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3)
城市群能够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腹地内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发展,使得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扩大,同时也有利于不同区域的城市群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整合。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城市化速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禀赋等多方面的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已经与中原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整合在一起,并逐渐向西部区域扩展。但西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仍然较缓慢,并且城市群的规模以及与中东部城市群的整合力还需要继续强化。按照近邻原则逐步与东部城市群整合在一起,此间也要尽快理顺西部各个城市群内部中等城市间的关系。“呼包鄂城市群”东部近邻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可以与太原城市群以及石家庄城市群整合在一起。但目前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多个中心地间的联系较松散,各个城市间的资源整合程度需要强化。从区域关系看,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所涉及的区域虽然城市密度较低,但交通的通达程度比较高,三个城市整合在一起已经具备了初步条件。“呼包鄂城市群”对于将京津大都市的影响力向西延伸,带动银川城市群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中节点角色。所以构建“呼包鄂城市群”对于在更大空间内、更大尺度地进行城市群整合,从而创造东中西协同发展的通道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发展基础而言,“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张家口—北京”一线是将“呼包鄂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整合在一起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继续向西延伸将“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包头—鄂尔多斯”一线整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榆林—吕梁—太原—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形成闭环(“大闭环”)(图1)。
在“大闭环”上以及“大闭环”区域内,北京、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等为支撑城市,在逐渐完善“准格尔旗—偏关”以及“神池—岢岚”两段交通线路的情况下,在“大闭环”区域内形成“三横+两纵”的主干交通网络,这使得位于“大闭环”西北角的“呼包鄂城市群”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区域内的支撑城市建立联系,通过“三横+两纵”通达性较高的交通网络,将东部城市的影响力传递到西部区域。为在大空间内形成大尺度的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图1 “大闭环”与“呼包鄂城市群”
城市从中心地区向外围地区扩展过程中,影响强度是逐渐递减的,所以城市对资源的聚合整合能力从中心地区向外围地区也是逐渐递减的,因此每个城市对腹地的影响范围都存在一定的限度,在该限度以外城市对腹地的影响力非常弱[1]。城市影响强度与腹地距离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2得到说明。
图2中,la、lb、lc分别表示城市从低到高的三种发展状态,每种状态下都包括“强影响区”、“中影响区”、“弱影响区”三个区域。
图2 城市影响强度变化示意
从图2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处于低水平时,强影响区的范围相对较小,而弱影响区的范围较大,但是在城市的发展水平提升后(如从la提升到lb,或者从lb提升到lc),“强影响区”的面积就会不断扩大,“中影响区”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弱影响区”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图2的Ix表示相同影响强度下不同城市发展状态的比较,如果用F表示这一影响强度下各个城市的影响范围,则 F(A)>F(B)>F(C)。Iy表示相同距离处不同城市发展状态下城市影响强度的比较,I(D)
图3 跨越行政区划的城市组团
三角形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间的最基本关系,城市可以与其最邻近的两个城市构成三角形,并通过高效互动不断发展[3]。处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城市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三角形的三条边逐渐发展成为城市链,并带动三角形区域内不断发展。如图4展示了某个区域内三个城市间的关系。A、B、C三个城市在区域内形成三角形关系,但是在三角形的三边上,相邻两个城市相距较远,为了强化城市间的关系,就需要在相邻两个城市间构建次级中心地,如在AB间构建D,在AC间构建E,在BC间构建F。在D、E、F三个次级中心地逐渐得到强化的条件下,次级中心地与 A、B、C间会逐渐发展起更多的小城市,如A、D之间的AD,A、E之间的AE,此外还有DE、CE、CF、EF、DF、BF、BD等。在三角形区域内形成了三级城市体系(第一级城市为 A、B、C;第二级城市为 D、E、F;第三级城市为区域内的其他小城市)。