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保
摘要: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改革,应调整教学重心,重视舆论引导,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通过新的传播途径(如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数字终端(如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和传播手段(如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虚拟社区、博客、微信、微博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与传统平面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途径和方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播、互动式的表达、多元化的观点、虚拟性的特性,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就“形势与政策”教学而言,课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才能有好的效果,是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选取、讲授重点转换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角度,分析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改革措施。
1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通过解读大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分析形势,解读中央的大政方针,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从而坚定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信心。自1987年教育部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以来,教师以自己的理论优势、所占有的大量知识信息和丰富历史人文积淀,通过个人教学魅力展示,把握时政动态,传播主流声音,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教师占有知识信息优势的格局被改变,突出表现为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时间充斥于新媒介,各种的评论和观点五花八门。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能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知识,而且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发表各种看法,介入对一些重大时政问题的评价和辩论之中,对教师通过阐释所掌握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和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热点问题的背景信息在网络迅速传播,各种分析评论被新媒体平台广泛散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准确把握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加强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引导难度加大。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目前,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议题设置是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年编写的两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主,各省市高校结合本地省情、民情、校情拓展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参考资料方面,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资料》《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库。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教学要点和参考资料为各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任何一个资源库都无法比及的。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真实和虚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字、影音和图片资料及信息,在第一时间甚至若干年后都能方便、快捷地查阅。同时,作为一项教学活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从选题到备课、从教学安排到组织实施,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给高校“形势与政策”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提出了挑战。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围绕相关主题组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2.1坚持舆论引导,确保热点问题分析和政策解读的准确性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效引导”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热点问题的多元评论,大学生不仅能从网络上迅速获取所关注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新媒体的虚拟社区、BBS、博客、微信、QQ群、网络论坛等各种媒介热议的国际国内问题,散播和传递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一些看法与党和政府的声音不尽一致,甚至充斥着发泄对现状和政策不满的别有用心的炒作和煽动性言论,这些非主流的、错误的观点往往能先入为主地影响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判断和看法。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应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和党的政策,阐述和解读不能夹杂个人的判断和倾向,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左右,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确保原汁原味地传递党和政府对热点问题的声音。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新媒体上的各种舆论和观点,掌握网络舆情动向,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分析和评议,以确保引导的有效性。那种对新媒体上的各种观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堂讲授上自说自话,无视其他的做法,既不能有的放矢、达到排疑解惑的效果,也很难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的。
2.2 调整讲授重心,重视重大事件的背景解读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分析
海量知识信息通过新媒体在第一时间的迅速传播,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和重心必须有相应转变,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多样化需求。换言之,高校学生对关注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大多已通过新媒体获得,教师占有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没有了,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兴趣点转向事件的背景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关注。这就使教育的重心不得不从叙述和解读文本信息转向对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背景、产生原因、政策考虑的分析和对各种非主流观点的述评和引导上来。教学既要叙述文本知识信息又要解释重大热点问题的相关背景;既要解析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又要分析政策背后的战略考虑、既要传播主流声音又要批驳各种错误认识。通过不断增加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满足大学生寻求了解对重大热点问题背后的逻辑联系的愿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能力,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2.3 强调政治性和政策性,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课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资讯和观点的发布和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新媒体空间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新媒体空间交流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容易摆脱道德和责任的约束,导致一些非理性和极端的观点得以渗透和传播,这就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时政热点发生在当下,各种评论和观点充斥在新媒体中,要求教师对重大热点事件的解读、分析和引导,既重视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要分析和批驳各种错误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策理论水平,以确保分析解读的准确性,提高对新媒体空间各种舆论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热点问题议题广泛,领域各异,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议题,也牵涉国际国内局势走向,热点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的学科领域和驾驭能力之外,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对相关领域不熟必然导致分析问题避重就轻甚至误读,削弱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有效性。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新媒体在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只有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占领新媒体阵地,提升应变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1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络平台和虚拟互动网络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形势报告会、专题教学等涉及的议题有限,覆盖面窄。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配合校园数字化建设,各高校应适时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即从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网站维护、内容更新、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细化管理规定;从利益分配、任务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引导教师关心网络平台的建设;从考试改革、学分设置、成绩评定等方面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构建虚拟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关键是丰富网站的资料信息和搭建实时互动的交流平台。来源渠道可靠和丰富充实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生关心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权威信息,而且能有效避免虚假信息对学生的误导;而网络实时互动平台既能满足大学生热衷于新媒体交流的潮流,也避免“形势与政策”形势报告会和专题教学课堂容量大,缺少互动交流的缺失。
3.2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主要是兼职的政工干部、临时外聘的专家学者或政府负责人,也有部分专职的思政课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动态性强,备课任务重,难度较大,兼职政工干部各有主业,教学热情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将新近毕业的学生工作干部作为教学主力,临时性和随意性的教师队伍既导致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缺失,也难于管理和要求,由于对新媒体舆论走向关注不多,教学的引导性不足,实效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各部门多头交叉管理、但只抓不管的状况,成立专门教研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次是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一方面培训教师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对中央政策的深刻领悟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训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特别是对涉及热点时政问题舆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以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3.3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和正面教育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让媒体和网络舆论对重大时政热点问题随意揣测,不如主动发声引导,这种引导既要重视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要重视线上的教育引导。高校因应鼓励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站,博客、播客和微信平台,搭建与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交流方式,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及时传播关于重大热点时政问题的评论,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批驳新媒体上各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同时,要通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设置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运用网络实时教学交流工具,通过理论灌输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2] 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3]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9,(7). ■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