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氤氲朱家角
由繁华的上海,辗转至朱家角,仿佛瞬间走进某部旧电影的场景,有一点恍如隔世的感觉。
“南周庄,北周庄,不及朱家一只角。”冲着此语,我踏足古镇,淳朴的风韵,水巷逶迤,粉墙黛瓦,雕花窗棂,穿越千年的风风雨雨,水乡仍默默守住,那份特有的散漫与宁静,闲适中带点寂寞。
难怪台湾作家三毛,曾为此“小桥、流水、人家”而迷醉,清淳幽然的风情,随处皆可画,小巷有短有长,即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令。
阳光柔和,若有若无的风,随我们漫步。起点是放生桥,沪上最古老的石桥,建于明代,由当地的一名僧人积15年化缘募集之功而建,台阶、栏杆以至桥墩上的石狮子,皆坚固厚实。一上了年纪的阿婆,手里端着小盆,几条小鱼摇曳着,朋友说:“放生吧。”我走到桥下,让小鱼随水而去,闭上眼,默默许愿,抬头,有葱茏的小树,在桥壁石缝间顽强生出,滋生古桥不少灵气。
古镇,似那小家碧玉样的江南女子,温暖妥帖。乘上“罗锅船”,此船因王昶迎接宰相刘墉而得名,感受小桥流水的别一番意境。穿行在一座座古风犹存的石桥下,河水清澈,泛着粼粼碎影,平静的流水,仿佛朱家角秀美的长发,古桥似长发上不经意的玉簪,万千风情汩汩而出。依水而筑的瓦房,家家临水入影,河岸有老人、花猫、白鹅,真是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
朱家角区别于其他古镇之处,那就是文化品味较高。到了朱家角,必去王昶纪念馆,和清朝商人马文卿建造的课植园。一个是官至刑部右侍郎,著作等身的“吴中七子”之一,一个是经商出身,富甲一方的商人,一个在古纸堆中潜心修学,一个用15年光阴修造偌大一个私家园林。课植园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园内清幽舒适,碧水里红白鲤鱼游起一派逍遥安逸,“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江南小镇了。
“朱家角最美的风景在哪里?”朋友脱口道:“在那皮包水的地方。”即茶馆,筑在河畔的茶馆风景最美,味道最浓,是一部永远看不够的怀旧电影,朦胧的晨雾下便拉开了序幕。赏景寻情调,阿婆茶楼最佳,水做的古镇,除喜欢拨弄河里水之外,自然还擅长调理壶里、碗中的“清汤”。静坐茶楼,茶的清香浸润得人飘飘然,远近的山、水、楼、台、亭、阁、小桥、流水、人家……尽收眼底,别有情致。
古镇生活淡泊而安定,昔日的堂皇转眼凋零。如果,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色古香的明清街市,两边店铺,一家紧挨一家,扎肉、粽子、笋干毛豆、手工的木制品、剪纸……朱家角粽子最出名,由阿婆配料,品质考究,粽子可吃,还可做游戏,古书有记载,称作“射粽、巧粽、健粽”。此处粽子花样多,有三角形、船形、枕头形,无疑与水乡人的生活分不开的。我喜欢笋干毛豆,毛豆永远是深绿,再添几颗红枸杞,诱人的眼,又清香扑鼻,忍不住尝一尝。
幽静的崇仁
崇仁古镇位于浙江嵊州之西,原名杏花村,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
崇仁,是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古镇崇仁因古朴的民居生活一直沿袭下来,使得它保留下庞大的古建筑群。静寂苍老的老台门、深长幽远的厅堂、苍凉斑驳的天井、陈年书香的书房、精致的木雕古戏台、隐约流响的越剧、青苔旧瓦……
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家族崇尚仁义,故又名崇仁。它至今依然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有着宋朝的遗风、明清的特色。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至今保存完好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
旧时光是个温婉的美人。著名作家海飞曾在《繁华旧梦》里,用细碎温雅的文字讲述曾经风光的裘氏大家族,一种质朴原味的生活再现,让人回归一片精神的故里。去崇仁古镇寻一场旧梦,那些昔日的旧时光,又重新活在你的梦中。