三级城市体系不仅在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形成了城市链,而且在区域内也形成了城市链,如AD—DE—EF—CF城市链,BD—DF—EF—CE城市链等,在三级城市体系逐渐得以完善的过程中,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P处就会逐渐形成区域的发展核心,P是区域内发展中等城市甚至大城市最理想的区域。图中展示的是A、B、C三个城市势均力敌的情况,这时候在区域内就会形成“三核”城市体系。如果城市群中的一个城市的发展实力远远超过另外两个城市,或者某两个城市势均力敌,则城市体系就会发展成为“单核”城市群或者“双核”城市群,这时在城市体系内部由于城市间的实力不对等,就会发生争夺资源的问题,即某部分城市的发展力度在逐渐增强的同时,另外一些城市的发展力度就会逐渐减弱。城市体系内不同城市间的发展实力不均衡,腹地内就会出现“斑块状”发展问题,即城市化速度在腹地内不均一。这时单纯依靠城市自身的影响力就无法实现均匀发展,只有适当介入行政力量才能够尽快克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图4 城市间的“三角形”关系
(1)城市群发展阶段分析
城市群是依托不同层次的城市整合在一起的。城市群从“相对独立”到“紧密联系”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图5展示了这种发展过程。图5中将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点”阶段、“线”阶段、“三角形”阶段、“多层三角形”阶段、“六边形”阶段。第I阶段,即“点”阶段。在该阶段,区域内只存在一个城市,这个独立的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这时候还不能构成城市体系,单个城市以“摊大饼”方式向腹地蔓延,城市可以近似视为独立的点。第II阶段,即“线”阶段。在该阶段,两个城市间开始产生较为紧密的联系,城市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高效互动。如果两个城市势均力敌,在区域内会形成“双核”城市体系,如果两个城市发展实力相差悬殊,则会形成“核+子”的发展局面。无论何种情况,两个城市在相互影响过程中,会在两个城市间形成城市走廊(城市链),将两个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III阶段,即“三角形”阶段。该阶段在更多城市间产生互动,图中展示了三个城市互动的情形,“三角形”是城市间互动的基本单元,互动的三个城市间形成鼎足发展态势,该阶段由于城市间形成三角形区域,较第II阶段内两个城市间相互影响形成城市走廊不同,该阶段会通过三个城市的影响,带动三角形区域的发展。三个城市的影响力不同,三角形不同部位的城市发展状态也会有差别。第 IV阶段,即“多层三角形”阶段。该阶段城市群内的城市开始出现等级分化,在一级城市的影响下,二级城市开始发展,每个层级的城市间都会形成三角形构架,于是在区域内形成了“多层三角形”的城市体系,在该阶段小城镇开始成为城市体系的一部分,有条件的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并逐渐发展成为小城市,与次级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建立紧密联系。第V阶段,即“六边形”阶段。该阶段不仅在三角形区域内部形成次级三角形,与已经形成的高等级三角形形成嵌套结构,而且在高等级的三角形外侧会产生同等级别的三角形,多个三角形整合在一起后,多层次的中心城市在更大的区域内形成“六边形结构”,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位于多个三角形的顶点上,成为联系多个三角形的纽带,将多个三角形的顶点及三角形区域内的城市整合在一起。经过如上5个阶段后,城市群发展到较高阶段,城市之间(包括同等级的城市间和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开始出现城市走廊,将空间距离较远的城市连接在一起。
(2)城市群发展条件分析
根据前文,经过5个发展阶段后,单个的城市就发展成为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在此发展过程中,城市体系的发展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①交通因素。交通通达性程度是刻画城市体系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区域城市体系发展完善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之间是通过交通线连接在一起的,大城市也大多是借助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产生的。随着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之间联系越来越便利,邻近的大城市间开始出现“异地同城化”发展趋势。城市的影响力与交通干线的延伸距离是相一致的。在交通网络的建设层面,交通干线搭建起来后,要尽快完善二级交通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大城市的影响力延伸到腹地,并且尽快在不同层级的城市间建立联系。②城市规模。不同规模的城市对区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较大规模的城市因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将低级别城市的影响域纳入腹地,所以该级别城市一般都可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在构建城市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大城市,并强化其对腹地的影响力,腹地不能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而要根据中心城市的影响强度让其影响力在腹地内产生均质影响。在缺乏中心城市的区域内很难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体系,这需要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构建中心城市,然后让中心城市在腹地内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③城镇密度。