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凝
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国家定位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是东南沿海装备制造业向中部转移的承接地。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底端粗放型产业将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现状,探索产业空间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 经济转型 产业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三个城市群组成,分别是武鄂黄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总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是继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之后的我国第四大城市群,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两型社会的重点示范性区域。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20)》开始实施,该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更好的承接沿海制造业向中部转移。本文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经济转型期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产业发展现状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产业方面基础较好,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同质化问题较严重。主导产业偏向于冶金、煤炭、钢铁、汽车等重型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三个次级城市群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经济腹地,如:武鄂黄城市群以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主,这些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长株潭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新型制造业发展较为迅速。
长江中游城市地区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数量已超过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智力资源集聚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除了技术就是人力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平原,农业优势突出,因此聚集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承接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相对优势。
为了消除产业趋同发展的问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层级区域需要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与合作,从区域现状上看,目前具备分工合作的基础。根据城市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测算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彼此联系紧密,武汉的经济联系度最强,三个城市群内部引力作用显著,武鄂黄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以地理条件为依托的“一心、一带、三轴”的格局。长株潭城市群同城化的水平较高,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大众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管理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然而,三省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紧密,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这会严重影响城市群间的分工合作。
二、产业空间发展战略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应依托优势产业基础,深化分工协作,立足于城市群各自特点,形成“一带、三圈、三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该地区相对优势,提高经济实力以及技术支撑,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经济的发力点。
一带指先进制造业带。主要包括武汉城市圈的北部和西部,长株潭城市群的西部和北部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北部。
三圈分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圈、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和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发展圈。高新技术发展圈指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基地,大力推动国家级开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协助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长沙与南昌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是以上饶、咸阳、岳阳为发展中心,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把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圈打造成长江中游的生态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发展圈是以南昌、岳阳为主导城市。致力于打造长江中游高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发展圈,使之成为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型的发展圈。引领长江中游科技、环境、经济的更快发展。对长江中游的产业提升与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三片区包括西部过渡合作区,中部核心主导区、外围承接辐射区。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共建产业园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以及与其外围的城市群合作发展。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鼓励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防止污染和落后产能转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核心主导区的优化提升,扩大外围承接区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
三、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周期性经济危机之后,中国逐渐失去劳动价格优势,中国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制造业承接地,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起决定性的作用。新时期下,中国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来强化中国制造业实力,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规划2015-2020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