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聪+况达
[摘要]因时代和实践的差异,社会主义自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就走向了“百家争鸣”的多样性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仍然如此,科社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革命时期以及之后的建设时期亦同此道,但,社会主义多样性仍须具体实践的检验方能“去伪存真”,“大浪淘沙始见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具体实践背景下社会主义多样性规律的一种必然性产物。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多样性;必然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2.0
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一经诞生就走向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多样性的发展轨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多样性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断变幻发展的实践一丝不苟地诠释着当时思想的全部内容,“蓦然回首”,每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催发着形式多样内容有别的社会主义思想,同样,“铁的规律”,全部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整体真理性,这些多样性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无例外地需要历史和实践的“烈火焚烧”般的筛选以证自身的“人间清白”。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多样性
在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变化,空想社会主义就呈现了多样的阶段性发展态势。同时,每一阶段的空想家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1十六和十七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萌芽时期
无论是打响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枪的莫尔,还是后来的早期代表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来,其“社会主义思想都不约而同地披上宗教神学的外衣,采用虚幻描写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因为在家庭手工时期,无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阶级分化很不明显,与他们的资本家敌人相比,如孤星之于日月,如果没有新的能量的涌流,必将黯然陨落。另一方面,毫无疑问,空想社会主义的首批先驱们的思想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就组织治理理念而言,莫尔的“乌托邦”和闵采尔的“千年太平王国”倾向于人人平等的公民理性治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莫尔允许使用奴隶进行生产;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主张政教合一的权力高度集中的“贤人”治国体制;温斯坦来则专注于强调法治,推崇依法治国。
1.2进入十八世纪,实践随之变化发展,思想的灵感和火花也随实践变化发展进入工场手工时期,此刻的无产阶级力量已有崭露头角之势,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担当了思想引导的旗手,旗帜鲜明地用资产阶级惯用的理性在法律层面论证了消灭私有制度和建立公有制度的必要性,给新生的初步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发出了微弱但异常顽强清晰的奋斗号角。然而,实践全部的神秘面纱只是被春风微微地掀开了一角,奈何千呼万唤,终不肯显露真容,“犹抱琵琶半遮面”,狭隘的现实实践必然决定了思想的狭隘局限性,生产力的低下和无产阶级力量的犹自弱小,决定了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成了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应当指出的是,在私有制批判方面,三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创造性地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私有制的罪恶;马布利则依然停留于单纯的笼统的私有制批判;巴贝夫则首先用理性批判了刚刚建立的资产阶级私有制。
1.3时间的诺亚方舟一往无前地驶进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先前实践的量的积累,终于在此时显现出了些许质变的韵味
虽人类的进步一如既往缓慢而曲折,历史这位母亲总是以最大的耐心等待着她遭受着蹂躏和苦难的孩子成长站立起来。但,实践的巨大跃进,尤其是工业革命如梭似箭般的推进,无疑也使思想获得极大发展,先前模糊的实践真实的面容展露出了稍许清晰的轮廓。毫无疑问,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飞跃,社会阶级关系犹北京“阅兵蓝”的天空那样清晰毕现,敌我阵营的分化已然如壑似渊,无产阶级的力量呈现“合抱之木”、“九层高台”之势。时代的先驱们总是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般地降临需要他们的时空世界,圣西门、欧文、傅里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将他们的批判匕首与投枪毫不犹豫地投向了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批判更为深刻入里,“并提出了许多天才般的预见和思想,使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极大地启迪了即将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并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2]。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多样性
2.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接过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事业,历史的接力棒从来都是重逾千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作为他们毕生的事业,并为此进行了筚路蓝缕的理论创作和艰苦卓绝的实践运动。回首往昔多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切地感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从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3]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投身社会主义实践革命,积极参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欧洲革命、巴黎公社革命等众多的革命活动。实践是花,理论是水,二者天然就是一个雅致不可分的整体,其结合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如长虹贯日般绚丽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就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开启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画面;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便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不仅明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一的必然性,而且还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力量和道路,社会主义最终得以摆脱非理性非科学的空想梦魇,成为一门科学理论,一种社会运动,一套社会制度,犹流星闪现黑穹,虽短暂却昭示了明亮耀眼的未来,如劲草起于黄土,虽弱小却不惧狂风曜日的侵袭。
2.2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想的斗争
回望社会主义思想史,多样性规律历来就是社会主义必备的基本基因,在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如此,在科学社会主义时期亦然。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出现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冒出来了,拉萨尔的改良社会主义也显现了,杜林博士也用社会主义的外壳来宣扬其资产阶级思想,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真理的发展从来就需要“昨夜西风凋敝树,望断天涯路”的坚持与不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此进行了激烈而冷静的斗争和批判,斗争的过程崎岖而漫长,亦现实实践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写出了《哲学的贫困》、《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一系列光辉的理论著作击退了所有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进攻。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一样从来没有立在真正的完全彻底的现实基础上,从来只是立在支零破碎的片面现实的浮萍上,它们的生命力只会随着岁月的流觞而慢慢枯竭,从来不会像科学社会主义丰碑谐历史流转而越发“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铸就的科学社会主义丰碑之所以能够立得住、立得久,从同时代多样的社会主义思潮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的理论站在了现实的基础和土壤之上。