城镇密度对城市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小城市是城市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次级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的发展。所以在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强化核心城市以及次级核心城市的发展,还要从发展小城镇入手,提高区域内的小城镇密度。在合适的区位上发展新的小城镇,或者将既有小城镇的行政级别提升,让小城镇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城镇的密度提升后,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聚合整合力度就会进一步提升,腹地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中心城市也得到有力支撑。④历史基础。历史基础越厚重,城市的影响力就会越大,这样的城市能够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基础打造城市品牌,就具有更强的资源聚合整合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该城市具有更强的向心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城市对腹地的影响力就会越大。城市的管理经验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组分,城市的历史越悠久,管理经验就会越丰富。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城市结构等就会更加科学和合理。⑤产业联系。城市群是由多个邻近的城市构成的,这些城市间除了要有通达性较高的交通网络外,还要在产业上互补,产业是城市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如果存在行政区划阻隔,行政区域虽然存在地缘关系,但在邻近的行政区域间也不能形成产业联系,行政区划阻隔会使邻近的城市不能构成城市群。所以只有产业联系紧密才能够将邻近的城市整合在一起,在城市间产生高效互动。在产业互补基础上,邻近的城市都能够成为依托核心城市的专业化城市,在区域内形成“核+子”的城市体系。
图6中包括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角形(“呼包鄂”三角形)和“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三角形(“呼大张”三角形)等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由呼和浩特连接在一起,“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S形城市链将该区域的主要城市联系在了一起。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张家口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向西北方向的延伸部分,所以“呼大张”三角形就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与“呼包鄂”城市群联系的中介。“呼大张”三角形是将冀西、蒙南和晋北的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构建起了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图中以两个三角形为核心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城市环进而以呼和浩特为连接点形成了“∞”型城市体系结构:“呼和浩特—固阳—包头—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形成为“∞”的西三角形为核心的西环;“呼和浩特—凉城—大同—阳高—天镇—张家口—乌兰察布—卓资”形成“∞”的东三角形为核心的东环。呼和浩特将两个环形城市链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对强化呼和浩特的发展并扩大呼和浩特的城市影响力奠定了基础。为了强化呼和浩特在两个城市环间的连接作用,除了要强化城市内部的建设外,还要以呼和浩特为核心,构建包括武川、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凉城、卓资在内的城市组团,构建“一城六星”的呼和浩特城市体系。
图5 城市群的5个发展阶段
图6 “呼包鄂”三角形与“呼大张”三角形
从图7中可以看出,呼和浩特与北京、保定、石家庄和太原建立直接联系,与这些城市分别形成了 4条连接线:“北京—张家口—乌兰察布—呼和浩特”线;“保定—忻州—大同—呼和浩特”线;“石家庄—太原—忻州—大同—呼和浩特”线;“太原—吕梁—榆林—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线。呼包鄂城市群通过银川与兰州城市群建立联系,在拉动内蒙古西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7 呼和浩特与周边城市关系
