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川杰 齐泽民 岳兴建 袁登越 文正勇
摘要:水产专业课堂教学落后生产一线,重理论、轻技能等因素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教学的灌输式培养导致学生知识体系薄弱,融会贯通和应用专业知识及技术的能力较弱,实用技能不强;水产毕业生已不能较好满足水产工商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通过采取构建融合课程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板块,强化校企协同培养和企业实训,教学同步生产等措施,提升水产专业人才的复合应用和实用技能。
关键词: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板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234-04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在“2014通威科技大会”上指出,水产养殖业在未来二三十年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态,单纯依靠饲料产品为行业核心来带动水产行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未来水产市场将会是行业各领域系统性的全面发展。水产养殖将从现有的小规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转变成将现代信息技术、养殖技术、管理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形成环保化、企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因此,水产组织机构的多元化和水产市场的复杂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教兴渔”战略的实施以及“质量、效益、环保型”渔业理念对水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水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多行业的融合,水产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水产业正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如水产工商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研究、检测、网络等平台,水产电子商务和信息咨询新行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水产行业对掌握综合实践理论知识和具有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求比重逐步提高。(2)水产行业对一般性水产人才的需求比重减少,对精通某一水产管理领域(如养殖管理、水生生物保护、水产法规、水产检测检疫、电子商务与物流等)的专业型水产管理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各种技术(养殖技术、检测技术、加工技术等)的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各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扎实技术理论,又能够在水产科研和经营实践中娴熟运用水产技术与管理知识,具有处理各种生产问题的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水产人才的培养和市场需求间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水产机构和水产工商企业对水产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二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合意的工作,造成水产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一、当前实用技能型水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水产行业教育专家指出,传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符合实用技能型水产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体系大多参考学科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缓慢、教育资源不能适应“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是出现水产实用技能型人才供需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笔者在水产专业的学习和教学中还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1.就业岗位不明造成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李文红等报道,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调剂和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情况在开设有水产专业的农林院校同样存在。这些数据表明,水产养殖相对于畜牧等属于小口行业,社会认识度不高,绝大多数人认为水产养殖就是挖口塘养鱼,没有知识和文化的人都可以从事的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的职业。水产专业的新生也大多数停留在该认识层面。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抵触、不感兴趣,学生接触和深刻认识不到真实的水产行业,没有明确规划未来的职业取向,专业情感淡薄。大三和大四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开始深入了解和认识了水产专业,接触到一些就业方向,但对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等要求不明。又受到考研、社会考证、考公务员等活动的影响,很大比例学生的学习还是随大流、习惯教师灌输式教学,造成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不明,自身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模糊,学习积极性不强,没有明确的职业取向,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也无从谈起自主学习,这些都造成水产毕业生技术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能力缺乏。
2.课堂教学落后于生产一线。传统的教学主要参考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初编制的参考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体系不甚合理,内容重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教学中无法及时反映生产新技术和新成果。此外,教师对理论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生产实际了解不深,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把握不准确,专业实践能力缺乏。
随着数以万计的水产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特點,且水产养殖品种多样化、复杂化;养殖理念和形势已有了深刻变化,转变为多样、低碳、安全和绿色的养殖模式。课堂教学以简单、陈旧的参考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念已不能满足现在水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与养殖生产、水产养殖企业的需求脱节。此外,大量新技术、新理念、新设施已经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如绿色饲料、全雄技术、病原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技术、淡水池塘养殖小区构建技术、饲料微平衡技术、生物絮团健康养殖技术、微孔增氧技术、区域疫苗联用、养殖动物快速增重技术、溶氧监控仪、远程监控系统、设施渔业、投饵设施、测亩仪器、太阳能池塘底质调控改良机、水质监测仪器等。由于知识面更新不足,或与生产接触较少,任课教师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弱化或者回避介绍相关的技术、设施或养殖理念,造成课堂教学落后于生产一线。
水产养殖的传统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养殖、鱼病、饲料、鱼类学、水化学等课程构成的知识体系。目前,水产业已经交叉延伸到二十多个领域,实际教学环节新兴的添加剂、微生态制剂、电子商务、物流、水产品营销、检疫检测、媒体信息、设施装备、加工贸易、咨询培训等课程缺乏,部分领域几乎无课程涉及。而新兴的水产行业正是水产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处,吸纳了大量的水产毕业生,传统水产知识体系几乎不能指导新兴工作岗位。造成了水产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能力与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需求脱节。绝大部分水产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还需要企业指定技术人员进行3个月到1年的岗位工作指导。
