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有关网络低俗语言如何规范成为了很多人讨论的热点。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部分互联网新词如“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媒体使用。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虚拟生活作为现实生活的延伸,当虚拟生活开始“自我降维”以致于自我堕落,难免对整个现实生活也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他们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保有好奇心,对新鲜网语接受快,容易不加辨别地使用网络语言。很少有人会相信一个网络上满口“卧槽”、“你妹”的人,在现实中立马能够化身为谦谦君子。再回头想想,我们口中常有的“卧槽”、“你妹”又果真与网络生活中形成的习性无关?更甚者,在于一旦生活也开始粗鄙化,我们就将失去感知精神之美、细节之美的能力。到时,正如吴晓波所言,当“屌丝”等以极端显赫的姿态凸显于公共言论空间的时候,整个语境的调性便彻底下坠,感性和暴烈的气息统治一切,中国的舆论世界很可能将丧失复杂思考和理性辩论的能力。
●媒体评点: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繁荣,让我们越来越倚重网络上的生活。而当网络上的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权重越大,网络滋生的语言和文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其实也就越生动和深刻。因此,网络语言粗鄙化的现象不应当被视作孤立的语言问题来看待,粗鄙化中折射出的浮躁心态、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戾气等问题,恐怕比词语本身更值得关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来都不是好医师的招数,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是祛病良方。对人如此,对网络语言亦是如此。(刘阳《人民日报》)
◎话题拓展:浮躁心态与社会戾气;抵制粗鄙和低俗;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我们生活得更优雅;语言的文明……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红网、中国广播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