呼包鄂地区20世纪80年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就开始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以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三个城市为顶点构成的“金三角”,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展露出强劲的增长力[4]。“金三角”具有丰富的资源,并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区域内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多家大型电厂的建设,使得“金三角”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呼包鄂三座城市空间距离很近,在交通条件逐渐改善的条件下,资源整合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成为呼包鄂进行整合发展的思路。通过构建呼包鄂城市群,可以进一步打破不同城市间的行政区划壁垒,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异地同城化发展。经济一体化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5],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城市都要从孤立走向融合,以主导城市为核构建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在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功能就会更加专一,在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中达到双赢的目标。
如图8所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由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凉城和卓资等为子城市,形成了半月辐聚形状,如上5个县级城市位于半月的边缘,以5个县为核心在呼和浩特外围形成了5个子城市团:土默特左旗整合陶思浩乡、铁帽乡、三两乡、毕克齐镇、兵州亥乡构成“土默特左旗子城市团”;托克托县整合三道河乡、五申镇、乃只盖乡、伍什家镇、新营子镇、黑城乡、燕山营乡等构成“托克托县子城市团”;和林格尔县整合土城子乡、三道营乡、新店子镇等构成“和林格尔子城市团”;凉城县整合东十号乡、三庆乡、永兴镇、六苏木镇、三苏木乡构成“凉城子城市组团”;卓资县整合后房子乡、印堂子乡、福生庄乡、白银厂汉乡、梨花镇等构成“卓资县子城市团”。除构建5个以县级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城市子团外,还要在和林格尔的南侧构建“新店子镇—新丰乡”子团(“双新团”),“双新团”与其他5个“城市子团”围绕呼和浩特共同组成半月形的城市环。半月形城市环的边缘与核心城市呼和浩特间有5条发展线相连接:“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兵州亥乡—呼和浩特”发展线;“托克托县—伍什家镇—永圣城乡—沙尔营乡—白庙子镇—呼和浩特”发展线;“新店子镇—三道营乡—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盛乐镇—呼和浩特”发展线;“凉城—东十号乡—蛮汉镇—黄河少镇—呼和浩特”发展线或者“凉城—永兴镇—西门沟乡—盛乐镇—呼和浩特”发展线;“卓资—福生庄乡—梨花镇—呼和浩特”发展线。5条发展线从半月形的边缘到中心呈辐聚形状,将半月形区域内的边缘与中心联系起来。在如上5条发展线中,l1、l2较其他三条发展线更加邻近,发展线上的小城镇密度更高。在“土默特左旗—铁帽乡—乃只盖乡—五申镇—三道河乡—托克托县”以及“凉城—后房子乡—卓资”两段交通线构建起来后,在“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新店子镇—凉城—卓资—呼和浩特”间就形成了闭环,各个子城市团间以及子城市团与呼和浩特间都能建立紧密联系。以呼和浩特为核心的“广域城市团”就得以建立起来了。
包头是“分散发展”的典型城市。如图9所示,包头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黄河以北。青山区、昆都仑区、九原区、东河区等在包头的主城区中显得相对集中,这四个区从联系的紧密程度上看也分为三个区域:“青山—昆都仑”区、九原区、东河区。三个区在空间上形成的三角形区域成为包头的核心地区(“核心三角形”)。以“核心三角形”为核心,尔镇、哈业胡同乡、阿嘎如泰苏木、卜尔汉图镇等以“核心三角形”为中心的大圆区域得到整体发展。
图8 呼和浩特城市组团示意
图9 包头城市组团示意
图9中有三个三角形,前文谈及的“核心三角形”是包头城市组团需要首先重点发展的三角形,只有该三角形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他两个三角形才能够得到发展。“石拐区—土默特右旗—达拉特旗”是“核心三角形”东侧的三角形区域(“外延三角形”),“外延三角形”将包头东侧的土默特旗和达拉特旗两个县级行政中心与石拐区整合在一起,成为建成区的外延部分。在“外延三角形”的影响下,沙尔沁乡、莎木佳镇、德胜泰乡、王爱召乡、榆林子乡、大城西乡、明沙淖乡等区域整合在一起,通过便捷的交通线逐渐与东河区融合,包头的主城区进一步得到扩展。图9中除了前两个三角形外,还有第三个三角形,即由固阳、达拉特旗和土默特右旗构成的三角形(“广域三角形”),该三角形在“外延三角形”的基础上,将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与包头北侧的固阳整合在一起,固阳成为包头向北发展的增长点,并将“固阳—青山区—石拐区”区域进行充分整合,使得建成区内城市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建成区外,形成以包头为中心的“广域城市群”。
鄂尔多斯城市组团位于呼包鄂“金三角”的南端。通过达拉特旗与包头市联系在一起,通过“准格尔旗—托克托县”与呼和浩特联系在一起。从图10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城市组团的核心部分分为三个区域:东胜区(A区)、伊金霍勒旗(B区)和中间区(C区)。三部分形成的条带状区域的两端成为鄂尔多斯城市组团核心区域的“双核心”:A核心和B核心。A核心以东胜区为中心,整合周边的万利镇和铜川镇。B核心以伊金霍勒旗为中心,整合周边的哈巴格希乡。图10中,lZ和lH相交,成为鄂尔多斯核心区向周边延伸的两条发展轴。从图上看出,以“双核心”为中心,在外围地区形成了一个由乡镇级别的中心地围成的大圆圈:“青达门乡—高头窑乡—柴登乡—帕尔江海子镇—漫赖乡—合同庙乡—苏布尔嘎苏木—苏布尔镇—伊金霍勒镇—纳林陶亥乡—准格尔召乡—乌兰哈达乡—耳字壕乡”,这个大圆圈的主要发展区域在“双核心”外围形成了两个C型弧:lW是“高头窑乡—帕尔江海子镇—苏布尔镇”C形弧;lE是“纳林陶亥乡—乌兰哈达乡”C形弧。两个C形弧段成为“双核心”向外扩展的区域。按照这样的发展设计,鄂尔多斯城市组团就会向“一核+两线+双C”的方向发展,lZ成为了城市组团向东西两侧发展的对称轴,并引领城市组团向南北方向发展,向北通过达拉特旗与包头结合在一起,向南通过扩大伊金霍勒旗的城市影响力,强化南侧的伊金霍勒镇的影响力,将包头、鄂尔多斯、伊金霍勒旗、伊金霍勒镇、新街镇连接在一起逐渐形成南北向的城市带。在东西方向上通过lH线将“双C城市弧”整合在一起,鄂尔多斯城市组团形成“川”字形的城市组团。
