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波 毛琳 杨大伟 陈晓云
摘要:当前高校构建技能型分类培养模式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分类培养模式下的选择指导体系实施方案,创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和五位一体的指导体系,协同配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培养环节,落实分类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分类培养模式;选择指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071-03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具体化,这就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同时,高校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用人单位求贤若渴,而大学生往往缺乏企业所需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从主观上讲,大学生就业难题源于学生对社会需求了解不足、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就业观念和从业心理不够成熟等现状;从客观上讲,社会舆论、政府政策、家庭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等因素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原因[1]。尤其自高校扩招以来,就业形势越发困难,能否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原动力的重担,陈旧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无法满足日益丰富的行业领域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前提,配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分析,结合学生自身个性特点以及职业规划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全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各类技能的专业人才[2]。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必须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基础、以学生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与选择为前提。在这一要求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选择指导体系成为分类培养模式能否正确运行的关键,合理准确地分类选择是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的先决条件。
本文在分析高校培养模式弊端的前提下,提出高等学校分类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学生选择指导体系建设方案。为配合分类培养模式的专业性与混合性,确保学生做出适合自身特点、符合职业规划的选择,构建以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为基础的,学校、学院、班主任、辅导员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选择指导体系,两个体系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确保学生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弊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加深,高等院校不断加大招生力度,在学校建设及学生培养等方面是有很大提升,但是人才技能和教育素质的发展却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即通才教育培养模式和专才教育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从培养角度讲,更加注重基础性、经典型、内容综合性以及培养广泛性,其教学形式和内容虽然相对丰富和灵活,但是却摆脱不了过分博学、不够专入的缺陷;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则是注重于专门学科的培养,针对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深入的培养专科人才[3],但是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偏重专门应用,对制定专业过分细化、过于片面,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局限,影响其长期发展。
我国传统教学型高校主要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主,一般只是粗略将学生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采取混合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性、通识性[4]。在课程方案以及考核方式上,同专业人才采用一致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评标准,这样的培养方式造成学生没有特色、创新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薄弱,必将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相矛盾。我国现在也有很多大学与专才教育密切结合,形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培养了大批人才,却不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从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性差、综合实力欠缺、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薄弱,大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或者就业之后还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技能培训。尽管在历史条件中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有着各自内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就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显然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都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5]。
二、分类培养模式的选择指导体系建设方案
(一)高等学校分类培养模式
面对日益丰富的人才需求,应在高校实行分类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将学生分为“学术型”、“技术型”、“创新型”和“国际性”四大类。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制度,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特色创新的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是高校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是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的有效做法,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推动力[6]。分类培养模式给予学生自我个性发展、自身学业规划的主动权,能够让学生发挥其所长,研学其所爱,最后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不仅对学生有益,更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科学合理的分类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能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
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加强外语、数学以及考研课的培养,着重培养科研型人才,为推动国家科学科技发展培养主力军;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程实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针对就业需求,为用人单位提供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为公司企业培养高水平一线人才;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掌握专业应用、能够承担风险以及實干精神,为丰富公司形式、解决岗位问题提供便利;国际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外语水平,要求学生具备适当的创新精神和足够的科学素养,与国际化接轨,为国家在国际上更好的发展提供原动力。这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是并行共生的,没有哪个模式优于哪个模式之分,既各有所长,又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对于各类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多目标、多模式的主辅修培养模式,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分类培养模式的选择指导体系
目前,对于高校选择指导体系大多只是粗略的对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方向进行讲解说明,缺乏针对分类培养模式下的专业性特点而制定的选择指导体系。对于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选择是确保分类培养有效实施的前提。如果选择指导体系不够完善合理,仅仅依靠学生的自我意愿往往会导致选择盲从现象,无法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这将大大影响分类培养成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对专业知识背景了解不足、社会经验缺乏、缺少职业概念以及容易被社会舆论影响的情况,迫切需要正确完善的选择指导体系帮助其完成培养模式选择。本文创新性的提出分类培养模式下的选择指导体系,引导学生做出理想的自我规划。通过构建学生自我评价选择体系,辅助以由学校、学院、班主任、辅导员和家长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指导体系,共同完善分类培养模式下的选择指导体系。
1.五位一体指导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指导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清楚类型划分、明白就业形势,解决当下大学生盲目从业的弊端,保障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分析对学生影响的因素,选择学校、学院、班主任、辅导员和家长共同构成指导主体,指导体系主要分为:新生测试指导、分类选择指导和学习反馈指导三部分。
(1)新生测试指导。新生作为学生新鲜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最需要指导的人群,通过指导使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这一部分指导主体主要是学校和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由学院下发新生须知文件包,提供各分类模式简介、模式选择要求、课程体系结构、考核体系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同时包含一份分类测试试卷,要求学生按意愿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交由学院统一处理。详细阅读文件内容了解分类培养模式,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培养模式建立初步的自我规划。
(2)分类选择指导。在学生对分类模式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后,进行更加系统详细的面对面指导,对学生的分类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指导主体主要为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家长。综合分析学生情况,通过学生共同参与模式,一起进行类型选择,并提供分类模式体验服务,学生分别尝试四类培养方案,选择更符合自身规划的培养方案。
(3)学习反馈指导。在学生选择分类模式后,进入正规的学习培养生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以及成绩等因素反馈,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了解学生各阶段学习生活状态,以便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2.学生自我评价选择体系构建。学生作为分类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进行分类选择的前提。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外部指导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由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完善对自我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及时对自己进行检查与调整形成反馈反思习惯,以便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完善自己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
自我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体系主要分为确立目标、选择类型、反思反馈、自我调整四个部分。首先,在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自我了解、自我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基础,通过向学校、学院、班主任、辅导员和家长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了解分类培养模式,清楚其教育、考核和就业方向,清楚自己的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目标;通过自身个性特点和目标需求选择适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学术型”、“技术型”、“创业型”和“国际型”四大类中选择符合自身需求规划培养模式,切记不能盲目盲从,跟风随流,要深刻思考,做出慎重选择;学生的成长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反馈的过程,通过自我反思和信息反馈来衡量和考查分类模式培养下自身的学习发展情况,有利于分析模式是否适合,自己在该类型培养模式下应做到哪些,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等问题,不断地质疑反问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在该模式下的适应性;最后,根据指导、自我评价以及培养要求做出适当的自我调整,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到其培养类型中去。
本着自愿、公开、公平、灵活的分类培养模式原则,建立选择指导体系,通过学生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和五位一体的指导体系,以学生的自身需求、职业规划为基础,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学生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愿,同时通过指导体系保障学生选择的正确合理性,确保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有效的实施。分类培养模式的指导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通过此指导体系能够更加科学完善地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培养模式选择和人生规划,各指导主体要定期进行沟通和反馈,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好的落实分类培养模式。
三、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社会各界渴求人才的尴尬局面,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指导体系,有效的发挥学生个性特点,按意愿选择自身培养方案,完善当今大学生在社会经验、就业形势、专业背景等方面知识的欠缺,有效落实分类培养模式,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输出,更好地为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军,汪霞,张晓宁.麻省理工学院学业指导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4,(02):87-89.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3]周敬慧.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4.
[4]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03):30-36.
[5]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47-56.
[6]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