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分析

2016-01-18 05:45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19期
关键词:急诊科

急诊科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分析

许丽丽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科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46名,分析其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护对策。结果 物理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是对急诊科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分别为58.70%,17.39%。结论 由于物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是急诊科护士常见职业性危害因素,因此需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职业防护措施。

【关键词】急诊科;危害因素;职业防护

作者单位:361000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急诊科护理人员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环境中需要和患者密切接触,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出现多种职业损伤性问题[1]。为了研究急诊科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措施,我院选取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46名为研究对象,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急诊科在岗的46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属于女性,最大年龄为39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28.71±2.82)岁,平均工作年限(3.86±1.12)年;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13名,护士29名;文化程度:中专5名,占总数的10.87%,大专15名,占总数的32.61%,本科及以上学历26名,占总数的56.52%。

1.2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6名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对职业损伤类型、职业性损伤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的防护措施。

2 结果

急诊科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是物理因素占58.70%(27/46),社会心理因素占17.39%(8/46),化学损伤占10.87%(5/46),生物因素占13.04%(6/46)等。物理及心理因素为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46例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素分析表

3 讨论

本组结果可以看出,物理损伤及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职业性危害因素。因此,要有效控制急诊科职业性危害,就要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3.1急诊科职业性危害因素分析

3.1.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损伤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噪音污染、锐器损伤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 电离辐射。根据大量研究资料可知,大量接触或小剂量频繁接触放射线对人体有致癌或致畸危害[2]。急诊科患者一般属于危重患者,需积极接受CT、X线片以及介入治疗等,特别是需要在床前接受X线检查,易导致护理人员受到电离辐射危害。护理人员长时间在激光、X线、同位素及医疗器械辐射影响下可出现造血功能下降、月经紊乱、神经功能紊乱、胎儿畸变等危害,甚至可诱发肿瘤。(2) 噪音污染。急救车鸣音、X线机、呼吸机、洗胃机、监护仪器以及患者呻吟声、家属吵闹声等均为急诊科噪音源。根据研究资料可知,噪音强度为50~60 dB时即可对人体造成干扰[3],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 可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烦躁不安情绪,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以及头痛等不良反应。(3) 锐器损伤。在本次研究中,锐器损伤占总数的41.30%。护理人员工作行为缺乏规范是造成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徒手掰安瓿瓶,或在患者抢救结束后未细致清点废弃安瓿瓶,从而造成意外锐器损伤。因锐器损伤造成的职业血源性传染病危害远远大于皮肤或黏膜接触等。

3.1.2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科护理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及专业性,在巨大工作压力影响下,护理人员可出现紧张、疲劳、失眠等不良现象,造成工作质量下降。急诊科患者多为突发性疾病,抢救过程中易出现医患纠纷,并且护理危险因素也较多,加大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另外,急诊科患者人数较多,在护理工作中一般遵循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患者及其部分家属往往对此难以理解,出现辱骂、殴打、威胁护理人员现象,对其造成心理创伤。

3.1.3生物损伤 护理人员与各类疾病患者接触频繁,因此职业性疾病危害加大。在对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洗胃、气管插管、静脉穿刺、吸痰、止血、包扎等处理,难免可接触到患者的排泄物、血液、呕吐物、伤口分泌物等,感染危险性随之增加[4]。院内人员流动及空气污染也有利于微生物传播,并且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佩戴医用口罩、手套等,增加感染可能性。

3.1.4化学因素 急诊科护理环境封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护理人员需经常接触甲醛、过氧乙酸、含氯制剂等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黏膜、消化道等造成损伤,出现头痛、消化道疾病及皮肤过敏现象。另外长期接触化疗性药物,增加了护理人员致畸、致癌、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流产等疾病的可能性。

3.2防护措施

首先,医院需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身预防性防护措施,在护理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程序执行。其次,医院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对医院所有病例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存在感染性)均应给予防护设备屏蔽,降低职业暴露危害性。医疗废弃物均需要严格按照消毒隔离流程进行分类处理。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降低感染率。最后,护理人员需规范自身工作行为,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佩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等,按照规范进行手部清理及消毒。积极执行医院消毒隔离规范流程,将职业性危害因素降至最低。除此之外,医院需定期组织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职业防护措施,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积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调整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职业性危害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朱袁青,瞿伟莉.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1):64-66.

[2]刘福芝.急诊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 中华全科医学,2010,8(2):261-262.

[3]姜永梅,王淑云,邱霞,等. 急诊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认知及防护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97-599.

[4]符晨梅,蒋巧华.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63-64.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Occupa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XU Lil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nglin Branch,Xiamen 3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occupat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46 nursing staffs in our hospital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from 2014 January to December to analyze the occupation hazard factor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Results The physical factor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we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caused occupational hazards for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where the proportion were 58.70% and 17.39%. Conclusion Due to physical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are emergency nurses’ common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therefore they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education of nurses, establish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job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Emergency department,Hazards,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9.007

【中图分类号】R97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19-0010-02

猜你喜欢
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别把拉肚子不当回事,3 招助你顺利自愈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某院急诊科疼痛药物使用分析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优质护理中的价值评价
急诊科专业基地规范化入科培训实施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