3“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3.1列宁主义战胜了其他非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
历史的终结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永无止境。马克思恩格斯的去世并没有使科学社会主义陷入历史的终结。面对这份宝贵的遗产和即将开启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壮丽事业,社会主义多样性的规律继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变化的实践和不息的时间给出了多样性的答案。伯恩斯坦屈从于资产阶级的画饼,沉溺于议会斗争,给出了修正改良的答案;考茨基背叛了革命导师恩格斯,试图左右逢源,表明了中立的遗世独立的回应;列宁则坚持从俄国实际出发,发出了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最强音。理论的巨大差异必然伴随着激烈的争锋,空谈从来不能使人真正折腰,唯有扎根于资本主义现实发展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深入细致抽丝剥茧的科学分析,才能得出让人自我革命的低下倔强头颅的理论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倒映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动态,荡漾着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铁的判断;《国家与革命》字字渗透着在明了俄国现实实际境况下坚持捍卫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的铁的决心。列宁倾注的理论汗水和实践鲜血最终孕育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诚然已经成为一种理论和运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终于从书本走入了实践的广阔田野,“它不啻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4]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这块人间璞玉经过先驱们的千雕万琢、心血温养,终于褪掉了革命的坚硬外壳,露出了建设的新面貌。
3.2多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面对着新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蓝图,多样性的实践方法和理论主张接二连三地冒出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供具体路径,只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一些粗线条的远景勾勒,犹如一幅水墨画,给我们遗下了太多的留白供我们认真揣摩、细心填补。在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失效后,列宁探索出了一条颇具可行性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让市场来调节工业和农业的相互关系,令人扼腕的是,后来者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没有继续坚持下去;托洛茨基则主张用集体农庄替代小农经济,立足不断革命论,过分强调外部条件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没有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同胜利就不可能有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否认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与托洛茨基观点相反,主张依靠自身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虽驱逐了托洛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发展,但却将托洛茨基某些主张从蓝图变成了现实,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进而为苏联东欧的最终解体埋下了历史的注脚。
4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4.1新民主主义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崛起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向日本、美国学习失败以及各种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自治运动纷纷夭折的境况下,运用路径排除法的中国先进分子面对唯一选择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俄为师”。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之后革命活动的展开,胜利与挫折交织的图景使得当时的先进分子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化,也是社会主义多样性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如陈独秀者,虽有开创中国共产党之贪天之功,却也不免于革命局势山穷水复之际犯了右倾错误,最后甚至滑入托派泥沼;如王明、博古者,两人为典型的留苏国际派,拿着苏联城市革命论的圣旨和马列经典的教条,以“赤脚光膊”的大无畏左倾革命姿态向敌对势力发起了进攻,其勇气不可谓不嘉,其革命信仰不可谓不坚定,最终却断送了中央苏区积蓄多年的革命基业!何也?非能实事求是也;如毛泽东者,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是这类人的座右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其无往不胜的通行证,他们仰望星空却又脚踏实地,知晓山穷水复之后必有柳暗花明。一系列如镜鉴般反映中国实际的理论文章从毛泽东笔下生发出来,《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夯实了以农村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理论底色;《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则幻化出了使得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不同于苏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不能像一道电脑指令那样从一个历史环境简单地传给另一个历史环境,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使得它需要在保留其真理性内核的基础上进行重生与重构。
4.2邓小平于纷繁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思想”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当时列宁相似的情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兀地呈现在他眼帘,航船的桅杆就在眼前,如何转向?朝阳的轮廓也显露完毕,如何运动?曾经躁动的胎儿已经开始发出了响亮的啼哭,如何成长?现在已经到了用理论和行动作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转折时刻了。然而,建设初期,没有选择也无须选择,“一边倒”学习苏联模式就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此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开始出现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初步反思,而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则将这一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中国也开始加入了反思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开启自我探索的潮流,“以苏为鉴”成为了当时人们的共识。如同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流派一样,社会主义多样性规律使得对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如何进行建设的认识也呈现出多样性,苏联在改革,东欧在改革,中国也在改革,各自历史和现实实践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的改革方案和思路,不仅有国别和反思程度深浅之分,而且在一国国内也有不同的改革理论和主张。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多样性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多样性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只有一种理论主义,一种制度模式,一种实践运动,那么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横向地观察,世界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可分为理论的多样性、运动(实践)的多样性和制度的多样性,多样表现的实践催生了多样的认识,多样的认识又激生了多样的理论、运动和制度,从空想社会主义时期到科学社会主义时期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苏联、东欧和中国革命实践阶段莫不如此,然而唯有扎根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理论、运动和制度方能始终促进并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纵向地审视,世界社会主义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疑地,如前文所述,前后两个阶段内的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实践)和制度都迸发出了炫丽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萧贵毓,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萧贵毓,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高放.历史的丰碑——从马克思主义到邓小平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