3.重理论知识,轻操作技能。现在水产工商企业等相关部门日益专业化、精细化,饲料企业、鱼药企业、水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水质监测部门及科研院所等均装备有诸多先进的、专业化的儀器设备等,他们需要有扎实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产专业人才。
水产专业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大锅饭”,以分组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部分同学不珍惜参与实践操作机会,以“眼”操作。毕业论文方面往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只涉及很狭窄方向的部分内容和少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蒙混其中。学院和实践单位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也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流于形式的成分较大,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实践及实习等均未能使大部分同学接受足够、规范、专业和严格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限,学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分析生产实践问题,不能独立地开展技术工作。就业后,缺乏自信、心虚,较难快速适应社会需求,所学专业知识不能马上派上用场,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大学专业知识和技术。
4.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系统知识的能力有限。目前,教学基本上是依附于单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其特点是操作的演示性,知识单一性,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更少,甚至缺无。即使开设综合实验或者创新性实验,也是局限在本门理论课程中,将课程间一脉相承的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讲授或训练,只能培养学生注重掌握书本中知识和单一、少量的知识点。以生产实践中的白鲢细菌性败血症为例,课程教学主要讲解和观察病源、症状、用药等;实践课程是实验员去菜市场购买白鲢(可能是未患该病的白鲢),分组发放给每个实验小组(3~5个学生/组),学生解剖和观察,一堂实践教学课程基本结束,然后学生撰写基本一致的实验报告。
这类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1)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没有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或在没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就结束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参与、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2)实验考核简单,主要就是一纸实验报告或者期末类似于理论考试的实践理论测试,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而在生产实践中,白鲢细菌性败血症疾病的发生涉及水质(水化学)、病源(微生物学)、症状(鱼类疾病学)、治疗(水产药物学)、管理(池塘养殖学)等数门相关的专业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检测和化验,综合多门课程专业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传统的实践教学仅能让学生牢牢掌握某一个知识点,而不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多门专业课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连续性,苗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能开展,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间零散不集中,许多实践教学工作见缝插针地开展,学生和教师疲于应付和完成教学计划等。
二、“实用技能型”水产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水产专业院校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修订培养方案、精品和网络课程建设、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重、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借鉴兄弟院校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实用技能型”水产人才培养还做了如下改革。
1.凝练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理念。二本院校水产专业人旨在培养复合应用型和使用技能型水产人才,因此本校水产专业针对性地修订了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构建7大理论和实践教学板块,包括养殖环境模块、鱼类学模块、水产动物增养殖模块、水产动物医学模块、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模块、水产市场与管理模块、水族科学模块;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育人基础上,还需通过导师制、应用技术培训、校企协同培养、互联网等四种课外育人模式在课外培养学生;强化专业与产业、课堂与生产、教师与技师、实习与企业四个对接;结合八次专业实习,即鱼类增养殖生产实习、水产养殖行业见习、企业实训、毕业综合实习、养殖环境与鱼类学实习、水产市场与管理训练、毕业论文、暑期专业社会实践与调查;要求学生具有一种扎根水产的精神,专业学习和就业面向企业、面向行业;毕业时学生具有水产养殖人才、技术营销人才、渔业管理人才的素质;掌握水产专业的鱼类繁殖和养殖、饲料生产和检测、水质分析化验、病害诊断和防治、市场与管理五大技术;具备从事水产行业的水产专业、营销、创新、沟通与谈判、培训、团队协助六大能力。水产专业的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理念:即一种精神、二个面向、三个人才、四种课外育人模式、四个对接、五大技术、六种能力、七大专业板块、八次专业实习,最终完成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2.构建融合课程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板块。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取消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区分,以养殖生产为导向,创建多门课程融会贯通的综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打通相关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壁垒,建立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板块。在传统水产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基础上,新增了渔业机械与设施、渔场经营管理、水产电子商务等课程,构建了养殖环境板块(涵盖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化学等课程)、鱼类学板块(涵盖鱼类分类学、组织胚胎学、鱼类形态学等课程)、水产动物增养殖板块(涵盖鱼类遗传育种学、鱼类增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渔业机械与设施、捕捞技术)、水产动物医学板块(涵盖水产微生物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药理学、微生态制剂)、水产营养与饲料板块(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加工工艺学、饲料添加学)、水产市场与管理模块(市场营销学、水产电子商务、渔场经营管理、沟通与谈判、培训技能)及水族科学七大板块。如以黄颡鱼裂头病作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在养殖场采集患病黄颡鱼,开展水质检测;带回实验室后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药敏实验筛选有效的药物,指导渔场用药治疗(或预防)鱼病,开展水质调节和改良等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该教学过程融合水化学、水产微生物学、鱼病学、鱼类免疫学、微生态制剂、水产药物学及生态学等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术。