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永华 行怀勇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其它经济类课程的基础。青岛农业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学效果与评价等四个方面着手,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改革重在加强实践教学;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重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教学效果与评价方面重在学生评价。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效果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2102
《微观经济学》是面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理论根植于自由市场经济,又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在最大化条件下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单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并最终明确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并以此来说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類专业中的重要性,2006年被确定为青岛农业大学B类课程建设项目,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验收。2010年本课程被立项为校级优秀课程,并于2012年度结题验收。2013年《微观经济学》又被学校立项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中的校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通过前一阶段的课程建设,该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网络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本人现将青岛农业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做一总结、思考,供各位同仁探讨并作出指正。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按照专业和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和招生人数的总体情况,科学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计划,在人员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在职学习、开展“教研”和“科研”等形式,以“科研”促“教研”,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为实现该目标,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引进师资,特别是要引进学术带头人。《微观经济学》课程组现有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9人中博士5人,硕士2人,在读博士2人,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本课程组承担着全校的经济学课程,教学压力较大。因此,引进人才成为必然。虽然这两年新加入了2名年轻博士,但还是没有彻底缓解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年轻博士刚刚参加工作,在教学科研方面较为稚嫩,缺乏经验,再加上生活压力较大,因此,在引进人才方面最好直接引进学科带头人为好。
第二,提升课程组成员的教学水平。课程组年轻教师数量较多,虽然学历上都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较好,但是在教学方面缺少积累,教学经验匮乏,因此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迫在眉睫。首先,鼓励年轻老师参加各种层级的教学研讨活动,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其次,实行导师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指定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作为导师,注重进行教学辅导,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第三,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定期听课、集体备课制度、集体阅卷制度、课前试讲制度以及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年轻教师得到更多地锻炼,尽快的成长、提高,老教师也可以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共同探讨教学规律。这样,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和手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进行调节,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体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切实反映青岛农业大学“基础实、重能力、口径宽”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和改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授课对象对知识结构的需要,本着基础与前沿并重的原则,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建立完善的教学层次与体系。具体我们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课程内容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调整。依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各种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将来知识的实用性,调整教学大纲,对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减。首先,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部分如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所有的本科专业都讲授,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其次,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本科专业,我们删减一些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如博弈论、寡头模型等,而对于春季招收的本科生,减少的内容就更多,如蛛网模型、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总之,我们对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求高而研,内容多而深;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要宽松,内容和深度量力而行。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第二,在注重课程体系基础性、完整性的同时,我们也关注本课程的前沿性理论。因此,在增加内容上我们主要加入了当前微观经济学领域中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新理论、新成果,诸如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等理论。特别是增加一些能够解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理论,比如产权经济学等。通过添加这些新内容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激活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第三,加強实践教学。在注重课堂学习微观经济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首先就是举办经济讲座,我们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本学院的知名教授就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相关经济政策进行讲解,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经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经济学兴趣。其次,我们与学校的学生会团委合作,共同推出经济学征文比赛活动。以此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理论的理解,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原理去分析当前热点问题,锻炼了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最后,我们还组织同学们针对国际国内热点经济问题开展了精彩的辩论赛,这种辩论赛不仅使同学们对某一经济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锻造了学生的经济学人格。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
在教授《微观经济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启发诱导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传统板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实际情况,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3.1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
我们在教授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原理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日常所见所想,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到经济学原理上来。比如,在讲需求弹性理论时,给学生们讲到高档化妆品的例子,为什么商场降价做活动,很多人就会购买,而提高价格很少有人问津;而对于食盐,不管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基本维持不变。供学生讨论,以便引出商品的需求弹性。这种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3.2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实践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老师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来寻找与所讲理论相匹配的案例,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老师对案例进行总结。通过这样互动式的教学,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组织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3积极采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内容特点是图形多、数学公式多。如果用傳统板书授课,只是画图就会占用很长时间,而用多媒体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另外,多媒体还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借助动画、视频等优点,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传统的教学板书也有自身有点,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师可通过板书详细、逐步地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有多媒体一下子将全部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效果要好。因此,两种方法相互结合,扬长避短,以提高教学效果。
3.4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建设课程特色项目
课程组教师充分挖掘国经贸专业学生的潜力,利用他们外语水平相对较好的条件,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接近社会实践,成为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手段和途径。
4教学效果与评价方面
学校每学期都会对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教学督导员的评价(主要从教师教学出勤情况、教学资料的完备情况和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本学科专家老师的评价(主要从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授课班学生的评价(主要从学生接受程度进行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最为重要,所占权重最大。在该课程结束后,学校还会组织授课班学生进行座谈并进行网上调查。从整体评教结果来看,学生们对《微观经济学》各位主讲教师及其教学成果的评价颇高,满意率均超过92%。该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下:
(1)教师授课态度认真、内容娴熟,逻辑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课堂上能够实现互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合理,授课方式能结合课程实际,学生接受较好。
(2)教师能通过大量成功案例结合所学经济理论分析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学生既了解了经济热点,又提高了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总之,经过我们近10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各个环节都有所进步,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习效果也逐步提高。当然,《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微观经济学实验课的课程内容不完备、上课条件不具备,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向着国家级精品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凌,杨慧敏.《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1921.
[3]李鹏燕.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