自南宋以来,这里出过不少人才,裘氏家族人丁官脉盛旺,像一棵茂密的苍天古树,这个家族“凡十九代,历十三朝,六百余年,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确是一个传奇。裘氏的祖宗是值得人敬仰的,宋朝大书法家米芾和大学士朱熹,都为之题过诗词,如朱熹云:“山不高兮得仙名,水不深兮得龙灵。剡邑西兮翁诞生,克孝廉兮德升闻。绍义风兮司文衡,贻谋燕翼裕后昆。”仁义才能厚德载物,温良恭俭才是大家族得以生存之道。
古街的卵石路和两旁房屋保存完好,那些遗留下来的雕刻,工艺精湛,手法细腻,构思巧妙,堪称一绝。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传奇故事等,如周文王宴请姜子牙,姜太公钓鱼等。漫过遥远的岁月,图案依然生动而鲜亮。这里凝聚了所有裘姓后裔的一个精神符号,期望子孙后代永远繁荣兴旺,光宗耀祖。
一眼古井,一座戏台,或一抹书香……让人在江南梦里驻足留连。迷恋江南,缘于骨子里那份清愁,吴侬软语,白墙灰瓦,雕花窗棂,水巷逶迤,窄而长的雨巷,仿佛能通向时光深处,散漫中带点寂寞。
古朴的江南老街的石子路迎面而来,一个人从你身边擦肩而过,说不定就是裘氏或者王氏的后代,走在古镇,你能感觉到岁月的味道,你也能看到王羲之的生活画卷,挥墨完毕,笼鹅而归,那种快乐满足的神情就浮现在眼前。
崇仁古镇曾经繁华如清明上河图,遗存的砖木记录着往日的昌盛。古老木门依然吱呀作响,古井水依然甘甜温润,想,最好的隐居莫过于江南古镇了。
水乡同里
一入同里,视线内是石板铺成的街道和高高的牌楼,窄而长的深巷,仿佛能通向时光深处。
慢慢往镇里走,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逶迤穿镇而过的小河,拙朴的拱桥,咿呀的小船,耳畔若有若无的吴侬软语,让人幻若梦境。身处江南水镇,心头总飘着某种熟识的思绪。
退思园是名园,园子小巧精致,环境清幽,疏密有致,如国画之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双重走廊贯通,雨天不湿脚,晴天又遮阳。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古木掩映,让人畅然忘情于园林,走在园中,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结束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奇,心中绷着悬念,却又为时时的意外而惊叹,好似悬念颇多的侦探小说。
园内有精巧繁丽的曲桥,白石桥身,白石栏杆,走在桥上,步步莲花,情韵缭绕,心轻盈悠闲,抬头白云飘飘,低首红鱼悠悠。以桥而建的水榭凉亭,款款一站,就成了明清小说的开头诗,手扶栏杆,双眸远眺,便有宋词里的“凭栏”意境。园内静谧,侧目瞥见阳光中缓缓的尘埃,这确是清静的好居处,官场角逐,漠漠风尘皆如梦飘远。住的粉墙黛瓦,行的石桥水巷,听的悠扬婉转,江南小调芳香如缕,两岸晓风扬柳花开花落,时光安娴地流淌……
江南多才子,园内石门有一题字:留人。这“人”字写得较特殊,若在上面加两点,就会变成“心”字,意是:你匆匆来此,人是留不住的,但愿可以留你的心住下。爱一个地方,或爱一个人,但终不能如愿,人走了,把心永远留下来抵债。
同里古镇人有走三桥的习俗,过生日、孩子过满月、年轻人结婚、老人过寿等,都要从三座桥上走过,以求吉利、长寿,可见同里人对桥的情结。读书桥桥墩刻有“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声”的楹联,时光回转,我好像看到那美好的夜晚,月光如水,小河轻流,橹声欸乃,草堂清静,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不时从透着灯光的小窗里飘出……多情的文人,还在窗下种一株芭蕉,雨天嘈嘈切切,美丽的闲愁便扯出来了。
镇上深巷是热闹的,也是静谧的,贩夫的叫卖声从早到晚,巷子有多长,他们的叫卖声便有多长,诗意的小巷,情调的小巷,穿巷风氤氲着江南女子的香气。
午饭在一临河而居的小饭店,白鱼,肉质细嫩,但小刺纵横,多如水镇交织的河流,芦蒿清香脆嫩,喜爱它的青幽碧绿,不媚不俗,那绿是一种透着江南水气和灵气的绿,炒熟了也不退去,细细幽幽并不浓烈,食之令人气清。
脚步踏在青石板上,散漫沉静的水乡,不由让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