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启示

2016-01-18 08:19袁涌波
治理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改革

浙江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启示

①比如实施一年以后海宁全市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250万元/亩,亩均税收13万元。

□袁涌波

摘要:推进我国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关键所在。浙江海宁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要素差别化配置作为政府的“有形之手”,把企业亩产质量和效益作为市场的“无形之手”,其改革主要目的在于,划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让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落后产能淘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海宁的做法与经验对其他地区而言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要素市场化;改革;浙江海宁

收稿日期:2014-09-26

作者简介:袁涌波,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科学发展观和浙江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1.1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在这个命题的探索进程中,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备受关注。

目前,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经济发展均面临着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缺、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如何破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要素制约?无疑首先要促使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地处长三角的海宁和全省绝大多数城市一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剧等共性问题。以土地为例,目前海宁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28%,而全省的平均水平为11.5%。一方面,许多谋求发展的企业找不到地;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企业屯地,或出租或荒废,造成资源浪费、效能低下。为此,从2011年开始,海宁率先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对要素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探索,试图通过价格杠杆、亩产评价、税收调节、银行信贷等倒逼机制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解决土地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次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①,但总体效用还不够理想。

2013年9月11日,浙江省政府批复《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海宁率先在全国启动了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海宁此次改革主要目的在于,划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让政府管该管的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落后产能淘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对浙江乃至全国而言,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一、生产要素的非市场化及其弊端

(一)生产要素的分类

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以及生产要素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不同的经济学家持有不同的看法。萨伊(1803)认为生产要素只包括三种:土地、资本和劳动。马歇尔(1890)将企业家才能与土地、资本和劳动一起视为四大基本生产要素,“企业家”的概念由此生发。国内学者徐斌和徐寿波(2006)提出了广义生产要素体系概念,它由基本生产要素、单元生产要素、行业生产要素和部门生产要素四个层次构成*徐斌、徐寿波:《生产要素层次理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本文将生产要素定义为:参与生产的并为生产成果做出贡献的要素。既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也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现代生产要素。

(二)产品的市场化与要素的非市场化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它既包括商品市场,也包括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各类市场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定位,都是现代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推进了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品市场化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绝大多数的商品价格以市场方式来定价,因此产品的成本与收益就能够归结到产品的价格上去。商品价格能够经常地、动态地反映供求关系,从而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但要素市场化改革却明显滞后了*鲁利玲:《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国改革》,2005年第10期。。

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的非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市场交易主体,二是缺乏反映需求变化的市场交易价格,三是缺乏市场竞争秩序所必需的规则与监管。由于生产要素的非市场化,导致要素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性和政策性扭曲,往往与市场均衡价格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要素价格不但不能灵活反映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罗德明等:《要素市场扭曲、资源错置与生产率》,《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而且导致寻租活动猖獗。也就是说,这样的制度安排不是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而是引导企业千方百计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从政府那里获得各类要素。可见,只有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对企业的优胜劣汰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国家也才能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监督和引导。

(三)要素非市场化的弊端

生产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滞后,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造成了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生产要素价格主要由政府决定和配置,不仅使大多数生产要素价格明显扭曲,远远偏离市场均衡价格,不能反映要素资源的供求变化和稀缺程度;同时也使生产要素价格结构单调,不能调节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向。总之,生产要素无法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其次,影响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我国商品市场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绝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市场化,但要素市场建设却大大滞后,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大体由行政力量决定和配置)远未市场化,导致我国无法真正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长期来看,这无疑会制约或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最后,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为各种投机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滋生了腐败。生产要素价格的失真以及各种价差的存在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

总之,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先决条件。生产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同时,生产要素领域的充分竞争总体上有利于降低要素成本,提高要素供给能力,进而提高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放开要素价格,真实反应要素市场的供求变化。换而言之,要素价格只有在由市场方式决定的条件下,要素价格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而言,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真正建立的大问题。

二、海宁资源要素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海宁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以土地要素*海宁的资源要素市场化试点改革以土地要素为核心,涉及了能源、排污权等,所以本文的讨论也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展开。为核心,以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为基础,以要素差别化(主要包括土地、能源、排污权、金融等)使用政策为重要手段,改变要素以往那种行政分配、计划分配的方式,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水电气价格形成机制,进而促使企业转型升级。

(一)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做法

海宁把要素差别化配置作为政府的“有形之手”,把企业亩产质量和效益作为市场的“无形之手”,“两手”合力共同形成了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和效益相挂钩的机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在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金融、科技等方面出台实施差别化的激励和倒逼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做法如下:

