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梅 张青锋
摘要:实践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实践类课程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思维训练的能力生成新模式,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宏思维”及工程技术思维的训练,从创新思维培养训练到创新能力的生成实现,符合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对学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践;思维训练;能力生成;创新
中图分类号:Th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189-03
一、引言
实践类课程是以实践、设计、创新为主要环节的应用型课程,其性质决定了创新是课程的必备环节,培养综合工程素质是实践类课程的根本功能。周济部长(2005年)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重要[1]。
我系承担着我院重要的实践类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实验电子学、电子工程实习、电工电子实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电类实践课程和机械综合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等机械类实践课程,涵盖电子、机械两大门类。实践类课程必须面向实践,体现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类课程教学实际,立足本院实际,针对培养任务的变化,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一套基于思维训练的能力生成新模式。
二、基于思维训练的能力生成新模式的设计思想
树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思想,坚定不移地将教学重心放在能力培养上。实践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创造能力、协作能力等一系列智力和非智力能力培养的过程[2],是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
对于实践类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按照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自主性实验的顺序层层推进,构建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分层次、分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员学会学习,培养学員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教学实施方面,采取部分开放基础实验、全部开放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基地全天候开放等措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基于思维训练的能力生成新模式的构建内容
1.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在工程技术的创新活动中,形象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运用形象化思维,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类比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潜能[3]。制图课程强调从物到图(图1)、从图到物(图2)的教学方式,这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偏逻辑思维教育的特点,必须加强学员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模型(图3)、实物(图4)、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在掌握了投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经过读图和画图多次反复,强化形象思维的训练,提高其想象力、分析力以及模块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员开拓思维,大胆设计,对制图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鼓励学员结合专业,根据自身兴趣尽快及早参与到机械创新设计中来,图5和图6为学员的作品,虽然设计很粗糙,图形表达也不太合理,但是学员迈出了自行设计的第一步,其后的系统学习就不难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学员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了实践创新能力。
2.“宏思维”能力训练。机械设计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员的设计技能和创新技能,就必须多注重实践教学[4],平面机构这部分,开设创新性机构设计实训,学员利用实验室中各种各样的构件、运动副,按要求搭建机构,如图7所示,在实训中,将所学的平面机构运动特性、机构自由度和机构运动简图等知识通过融会贯通,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传动部分,增设带传动的安装与调整实训,如图8所示。在实训中,学员学习带传动安装、调整技能,分析比较不同张紧方案的优缺点,培养工程意识。
轴系结构设计既是本类课程的重点也是学员学习的难点。为此,利用轴系结构实训设备,每两个学员一组,要求学员针对所给轴的条件,完成结构设计方案的拟定、设计计算、组装、调试的全过程,并对自己方案进行论证,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图9为快速反应装置。
对现有的机械结构,可以采取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思维可以从“同”到“异”,也可以从“异”到“同”,即发散与收敛的方法,发散思维所获得的答案往往很多,要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才能确定最佳方案;收敛思维方法是深化思维和挑选方案的常用方法,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构成了创新的一个循环过程。
在现有常用机构的教学中,渗透综合设计思想,融入优化设计理念;在原理部分阶段性结束后,开展贴近装备、贴近工程的系统方案设计,在初步实现和选择优化过程中培养学员通览全局的宏观思维能力,面向目标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基于实现的综合设计能力[5]。
学员通过机械设计类系列课程的培养,不仅具备把握全局、融会贯通的宏观思维能力,而且善于抓住关键,能够关注细节,从而在思维能力、思想深度、关注广度、创新能力、实践水平等方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电类实践课程在培养学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实验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员在工程技术思维的指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要在不断重复的情境下才能完成。
3.工程技术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提高综合素质,必须注重全程培养,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实践类课程应贯彻全程实践教育思想,从学员一入学就开始进行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为例,目前该课程的开课时间相对集中,教学内容重基础,难以满足电子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探索一种科学的电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6]。
依据能力生成规律,合理优化电子技术的课程体系,构建思维训练、能力生成新模式。如在一年级开设《电子工艺技术基础》等课程,重适应、重参与,为电子技术实践打基础;在二年级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等课程,重学习、重实践,掌握现代电子设计方法,为电子技术研究及创新打基础;在三年级开设《电工电子实验》、《实验电子学》、《电子工程实习》、《嵌入式系统设计》及专业课程等,重实践、重综合、重创新,培养电子技术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四年级开设专业课程,并根据专业特点完成毕业设计,重专业、重装备,重系统,从而实现电类学员电子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形成。而在课程内容上,也应按照基础→单元电路→电路系统→综合应用层层递进,而且在各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选拔优秀学员,通过参加俱乐部、参加竞赛等活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高水平的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高。
四、结语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思维是创新的源头。对学员形象思维能力、“宏思维”及工程技术思维的训练,重在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拓宽学员的思维空间,从创新思维培养训练到创新能力的生成实现,符合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对学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济部长在2005年度教育工作会上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2]于晓锋,等.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118.
[3]黄真,等.形象思维与科技创新[J].机械工程学报,2013,(15):2.
[4]徐广红,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2):61.
[5]卢春兰,等.机械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85.
[6]何伟,等.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