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引领孩子精神成长

2016-01-15 10:03马秋先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

马秋先

摘要:相应数量的课外阅读是课标要求,根据学段的要求和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参与并引导孩子的精神成长。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标要求;优秀图书;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279-02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有人提到: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本人的阅读史,所以,阅读会成就一个人的优秀。

在整个小学阶段,课标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为145万字。如何达标,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能够分清良莠,阅读经典之作,让这些经典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精神发育的一部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探索点,下面根据这些年我的具体做法谈谈这个问题。

一年级段,学生对图画的感受非常敏锐,图画书也就成了小朋友不可或缺的良伴,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学童的学习几乎都是由图画入手的,从这一点出发,以绘本为主要阅读内容,通过课上对绘本故事的讲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低年级段的孩子对熟悉的故事特别敏感,所以每个故事都会反复讲几遍,当然内容会有所变化,学生感兴趣的话,还会自己在家里读,一个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孩子,也能对着图画自言自语地讲出生动的故事,这就是阅读绘本的好处,类似的绘本如《三只小猪》,孩子对着画面就能知道第一只小猪盖了一间稻草的房子,被大灰狼吹跑了,小猪被吃掉了;第二只小猪盖了柴火房子,也被大灰狼吹跑了,小猪被吃掉了;只有第三只小猪盖了砖瓦房,很结实,很安全。这一阶段的绘本有《逃家小兔》、《小种子》、《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蚯蚓日记》、《大卫不可以》、《小猪变形记》、《我爸爸》、《和甘伯伯去游河》等将近二十本。

一方面是绘本的阅读,另一方面是童谣儿歌的诵读,诵读的操作一般是在拼音教学之后开始的,儿童歌谣的节奏感比较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们比较喜欢,同时学生在诵读中也发展了语言,认识了大量汉字,儿歌中也有许多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通规则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了很多道理,比如生活习惯方面的《走路静悄悄》:“我要学猫猫,走路静悄悄。楼下张婆婆,最怕吵和闹。脚步咚咚咚,吓得她心跳。要是吓出病,那可怎么好?”再比如学习习惯方面的《上课铃声响》:“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声音响。”通过一年的诵读,学生们在这些儿歌中不断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寓教于乐。

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确定了三方面的课外阅读内容:(1)以儿童诗为主的诵读。(2)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3)以共读为主的整本书阅读。先说儿童诗的诵读,这一学年的诵读内容是长春出版社的《日有所诵》,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有这样几句话:“诵读就是深层次的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练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或大声诵,小声吟,或默默看,静静思,眼到知梗概,口到自成章,心到明得失,在诵读中成长的孩子能遍游世界,纵观历史。能让童年甚至整个人生都充满光明和温暖。”在这个宗旨下,我们的诵读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每周四首小诗,母亲节、儿童节、元旦还会编排专题诵读,以诗养人,以读促教。在以绘本为主的读写绘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共同走进了一些世界闻名的绘本,《花婆婆》讲述的是一个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故事;《石头汤》是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讲一家人的温馨生活;《苏菲生气了》教会孩子们怎样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十幾个绘本故事的反复阅读中,孩子们将每个故事看成了自己的冒险经历,不断预测结局,同时,孩子们自己的理解也随着故事的进行慢慢加深,慢慢学会理解、接纳、关心他人,宽容他人,矫正自己的行为。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进入整本书的共读,所选书目为《木偶奇遇记》和《爱丽丝漫游奇境》。《木偶奇遇记》这个滋养了好几代人的故事,通过皮诺曹的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出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这本18万字的童话书,在我们每周的读书课上被拿出来讨论和朗读,读不到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就这样,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这些冷冰冰的词汇在故事中鲜活起来,这就是故事的力量,是阅读的力量。《爱丽丝漫游奇境》包括两个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这两个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变幻莫测,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近八万字的书,很快被同学们读完了。

美国诗人惠特曼写过一首《有个孩子向前走》的小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著名作家梅子涵曾这样来形容阅读的好处:“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智慧和见解,是你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既要多读,又要读经典,在这一阅读理念之下,我们开始了班级共读和自由阅读的旅程。在三年级到四年级这一阶段,利用周五的读书课,加上周末的阅读纸条(老师根据共读内容出的阅读题目),共同阅读讨论了《犟龟》、《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苹果树上的外婆》、《夏洛的网》、《爱心企鹅》、《兔子坡》、《时代广场的蟋蟀》、《神奇校车系列》共计五十多万字。“信念”是这个阶段学生难以理解的词,但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有信念,肯坚持,不一定就能获得辉煌的成功,但一定能遇到庆典。这一道理通过对《犟龟》的反复讲解回顾得以渗透,成功不会源于聪明,坚持是一种品质。我们的共读通常选择那些情节曲折感人,描述真挚细腻,对生命的成长有着特殊意义的经典作品,比如《夏洛的网》,借助一只蜘蛛夏洛为挽救一只小猪威尔伯的生命辛勤付出的故事,诠释了友情、诚信和生命的价值。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最后一天的描写充满期望和伤感,威尔伯将能活下来看到从来没见过的冬季美景,这对好朋友再一次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威尔伯——你为什么为我做这一切呢?我不配,我没有为你做过任何事。

夏洛——你一直是我的朋友,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呀?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生命的意义通过这样一本书的阅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撒播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为孩子的精神发育奠定了基础。

“靠阅读扩充知识,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同时他还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大力提倡阅读,努力引导阅读是我们教师必须做的事情,阅读不仅满足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春天捞蝌蚪,扑蝴蝶;夏天摸泥鳅,捉蜻蜓,摘蝉蜕;秋天听蟋蟀弹琴,看落叶飞舞;冬天有打不完的雪仗,滚不完的雪球,听不厌的故事……这些已从城市生活消失的乐趣,通过阅读又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借助想象,让孩子们进行了二次体验,丰富了学生当下的生活,让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激发了他们探究世界的欲望。

儿童阅读的推进,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也需要借鉴优秀同行的经验,坚持不懈。

除了诵读和儿童阅读内容挑选,语文教学还要以生活化为理念,语文教学要符合常识,要与生活中的实践思维相调和,不论是媒体常用的新闻体裁还是儿童作家常用的童话体裁,只有教学不脱离常识,学生的语言才能不脱离常识,学生的文字才能不脱离常识,这些阅读和课堂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起作用,才能作用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那么常识是什么?是生活,学语文既是在丰富当下的生活,也是在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丑小鸭只是一种象征,丑小鸭的成长是一个人成长蜕变化蛹为蝶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获得生命的体验,渴望拥有尊严的急迫,寻找自我的迷茫,确定理想即认清自我并为之奋斗的信念,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没有哪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初就认清了自我并确立了自己的梦想的,一个人不会把自己闻所未闻的事物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常识,这就是关于生命成长的常识。以《丑小鸭》为例,教师认识到了语文服务于生活这个常识,在带领孩子们阅读它的時候,就会自然地引导孩子体会:丑小鸭为什么会受排挤受嘲笑?受排挤受嘲笑的情况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这种嘲笑和我们因为字写得不好,衣服很脏等原因被嘲笑一样么?这样追问探究的结果是将书中的角色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链接起来,成为日常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学习,最重要的不是那些一文一字的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生命不断丰富精神不断成长的体验,而语文的教学若只有课本和那些习题集,是远远达不到这个学习目的的,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对课外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指南,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让课外阅读参与并引导孩子的精神成长,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要坚持做好的一件大事。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浅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