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一、 增加背景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单篇的教材文本,有的内容时代久远,有的事件、景物、人物与学生相距甚远,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就存在理解的困难。如果增加文本的背景故事,便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我设计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故事中,开启古诗的学习,从而为理解故事作了铺垫:
1. 趣读故事(背景资料)。读出文中的故事味,读出故事中的友情味。
2. 话说才情。撷取故事中的词句,说说李白和汪伦的才情及趣事,说说故事的来龙去脉。
3. 美读古诗。美美地读古诗,边读边想诗与故事的关系,古诗描绘的内容及感情,以情传声。
读着有趣的故事,学生顿时便会觉得古诗非常有趣,学生的视野也不再是那28个字所呈现的内容,而是穿越了一千多年的两位古人的深厚情感。故事本来就是儿童喜欢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故事,离不开故事,当一篇文章的学习伴随着故事时,学习的效率会倍增。所以,提供教材背景故事材料给学生阅读,就是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二、 引入背景资料,加深理解感悟
古诗词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现在毕竟相隔太久远。如果能够适当提供一些作者创作时的背景资料,就可以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感。例如,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设计教学案例时,运用了背景资料,在朗读、抓关键词语、积累拓展等阅读实践活动中,理解并背诵诗歌。
[活动一]朗读古诗,提出疑问。
[活动二]引入背景资料,感受杜甫心情:唐朝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杜甫那一年52岁,当时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活动三]抓住关键词,进一步理解体会。(1) 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杜甫惊喜心情。(2) 抓“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的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杜甫的惊喜心情、爱国之心。(3) 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活动四]以声传情,背诵积累。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深情地朗读、积累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拓展积累另一篇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示儿》。
从朗读、运用背景资料、抓关键词语、积累拓展等方面组织学生的古诗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古诗朗读、背景分析、内容拓展等富有诗意的训练活动中,巧妙而实在地运用背景资料,展开了有训练力度的阅读品析活动。这样的课堂训练,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理解了古诗内容,而且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
三、 挖掘背景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应该始终伴随着学生阅读的推进,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与其他内容是怎样关联的,时刻注意把学生引向更宽广的阅读天地,当学生在阅读中养成“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并做好知识间的贯通和整合这样的阅读习惯时,学生将会终身受益。例如,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我设计“读一篇、带两篇、链接一本书”的阅读活动。
[活动一]读一读,读出文本的故事味。
[活动二]增一增,增加两篇背景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活动三]演一演,品位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活动四]荐一荐,引领、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故事》这本书的兴趣。
这些精心设计的阅读活动,从利用背景资料的角度来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把学生读起来很乏味、很多解释不清的东西,比如廉颇为什么会嫉妒蔺相如等问题,可以通过背景资料整合,让学生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篇故事资料阅读中弄明白,感受到。一篇文章的背后,还有故事能帮我们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背景材料的补充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一篇带多篇、甚至阅读整本书的习惯。
四、 补充背景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增加了文本的背景材料,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由于增加的材料涉及各个方面,学生的视野也被打开,眼界更加宽广了。如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呈现作者徐秀娟因为寻找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的材料,让学生知道保护动物的意义;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名曲《二泉映月》,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水》一课时,让学生阅读有关水资源的一些材料,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
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所以,提供给学生背景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接触的面也就更加广泛。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不仅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而且使学生阅读更加丰富。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