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面对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当中,从而导致对儿童教育时间的大量减少,同时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隔代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隔代抚养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本文通过对隔代抚养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分析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隔代教育 儿童心理 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目前可以分为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直接进行教育的“亲子教育”,另一种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承担主要责任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现在,“隔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态。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许多年轻的父母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中,从而导致对儿童教育时间的大量减少。这样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家中老人的身上。同时,一些老人由于退休没事可做,带孙子孙女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是祖父母对他们的后代的爱护和管理,中间隔去了孩子的亲身父母的教育。指的就是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 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二、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西方国家极其少见,然而在中国普遍存在于很多家庭当中,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全中国近5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隔代教育的家庭主要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由高级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的高收入人群组成,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二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也成为了我国隔代教育的主力军,另外现在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父母虽然在家但却依然不教育孩子的现象。三是高学历的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这类人群刚刚脱离学校的教育,渴望在社会中施展拳脚,体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家庭生活更是很大程度的依靠父母。由祖父母带孩子,这样年轻夫妇就不会过多担心家庭给自己的事业带来负担。
三、隔代教育存在的原因
隔代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受传统文化影响,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是很常见的。但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的现今社会,隔代教育又一次繁荣。这绝非偶然,应该说是在社会的变革中,也是在人们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冲突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来已久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奠定了我国隔代教育的深厚的基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庭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含饴弄孙”,这不仅是对祖先的理想追求,更是他们肩负着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老少同堂的风俗习惯,人们普遍认为,儿孙满堂是一种福气,代代相传。人们更是把隔代教育当作了家族繁衍的重要大事,形成了这种传宗接代的责任。老人如果不帮子女带孩子就认为不符合传统观念,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有甚者还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如是都把隔代教育视为理所当然。
(二)社会竞争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情形非常严峻,人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婚后年轻人压力更大,既要养家,也要教育好小孩,精力不够,这就需要爷爷奶奶来分担一些小孩的教育责任,于是隔代教育理所当然要产生。当然也有的是因为怕麻烦而不能够尽职尽责的照顾和教育子女。此外,现在的年轻父母他们的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一切为了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人意识到自己才是第一位,其次是他们的父母,孩子不仅是他们的孩子,更是孩子自己,是未来的社会成员。由此便有了很多通过祖辈的付出来解脱自己,让祖辈来带孩子。
(三)社会转型的影响
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失业,成为隔代教育的助推器。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看望,也只是有偶尔的通讯,但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不高,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也多数由祖辈来参加。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的耕地被占用,没有了土地更多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但其子女却被留在了农村。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里,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仅仅是处于学校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严重的缺失。
四、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与亲子教育相比,隔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有利因素:
1、现今中国这种隔代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整个家庭教育的团体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孩子的进步。父母的苛刻教育和祖父母的宽容教育能够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我国的隔代教育能够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这种教育方式解放了年轻的父母,迎合了他们的工作需求,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中,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父辈都希望儿女能够早一些成家立业,早点体会子孙承欢膝下的晚年生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渴望能够自主创业或者事业有成,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家庭和孩子则成为了这些年轻父母的心病,他们自己大多才刚刚从孩子脱变成为成年人,那些育儿经更是少之又少。隔代教育可以让年轻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隔代教育能够让老人老有所乐,发挥自己的余热,也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老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作用,还能够帮助他们摆脱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后的失落、孤寂,和孩子在一起共处、互动中获取生命活力,娱乐身心,保持健康的心态,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由于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和认识上的差异,会增加家庭教育的矛盾。祖父母的过度溺爱,放纵孩子,以及教育过时的内容导致父母看不惯,引起各种家庭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在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沟通,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增加。两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损伤,并且这种创伤在短期内很难痊愈。进而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会让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或者性格分裂,造成孩子与父母有隔阂。造成家庭教育的危机,引发社会问题。
在农村这种隔代教育非常普遍,年轻的父母都是为了生活远出家门务工,小孩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教育和守护,老人们本身文化知识有限,无法承担起对小孩文化知识的辅导。年轻父母对小孩的教育非常有限,电话沟通也只能是交流思想,起不到文化辅导作用,学习介入很少。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情感方面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家庭的不完整,情感的缺失。在家中又得不到有效的管教,就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有的小孩对生活满意度低,偏执冷淡,不思进取,学习拖后,冷漠他人,脱离群体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五、对“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案例
1、在开学之初,第一次心理健康课上,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我认识了新伙伴”。主要引导同学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身边的同学,从而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互助互爱。在课上我重新安排了学生的座位,让同桌之间互相的了解对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的“新”朋友。在整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询问学生通过这节课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友谊所带来的快乐。这时候有一个男生举手回答问题,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对班上的一位同学说对不起,因为我平时成绩很不好,不爱学习,还喜欢打架。他却主动要求做我的同桌,可我却因为一些小事而打了他。我觉得我做的不对,所以我要向他道歉。”听完了他的话,我和班级里的同学都很吃惊,然后就是感动,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男同学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奶奶和他住在一起,平时他不学习,打架骂人,是班级里的“顽固分子”。对待老师的训斥和惩罚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是今天他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个平时如此调皮的孩子都能自我反省。让我更加的坚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是教育者最好的教学方法,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能让每一个孩子阳光健康的成长。
2、在这学期班级里面新转过来一名同学小杰,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他很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叹气,上课也经常的走神。正当我准备找他谈心时,却无意间在他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他每一篇日记的开头都是类似的话语:“我在北京的时候......”,而且每篇日记都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他的爸爸。我一开始很不理解,后来通过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小杰的爸爸在北京打工,在他上学前一直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北京,那也是他觉得最快乐的时光。后来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妈妈就和小杰一起回到了爷爷奶奶家生活。爷爷奶奶的家在农村,父亲在外打工不常回家,妈妈也有工作无暇照顾他,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他们文化水平都不高,只是一味想把孩子管严、管好,又没有其他办法,平时对待小杰多少有些严厉。小杰就一心想着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所以整天都无精打采的。在了解了情况后我对待小杰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课上尽量的多鼓励他,让他学会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表达出来。也尽可能的引导他认识到父母为了他所做出的付出。经过一段时间小杰的情况大为好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不再沉默寡言,上课的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既可以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伤害孩子的心灵,留下永恒的伤疤。
六、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父母应该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孩子的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抚养负主要责任,祖父母不能完全帮助和替代他们对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成幼儿的个性习惯和建立依恋关系,不能过多的依赖祖辈和学校。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孩子一生。家长要多负点责任,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精神,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提高全体家庭成员的育人水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存在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提高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多和孩子交流,多陪孩子做游戏,带孩子旅游。学习教育孩子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独立精神,让孩子树立创新理念。
(三)和父母协调一致共同教育
在祖辈那里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他们对教育孩子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要做好和父母的沟通,建立协同一致的教育理念,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四)配合老师做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孩子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因此家长必须要配合好老师做好学校教育。我们老师是社会的园丁,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做好和孩子的良好沟通,积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五)社会及政府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幼儿教学建设
政府和社会要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及边缘地区教育的完善,提高农村及边缘地区的教育水平,减小教育差距。社会要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这些群体,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03-205.
[2]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29-35.
[3]孔屏、王玉香.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
[4]刘金花.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J].心理科学,1995,(4).
[5]裴丽颖.祖父母参与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文论文,2005.
[6]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7]李亚妮.隔代抚养下的亲子关系分析[J].学理论,2010.
[8]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
[9]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11).
[10]孙宏艳.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4).
[11]李炎. 农村“隔代教育”调研 [J].四川教育, 2003.
[12]孔屏.祖父母教养与孙子女情绪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