图10 鄂尔多斯城市组团示
图11中除了有“呼包鄂”三角形外,还存在“呼和浩特—准格尔旗—鄂尔多斯(伊金霍勒旗)”三角形(“呼准鄂”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存在一个公共边,即“呼和浩特—兽岱镇—美岱召镇—明沙淖乡—吉格斯太镇—盐店乡—敖包梁乡—鄂尔多斯—伊金霍勒旗”一线(“对角线”)。该公共边要以“明沙淖乡—吉格斯太镇”跨越黄河的基础,将“呼和浩特—包头—伊金霍勒旗—准格尔旗”四边形中“呼和浩特—伊金霍勒旗”对角线的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区域连接在一起,在对角线位置形成一条小城镇带,这条小城镇带就成为了“呼包鄂”三角形和“呼准鄂”三角形的公共边。在“呼包鄂”三角形中,要不断强化“呼包边”和“包鄂边”的发展,在“呼包边”上,通过强化美岱召镇,再以美岱召镇为核心,整合明沙淖乡、兽岱镇,将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呼和浩特与包头的石拐区整合在一起。在“包鄂边”的南端,以鄂尔多斯为核心,将万利镇、耳字壕乡、盐店乡、敖包梁乡等整合在一起,“包鄂边”的南端与“对角线”的南端融合在一起,将鄂尔多斯的影响力向东北方向扩展,在连接达拉特旗和伊金霍勒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11 呼包鄂城市间的联系示意
在“呼准鄂”三角形的“呼准边”和“准鄂边”上,要重点强化托克托县与准格尔旗之间的区域,通过整合布尔陶亥苏木、大路乡、东孔兑镇、喇嘛湾镇、新营子镇等,在该区域逐渐发展起“托克托县—准格尔旗”城市群(“托准群”),这样在“呼准边”上就将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托克托县和准格尔旗等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以县级行政中心为核心,将众多镇级行政中心整合在一起的小城镇带。相对于“呼准边”,“准鄂边”上的小城镇密度相对稀疏,只有不断强化“托准群”向南的城市影响力,并将沙圪堵镇带动起来,使“沙圪堵镇—纳日松镇—纳林陶亥镇”一线的整合力度逐渐增强。在此基础上“呼包鄂准”四边形的四条边以及对角线都得到了发展,“呼包鄂”“金三角”就变成了“呼包鄂准”四边形,“四边形”的四条边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也得到了发展。
综上分析,“呼包鄂城市群”具有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呼包鄂城市群”是西北地区与京津冀城市群最邻近的城市群,在将东部城市影响力传递到西部进而拉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在空间上邻近,并且具有深度整合的基础条件,“呼包鄂城市群”依托“金三角”可以将更多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并在“核心城市—中等城市—乡镇中心地”这一链条上产生功能明确的中心地位序,推动呼包鄂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推进。在呼包鄂城市群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先东后西”的发展步骤,“向东”的目标在于通过“呼大张”三角形构建“呼包鄂”与京津冀城市群的联系,构建大空间内城市群间的整合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后劲。在呼包鄂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呼大张”三角形和“呼包鄂”三角形是非常关键的两个三角形,呼和浩特在两个三角形间扮演着纽带角色。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由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凉城和卓资等为子城市,形成半月辐聚形状,这种大尺度整合更加能够实现呼和浩特在呼包鄂城市群中的核心作用。在强化京津冀城市群对“呼包鄂”辐射力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太原城市群的整合,尤其需要重视“大同—应县—五台—忻州—太原”一线以及“准格尔—偏关—神池—岢岚—忻州—太原”一线的作用,后者的完善程度还不够高。在强调构建大尺度城市群的同时,也要在呼包鄂城市群内部做文章,理顺城市群内部各个中心地间的关系,分别以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为子中心构建“子城市团”,为构建呼包鄂城市群奠定基础。在构建城市群问题上,虽然城市群内的城市有级别区分,但应该意识到城市间是互补关系,其中每个城市都应该是其他城市的“衬托”。在构建城市联系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应该积极主动,需要打破行政区域阻隔,在更加广泛的空间内构建通达性更高的交通网络。呼包鄂三个城市需要在既有的“线性联系”基础上尽快构建“三角联系”,在三个城市间形成“鼎足”发展格局,逐渐发展成为“大闭环”上的节点,在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承接作用。
[1]孟祥林.城市空间扩展:基于地租空间衰减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17.
[2]孟祥林.行政区划沿革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13(6):67-41.
[3]孟祥林.图形符号与城市发展:纸上分析城市化问题的思维方式[J].发展研究,2014(6):59-63.
[4]李德迎.金三角”启示录:寻访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J].中国民族,2007(8):45-46.
[5]段连敖.呼包鄂一体化机制建议[J].北方经济,2013(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