类似地,以鱼类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为例,要求学生查阅四大家鱼及常见名特优鱼类的营养需求标准和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表,计算饲料配方、确定价格、购买原料、配制饲料、计算和优化饲料配方,利用小型的饲料生产设备生产饲料,检测原料和饲料质量等。该板块能融合水产动物营养学、水产饲料学、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工艺学和饲料检测技术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体系和技能。再如,以全雄黄颡鱼繁殖和苗种培育为例,渔场开展全雄黄颡鱼的培育、催产、繁殖、孵化和苗种培育、饵料生物的培养、销售、运输等,该实践教学就能将新兴的全雄培育技术(遗传育种学)、鱼类生理学、名特养殖学、组织胚胎学,水产增养殖学、饵料生物培养学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融合成一个大板块。新增并融合市场营销学、水产企业管理、水产贸易、水产电子商务、水产网络媒体课程为“水产市场与管理模块”板块,增强学生的市场、信息和文字应变能力。在融合课程板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实现不同课程相互联系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生产技术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强化综合生产技能,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3.开设水产养殖概论课程。在水产本科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水产养殖概论课程。该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水产专业中的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鱼病与药物、加工与贸易、网络与媒体、育种与育苗、资源与保护等行业发展动态、前沿技术等。如营养与饲料专题主要介绍水产饲料的历史发展、研究动态、行业难题、几十家知名企业与行业名人的成功轨迹、行业岗位、岗位要求、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内容。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水产行业,熟悉行业的工商企事业单位,行业榜样;水产毕业生能在这些单位中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要求,薪酬待遇、发展机会等。开拓新生的水产见识,增强专业信心,改变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简单化认识和专业抵触,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感,培养学生对水产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兴趣有一个初步的定位目的,为后续课堂学习和专业的自主学习和钻研提供方向,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4.做好做实实习实训。水产专业选择性地与众多知名的水产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协议,開展实用技能水产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工作,如与广州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水产研究所、正大集团(内江、双流分公司)、万千饲料公司、成都芳草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无锡渔愉鱼科技有限公司、内江水产渔政局、眉山永祥全雄黄颡鱼繁育场、向家坝增殖放流站、水产前沿杂志、内江乡渔观赏鱼繁育基地、成都润兆渔业有限公司、内江水产电子商务城等签订了校企协同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协议。实习单位涵盖养殖、繁殖、加工、贸易、饲料、渔药、电子商务、增殖放流、媒体咨询等多个领域。有了这些合作企业,在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鱼类增养殖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水产专业学生在第二、第四、第六和第八学期进入到企事业单位分别开展水产养殖行业见习、鱼类增养殖生产实习、企业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的岗位需要,在第二学期安排2~3人到不同的工商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2个月的行业见习,了解实习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工作性质、工作要求、经营和管理等。在完成水产基础板块、水产动物医学板块、水产动物增养殖板块后,学生在第六期自主选择进入渔药、饲料、水产养殖等企业开展为期8~20周(含暑假)的企业实训,实行“企业导师制”,实习企业选择生产经验丰富、专业突出的技术人员为学生的指导教师,一位企业教师一般只负责指导2~3名实习生,转变以前简单实践教学为“企业协同培养”水产专业技术。实习结束后,全体实习学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开展交流,讨论实习体会,讨论结果、心得体会和实习风采等以海报、墙贴的形式向全院展示,增进学生的专业交流。该实习实训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热爱水产的热情,培养扎根水产的精神,保证每个学生在大三、大四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职业指向性,达到缩短毕业—就业—入岗的适应期,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实习与企业对接。
5.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教师到生产一线学习。水产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要求授课教师应有长时间的生产经验积累,掌握丰富的生产案例,能将枯燥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案例,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更能体会到知识的生产应用价值。因此,在专业必选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中,学院基本做到每门课程邀请1~2个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进入课程,结合他们的生产、管理经验,讲解1~2学时的专业课程。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实践知识,他们也往往乐意给学生讲授,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人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高校教师的不足。该项教学活动已在水产增养殖、水产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医学、养殖环境、水产市场与管理等模块,涉及水产行业的苗种、鱼药、动保、饲料、添加剂、增殖放流站、水质、水产品加工、贸易、水产期货、养殖、物流、检疫检测、法律法规、信息咨询、网络媒体、渔业设施等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入课堂,也增加了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感性认识,更深入和理性地明确个人专业兴趣方向和职业取向。
水产专业教师以年轻博士居多,他们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能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模式等。由于他们长期在科研型实验室从事基础应用理论研究,与生产一线接触较少,专业视野和知识体系主要局限在专业研究领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相对狭窄,造成教师的专业见识和阅历落后生产一线。为了克服水产养殖教师的理念和认识落后于生产这一缺陷,学院每年组织水产专业教师到不同行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考察交流学习,参加行业会议,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实现课堂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教学同步生产一线,实现课堂与生产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
参考文献:
[1]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6,(1):12-16.
[2]李文红,程光平,马瑞宁.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途径初探[J].高教论坛,2012,(4):74-76.
[3]库夭梅,温小波.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4,(3).
[4]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