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要: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还要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让学生学会将这种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真学课堂”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潜在热情,从而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真学课堂 逻辑思维 自主学习
“真学课堂”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知识,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学课堂”最重要的目标是启迪学生,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无限探索欲望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堂提问设计得富有新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合理设计数学问题,然后通过有效手段启发学生,接着提出确切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最后设计完整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还能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扩展。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巧妙设计问题,以便促进“真学课堂”的形成。
注意分寸,实现有效启发
“真学课堂”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思考,还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所以,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分寸,从而实现有效启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注意设计问题的分寸,就是在有深度的前提下,又能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不是指这个问题有多难,而是指教师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先了解教学大纲,指导本节数学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并且知晓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设计问题所讲究的分寸,是指问题的设计应因人而异,不能过难,让优等生觉得索然无味;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差等生无从思考;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提问,从而使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加入思考问题的行列中来,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这篇素材时,它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合理提问。为后进生设计导入型问题:“我们以往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怎么表达?”为中等生设计连接性问题:“怎样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为优等生设计推到性问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公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样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把握目标,主动参与
“真学课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有目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为此,教师不能直接提问,这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不符;教师应有目标的设计问题,选择贴合实际的情境模式,并且问题难度也要符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篇素材时,由于小学生的脑海中缺少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立体图形的感知能力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空间,引导学生现象。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玩过魔方吧?那么魔方一共有几个顶点呢?如果在模仿上有一只小蚂蚁,他想要去另一端的顶点找食物,怎样才能最快?”学生对蚂蚁比较了解,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开始纷纷议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例题图形,这不仅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锻炼,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合理设计框架,完成高效迁移
“真学课堂”十分重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强调将不同时期学习的一类问题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框架,注重实现高效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试着审视问题序列,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主动寻找其中规律,从而形成符合自己学习规律的知识网,进而实现知识迁移。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这篇素材时,首先教师向学生传授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然后展现分数乘法与分数加减法之间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对分数乘法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 、×= 、+= 。让学生将以上题目分别解答出来。学生经过此次练习,在分数计算法则的框架内,不仅学会了分数乘法,并且和以往学习的分数加减法则运算作对比,实现了不同分数运算法则的知识迁移。
只有抛弃传统模式化的设计问题形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用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不仅增长学生的智慧,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兰燕.“错误”尽显本真课堂——让给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新校园旬刊,2015,13(02):129-130.
[2]蒋宗荣.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因真实而精彩[J].新课程·上旬,2013,21(14):216-218.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