1.建立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海宁率先建立了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销售、全员劳动生产率、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COD工业增加值等6大指标,按纺织、皮革、机械电子和其他四大行业,对3亩以上的1659家用地工业企业进行排序,将企业分为A(发展提升类)、B(整治提升类)、C(落后淘汰类)三类*对A、B、C三类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价1次并及时调整,督促企业以“亩产论英雄”,努力前移位次,提质增效。企业如对自己“成绩单”上的指标计算得分有异议,可以“申诉”,经信部门会重新核对企业上报的数据,经核实后及时予以更正并公示,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据此分别给予不同的要素保障政策(详见表1)。同时,鼓励C类企业与A类企业兼并重组或以土地作价入股等方式盘活土地;鼓励低效用地企业通过市级土地交易平台将土地使用权整宗或分割转让,对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税费减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表1 企业分类排序及差别化政策供应导向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①海宁的资源要素市场化试点改革以土地要素为核心,涉及了能源、排污权等,所以本文的讨论也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展开。

②对A、B、C三类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价1次并及时调整,督促企业以“亩产论英雄”,努力前移位次,提质增效。企业如对自己 “成绩单”上的指标计算得分有异议,可以“申诉”,经信部门会重新核对企业上报的数据,经核实后及时予以更正并公示,做到公正、 公平、公开。

③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④1659家企业中,A+类企业109家,A类企业1098家,B类企业327家,C类84家,另有41家新投项目未达产暂未分类。印染、化工、 制革等整治行业一律不列入A类企业。

⑤用电超过限额部分,A类和B类企业每千瓦时加价0.1元,超过1倍以上每千瓦时加价0.3;C类企业每千瓦时加价0.3。

2.率先建立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差别化要素供应导向是海宁改革试点的核心。根据产业、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制定差别化的要素配置机制。例如,对土地要素实行差别化供给和管理机制。对A类企业(即行业排名前80%规模以上企业和前70%规模以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和兴海工程企业,印染、化工、制革前道等重污染高耗能企业除外)中的重点扶持类企业,在用地方面优先进行项目核准备案;对于C类企业来说,禁止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竞买活动,不予审批新的投资项目。与此同时,海宁还率先建立了产业地价修正系数。工业、服务业用地价格在产业地价修正系数的基础上,根据亩均税收、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给予一定的修正系数矫正,如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鼓励产业分别实行0.5、0.8的修正系数,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业等行业实行1.2修正系数。

此外,海宁也在能源、排污权等领域建立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差别化产业政策。例如,海宁建立了高耗能行业用电差别化电价、加价部分直接结算制度,并探索建立用能指标交易机制;对A类企业在排污权指标分配上予以支持,对C类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价格则在基准价上加价执行、不得租赁排污权等。通过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引导社会树立“环境有价”的理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3.推进金融要素配置改革。海宁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地方金融要素供应和保障机制,主要举措有:对A、B、C三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引入德清农商行等外地主体参与海宁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村镇银行、农信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等工作;组建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政府参与的海宁民间融资管理中心;加强与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设立省股权交易海宁分中心,为本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做好对接,目前已有17家企业挂牌。海宁还在建立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机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如打造“基金小镇”实体平台和网上平台,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办公场所和生活配套设施,吸引境内外知名创业投资企业(基金)入驻,引导创投对接本地高新技术产业。

4.打造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在要素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规范有序的区域性要素交易市场对于实现要素合理有效配置至关重要。海宁在要素交易市场的建设上采用1+X模式——即一个稀缺性资源综合市场加上若干要素专业市场的市场体系。一个稀缺性资源综合市场,主要是土地交易、排污权储备交易、用能总量指标交易。由政府或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搭建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统一集中管理。各专业要素市场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规划、引导和公共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海宁还加快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素交易中心等网站,向全社会及时发布各类要素交易信息。2013年12月2日,海宁要素交易中心挂牌。这个平台主要承接土地使用权、排污权指标、用能总量指标等三大要素交易。截至2014年12月,已累计完成土地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总量指标交易45.79亿元。排污权指标首次成功实现二级市场交易,4家企业成功交易56.57吨排污权指标,交易金额共1609万元。

