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典诗词、楹联教学的思考

2016-01-15 10:03刘文玮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楹联中学生

刘文玮

摘要:文章先提出古典诗词创作现状,应对初中生诗词、楹联教学进行尝试,再谈应从初中生开始尝试写作诗词、楹联,语文教师要掌握古典诗词、楹联创作知识,并进一步具体介绍写作知识,初中生尝试古典诗词、楹联创作的作用,古典诗词、楹联创作重在修改,最后强调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关键词:中学生;古典诗词;楹联;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271-02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仅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五代时孟昶作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青”,这是我国第一幅春联,距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多年了,对联亦称楹联,与诗词关联甚密,有时更是诗词内容的一部分,在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时代,各种辞赋、文言文争奇斗艳。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已取代了文言文,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多少人还会用文言文写作,但是我国古代诗词楹联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色彩丰富,是古代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很有必要让它在一代代青少年中传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这份责任和义务。尽管各地也有不少诗词楹联书画协会,爱好者聚集挥毫,淋漓抒怀,但就诗词楹联阵容而言绝大多数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年人尚且不多,青年中更是凤毛鳞角。古典诗词创作现状堪忧,因此加强对初中生诗词、楹联教学任重道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对中学生进行诗词楹联教学,从初中开始是个很好的阶段,我们不能将教学仅仅停留在能背诵、默写古典诗词,能理解诗词内容,有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阶段,这样必将走入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误区,扼制学生潜能的发展,甚至埋没一大批未来的诗人。且不说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五岁能作楹联、诗词,家喻户晓的《咏鹅》诗就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李贺,也在同样年龄作了《高轩过》。雏鹰若是揣入怀,何时能见雄鹰搏击长空的风采。中学生学习诗词楹联,最好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尝试写作,为今后走上诗词、楹联创作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瑰宝得以在后代中传承,彻底改变现今古典诗词作者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状况。

作为衡东诗词楹联书画协会的会员,笔者会定期在该会刊物上发表诗词楹联作品,也养成了所到之处但凡有诗词楹联必留意观赏,细心领会,取其精华,对作品不当之处亦思考如何修改的习惯。如到一所学校必观看校门楹联,中考、高考楹联,学校文化长廊诗作。有的学校楹联对仗工整、平仄恰当、音韵悦目、情境入胜、气势雄浑、佳品天成,也不乏一些学校所作对仗不工整、平仄不讲究、内容牵强附会,一看便知非内行人所为,这样确实有损学校形象,贻笑大方。校门楹联是学校的眼睛,缺少了它,便觉得少了几分生机,作不好又少了几分灵性。语文教师要掌握诗词楹联创作的知识,先弄清古典诗词的体裁,是古风、辞赋还是绝句、律诗、词曲,如是后者必须遵照平仄、对仗、音韵格式。特别是词曲更难掌握,不同词牌、曲调的格式都有差异。只有熟读了大量的作品才能把握这种形式,运用自如。初学者不宜学,因此中学生在尝试写作时只需掌握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以及楹联的基本知识。中学语文教师大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专业课程《古汉语纲要》里就有这方面的详尽知识,我们必须要懂。如果由于我们的知识匮乏,不能在教学中传授学生诗词楹联创作,也是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走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楹联的格式一般有三句、四言、五言、七言,长联是这几种形式的组合,用的多的是五言、七言。五言、七言的平仄有两种: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楹联最讲究的是“仄起平落”。和绝句、律诗一样还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他们在每句的字数上,绝句和律诗的平仄就是根据楹联五言、七言的平仄格式组合而来的,我们只要弄清句与句之间如何相粘、相对即可。绝句、律诗的第二、三句,律诗的第六、七句相粘,其余的都是相对,不必去硬记它们的格式。绝句和律诗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作诗时只要定好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字),后面的平仄也就出来了。还要把握律诗是绝句四句叠加而来,只是第五句不能像第一句样首句入韵。现以七律平起式的平仄格式为例:(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

平平仄仄平平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岭逶迤腾细浪,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乌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仄仄平平仄, 金沙水拍云崖暖,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渡河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 更喜岷山千里雪,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首句入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还要注意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即是一幅对联。可见诗词与楹联两者关系之亲密,绝句和律诗运用的是平水韵,严格讲要参照韵书。但对初学者而言,普通话里绝大多数的第一、二声都是平声字,只有二声里有很少数的字是仄声,第三、四声字一般是仄声字。律诗的第二、四、六句最后一个字要押韵,首句最好能入韵。在教学中这样讲授学生学起来会很快,不会感到枯燥难学。就像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推导公式,而不是让他们强记公式一样。这是笔者在诗词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体会,不知大家认为是否可行。

好的楹联趣味无穷,寓意深刻,给人情趣,催人奋进,耐人寻味。好的诗词能增进见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诗词、楹联创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们因篇幅短小,要做到精练、达意就要学会选择材料、概括内容,要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材料,对学生在今后作文中如何选择题材,注意段落详略得当大有裨益。在中学生诗词教学中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便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古人就有“以诗会友”的风气。在他们眼里你会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情趣高雅的人,他们会更加信服你。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一些特殊的日子、特定的人或事,鼓励学生诗词创作的热情,但不能硬性分配任务,诗词创作不能闭门造车。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有感而发。对学生诗词创作既要鼓励又要指导。尤其要让他们养成自己修改的好习惯,改到自己满意。要修改诗词,作者必须有广博的语文知识,还要懂历史,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确是点睛之笔,王安石修改了十多个字才用到它。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精益求精的作风大有帮助。为此教师自己要言传身教,时有诗词作品展现给学生,请学生帮着修改。“一人难及百人智”这是这个道理。因为不同人从不同的观点、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势必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之言给我们启迪颇深。郑板桥为老师改诗的故事也是一个鲜明的写照。他读书时,有天跟老师一道出外踏青,见一少女落水淹死,老师遂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后,对老师说,是否可以改几个字。老师问他怎么改?郑板桥觉得应改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了很高兴,觉得郑板桥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学生。

郑板桥将“二八”改为“谁家”,将“风吹”改为“何故”,改得更符合客观实际。“三魂、七魄”是虚无的东西,不如“青丝、粉面”,更真实形象。

古典诗歌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其独特的音韵美如同流畅的歌曲,是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多首古典诗词,通过这些诗词的教学,让学生尝试诗词创作,对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相互间的理解、提高学生素质,将会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可作为校本教材研修,尝试得好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亮点。“不学诗,无以言”。构建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古代无数文人志士诗教治国的美好理想,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终身为之奋斗着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优良的古典诗词文化发扬光大、绚丽多姿,永远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楹联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孔府的年节楹联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