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华
(吉林市第六人民医院 吉林 吉林 13201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药物疗法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如何提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一直是精神科临床上研究的热点[1]。为了对比分析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我院将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为氨磺必利组患者应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为利培酮组患者应用利培酮进行治疗,然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70例患者均为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评分均≥60分[2]。这些患者均排除患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疾病、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可能。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其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为45.7±9.4岁,其病程为6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为2.3±1.5年。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均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3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的程度、遗传病史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签署了对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在两组患者接受本次治疗前为其停止进行其他形式的治疗一周以上。为氨磺必利组患者应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其用法是:50mg/d,每日服一次,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将用药量增加至300mg/d。为利培酮组患者应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其用法是:2mg/d,每日服一次,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将用药量增加至6mg/d。为两组患者进行6周的治疗为一个疗程,在为其进行本次治疗期间不为其应用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患者若出现不良反应应适当调整其用药量,患者若出现睡眠障碍可酌情为其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治疗。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分析其PANS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痊愈:经治疗后,患者PANSS的评分减少≥75%。良好:经治疗后,患者PANSS的评分减少50%~74%。一般:经治疗后,患者PANSS的评分减少25%~49%。无效:经治疗后,患者PANSS的评分减少不足25%。总有效率=(痊愈例数+良好例数)/组例数×100%。
在氨磺必利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的患者有14例,良好的患者有16例,一般的患者有3例,无效的患者有2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3%。在利培酮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的患者有5例,好转的患者有13例,一般的患者有8例,无效的患者有9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4.3%。氨磺必利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培酮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PANS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的分析(%)
在进行治疗期间,氨磺必利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7%,利培酮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分析 (%)
利培酮是临床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对DA受体及5-HT受体具有双重阻滞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此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后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血清催乳素的含量升高等不良反应。氨磺必利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的抗精神药物之一。此药对多巴胺D2受体具有高选择性,对突触后D2、D3受体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具有减少多巴胺的结合位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及锥体外系反应等作用。氨磺必利的副作用较少,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数量较少有关。在本次研究中,氨磺必利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培酮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可见,与应用利培酮相比,应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邝云航,李小芳,钟潇琦等.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疗效初探[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180-181.
[2] 陈登霞,潘竹松,陈登国等.氨磺必利治疗76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7(4):4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