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夫
摘 要:本文通过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行定义、形成原因、生活现状、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剖析,从群体自身、所处社会、国家政府等多方面出发,立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提出了关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和看法。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正在走向全面伟大复兴的中国真正做到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所教。
关键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当今社会建设者身上所肩负的担子日益繁重,压力不断加大。他们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空闲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能够给予老人及子女们的关爱和照顾便越来越少。于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个新生词语所代表的两大人群开始频繁走进我们的视线。老人是社会的财富,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我们从不应因任何因素而忽视对他们的关爱。
一、走近“空巢”与“留守”,认识问题与现实
所谓”空巢老人”一般指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他们其中的许多人更是因常年独自生活而产生心情郁闷、孤寂、愁眉不展等心理失调症状。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年人口基数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空巢老人人数的只增不减。毋庸置疑,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他们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者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过着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孩子。由于父母远在他方,与孩子聚少离多,所以根本无法良好地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照顾与教导。根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不止一个留守儿童。他们中的有些人与人缺乏沟通,内心渴望亲情,教育、安全、生活等方面都缺乏保障,非常容易造成内心自卑、性格柔弱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走上自暴自弃、犯罪的道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常常把暮年的老人比作夕阳,把青春年少的孩子比作朝阳。但是却忽略了,这二者事实上都是片刻的风景。老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有限的,孩子们的童年因为迅速的成长也是短暂的,你会蓦然间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故去,已然长大。无论是爱父母还是爱孩子,爱来不及等待。
二、寻找症结所在,把握引发“空巢”与“留守”问题原因
一类社会问题的浮现是社会进程不断向前迈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巢”的空,孩子的守,让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匆忙中不停地反思,不停地修补与完善。深入分析空巢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会发现,首先传统的家庭观念为此埋下了思想祸根。“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从而造成了老人们在思想上对儿女的过渡依赖,极易引发老人们在子女离巢后心灵上的落差,内心郁结。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导致了当今家庭规模的大幅度缩小,引发了子女无力分身赡养老人的问题。再次,当代年轻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所受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减弱,敬老、尚老观念日益淡薄,缺乏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关怀。
造成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从经济方面来看,当今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为谋取生计,维持家庭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涌向城市,离开家乡,离开孩子,进城打工谋取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费等;从人文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虽父母离乡孩子留守在前,但亲人、学校、组织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疏于照顾,缺乏关注,同样是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不可小觑的原因之一。但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快乐成长的原因绝不仅限于此。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极具哲理,“当你的父母逐渐老去的时候,不要怨恨他们的一无所有,因为父母们所有的成就就是有了我们,我们未来所有的成就就是父母们有了我们。”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我们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而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父母安享晚年,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尊严就是我们人生中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它将比任何事情都证明我们的能力。
三、全面出击,努力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创建美好未来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虽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是归根究底,他们缺失的是共同的一代人。两个群体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单凭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公民自身、国家、社会从方方面面做出努力与改变。
就老人自身而言,他们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做好子女“离巢”的心里准备。并发展兴趣爱好,建立宽广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就为人子女而言,理应坚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心去体贴父母,倘若真的无法在老人身边加以陪伴,那么更应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顺应时代,调整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出台,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实实在在地从细节出发,减少老人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其他社会各界应当主动开展爱老敬老活动,以尊老敬老为己任,回报辛苦的国家建设者,回报社会。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疏漏、关爱上的缺乏以及心灵上的荒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仍旧高度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带领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方便留守儿童住校。另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政策籓篱,适当调整人口管理制度,解决打工子弟入学问题,并且分担教育成本,取消借读费和择校费等一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收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机制体制方面取消留守儿童留在父母身边、接受良好教育所面临的鸿沟。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尽力消除社会偏见与歧视,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成长环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负责,更是对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付出辛劳的的父亲母亲们最好的回报。
无论是空巢老人还是留守儿童,直击他们所面临问题的本质,直接原因都是由于他们缺少本应陪在自己身边的那个群体——这个社会中的中年人,这个社会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这种联系看似有趣的巧合,实则却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有关户籍、升学等不合理的配套政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何使上孝父母、下养子女、挣钱养家三全其美,是值得整个社会认真深入思考的,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必须面对的课题,是在我国走向全面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难题。这是对人心灵与精神的关怀,更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不仅要在物质方面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更需要从心底出发,将温暖与关爱努力传递。关爱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我们勇于面对,更需要我们敢于承担。
参考文献:
[1] 《江南时报》(2006年02月15日第二版)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