5.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套改革。为配合要素市场化改革,海宁加大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企业投资审批环节繁琐,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海宁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其做法主要有:一是削减审批事项,至今已取消行政许可112项,约占总量的33%,取消非行政许可64项,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二是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一个部门受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枚公章办结,对涉及要素市场化改革的8个部门合并职能,内设机构由70个减少到52个;三是区域规划环评、安全影响评价等实行“化零为整”审查制,单个项目的环评、能耗评审等则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四是变被动审批为主动审批,目前已在13个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中推行“先照后证”,下一步将扩大到35个行业。在强化监管方面,海宁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彻底整合行政执法队的人权、财权和事权,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执法、专项执法,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变过去交叉执法、多头执法等情况,实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二)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效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依据市场化配置原则重新制定的游戏规则,最大程度坚持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企业主体的活力,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企业只有适应这一游戏规则才能生存发展下来。

1.推动了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流动,转型升级逐渐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海宁推出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是个指挥棒,向所有企业传递一个十分明确的信息:企业粗放经营已经不可持续,政府通过实施差别化措施,使要素资源配置充分向亩产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并通过市场化的重新配置,进一步增强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信心,倒逼低小散以及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加快转型提升、兼并重组或倒逼退出。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得转型升级逐渐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目前,83家C类企业已有70家采取了实质性的行动,C类企业关停并转退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37家已有出路,其中7家已退地,6家已关停,8家已完成并购重组,10家正在技改提升*例如,海宁市海潮纸塑有限公司30亩地退地复垦,海宁市恒励纺织染整有限公司兼并浙江雅昌染织有限公司。。与此同时,A类企业纷纷借政策利好,做大做强,扩大领先优势,如鑫诺服装有限公司、海宁敦奴公司、蒙努集团等企业都加大了转型升级和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了更高的长远目标。

2.大幅提升了亩产效益,为企业发展腾出空间。土地是海宁市最紧缺的生产要素。在海宁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中,企业用地占的权重最高*在海宁市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中,亩均税收占权重占50%、亩均销售收入占12%、亩均工业增加值占10%、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占10%、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占10%、全员劳动生产率占8%。。以土地要素为例,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不少企业努力提高厂房利用率,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千方百计增加亩均产出效益。据统计,目前海宁已有约120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机器换人”,技改投入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66.1%,列全省第1位。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的海宁时尚产业园项目,平均投资强度从139万元/亩提高到320万元/亩,增长了约1.5倍,税收从10万元/亩提高到30万元/亩,增长了2倍。另一方面,海宁83家C类企业占用工业用地约3000多亩,亩均税收不到2万元。截至2014年3月,这些企业中35家已签订关停协议,将腾退土地1759亩;19家兼并重组,12家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实施土地存量盘活、增量选优,海宁盘活存量土地1869亩,收回腾退低效用地2730亩,新增各类建设用地7065亩。

3.一批低效率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保护了生态环境。海宁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中,为鼓励低效落后产能主动退出特别制定一项政策:对政府按原出让价收回土地的企业,重新出让后给予溢价部分50%或每亩两万元奖励,房产按照评估补偿;对在要素交易中心自行交易土地的企业,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全额奖励;对兼并重组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税费的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返还,并购重组后的企业享受3年内企业所得税环比增长10%以上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额奖励;对淘汰关停企业,用能、排污权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行交易或由政府按基准价回购;对提升改造企业,最高给予设备投资额7%或1000万元奖励。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海宁鼓励低效落后产能主动退出,实现要素的重新配置,也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截至2014年11月底,海宁已经关停化工、C类企业等96家,削减化学需氧量3143吨,氮氧化物918吨,二氧化硫1718吨。

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经两轮清理,海宁确定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25项,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县(市)。同时,积极探索企业投资工业项目“零审批”,制定工业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外的工业项目全面实施承诺备案制,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已确定13个项目先行先试,3个项目基本办成。率先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选取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35个行业推行“先照后证”,目前已办理58家。海宁还着力打造“无收费”城市。全市取消除资源、补偿类以外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约为2000万元)。随着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海宁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从海宁的改革实践看,政府这双“有形的手”从要素配置、项目审批、催工收费等事务中退出,但在规则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非但没有收手,转而更为强力。

总之,海宁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中通过建立亩产效益评价和差别化配置机制,让各种要素快捷、高效、顺畅地流向优质市场主体,为全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源,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改革样本。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海宁的目标是,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提高45%、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比2012年提高45%、单位GDP能耗下降15%,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三、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最大的困难在哪?如何打造更加公平有序的要素市场?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海宁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先行先试,努力为全省蹚出一条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道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海宁进行改革试点的时间很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

(一)市场机制作用仍需进一步发挥

海宁在推动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优化配置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资源要素的引导力度,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还不够。要素交易市场还不够繁荣,交易标的和辐射区域有限;低效土地腾退出来后可进入该公共交易市场,但这些土地指标只能在镇域和街道流转;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刚刚起步,排污权指标还无法在企业之间有序交易和流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等还在探索之中。进一步而言,差别化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在差别化电价实施过程中,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只能覆盖到6个行业约30家企业,其他多数企业无标准可循,难以真正实施*叶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的海宁样本》,《浙江经济》,2014年第12期。。

