic and trade pattern. The high-speed railway across Asia and EU is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carrier of the build of new Silk Road;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vestment on that,the ratio of passenger and cargo,and the security related problems.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new Silk Road and high speed-railway diplomacy,we should cooperate with related countries,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b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nd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among China-EU and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 words:China-EU Economy and Trade;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New Silk Road strategy;high-speed railway
[作者简介]黄卫平(1951-),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美国经济学会、欧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经济发展、国际商务、中国改革与开放。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1-008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