(二)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海宁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举措之一就是建立了以企业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但这一评价体系在实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规下、规上企业分类考核、分开排序,并且考评标准和内容差异很大,导致规下企业进入A类排序相对容易;评价体系虽然包含了亩均工业增加值等6大指标,但仍缺乏技术创新等指标。此外,占地3亩以下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未列入评价范围,游离于差别化政策之外,导致企业之间政策待遇不公平。如何对规上、规下企业进行统一合理考核、如何将技术创新指标、占地3亩以下的企业等都纳入要素差别化评价考核体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三)企业主动参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对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政府层面积极性很高,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汇集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但迄今为止企业的积极性仍然较低。笔者实地调研得知,不少企业对政府开展的绩效评价还不够认同。有的企业对于自己被列为B、C类感到困惑,为什么B、C类企业要素价格要提高呢?而有些企业虽然被列为A类企业(如一家做服装文化创意的企业),但因为下游配套企业被列为B、C类,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所以这家企业也有担忧。在要素价格机制的倒逼下,企业想转型,但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所以依然存在着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

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若干对策建议

海宁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至今已一年有余,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总结海宁经验的基础上,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9月将萧山等24个县(市、区)列为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首批扩面地区,下一步还将在全省面上推开。笔者认为,各地在借鉴海宁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市场化改革核心在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海宁的要素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在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改革试点初期,更加注重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也许是必要的,但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建立市场决定要素资源配置的机制,即完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要素资源依据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真正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决定型转变。从现阶段看,要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首先就必须破除体制机制的“藩篱”,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先决条件,从审批制度、导向机制、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着力破解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

(二)进一步培育和繁荣要素交易市场

规范有序的要素交易市场对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意义重大。海宁市要素交易中心已于2013年正式挂牌和运行。这个平台目前主要承接土地使用权、排污权指标、用能总量指标等三大要素交易。今后,海宁还将着力筹建3个要素专业市场——即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主要开展股权、债券及其他权益类产品的融资、转让等活动,主要为企业和产权投资者提供各种交易信息;技术市场,以打造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为契机,打造区域性技术市场大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让;人力资源市场,打造为经济发展提供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的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

下一步,还应研究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涉及土地、排污权、科技等要素交易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各地已建的要素交易平台要拓展交易标的和辐射区域,并在一级市场交易基础上,推动二级市场交易,并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市场。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和政策措施,是推行要素配置差别化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其实海宁对此仍在不断的探索。2013年11月,海宁出台《关于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加快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经过近半年来的实施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海宁对《实施意见》进行了重新修改完善。2014年4月21日,经修订后《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出台实施。修订后的《实施意见》将租赁企业纳入评价范围,调整了规下企业的评价指标、权重及进入A类的标准,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考核,提出了对B类企业的技改支持政策等,进一步完善了评价体系。各地在建立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时,可参考海宁采用的指标体系,但应联系本地实际,根据不同行业,建立涵盖亩均税收、亩均销售、环保能耗等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可以由政府部门实施,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使企业绩效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和权威。

(四)正确处理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关系,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海宁在此次改革试点中主要对土地、能源等要素采用差别化配置机制,从而对企业形成反向倒逼机制,迫使低、小、散以及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加快转型提升、兼并重组或退出,最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政府在建构正向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事实上,从改革的实践看,政府既要充分考虑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可承受能力,又大胆破解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正向激励,才能使要素市场化改革走得更远。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通过制定规则、完善政策,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力度。譬如,组建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指导服务中心等,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方面的政策、技术和人才等信息,并及时反馈企业的投诉、建议和问题咨询,使企业真正成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参与者、成果的享受者。同时,要大力引进和培育中介组织,并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核心和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变以往行政分配、计划分配的要素配置方式,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程度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海宁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利用市场杠杆(即企业亩产质量和效益)作用,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配置要素资源,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另一方面,把差别化要素配置规则作为政府的“有形之手”,发挥“两只手”的合力,共同形成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和效益相挂钩的机制,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业,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牵涉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而且牵涉到各个层面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当前,浙江海宁的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只是走了一小步,主要聚焦在工业用地的亩产效益评价、差别化政策导向上。事实上,仅仅土地要素就有承包地、宅基地、工业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区分。除土地要素外,资本、劳动力、科技、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这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责任编辑:石洪斌)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