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摄影/本刊记者 张浩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总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教授兼名誉院长。
2015年,全球新闻头条都集中在中国经济放缓,并充斥着对中国能否保持改革势头、实现向基于增加国内消费和扩大服务业规模的新增长模式转换的担忧。而在中国国内,对经济长期向上发展轨迹的信心依然强大。事实上,虽然中国领导人无疑意识到了增长的放缓,但他们依然致力于确保实现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在2016年也将如是。
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战略开启后的近40年间,中国已经实现了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成为当今全球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第一大)。但正如中国领导人所意识到的那样,未来还要付出许多努力,以确保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必须在国内外更高效地利用市场和资源。与此同时,它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夺取更大的影响力。?
无可否认,现有的国际秩序有利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这在该体系于二战后建立之时是合理的,但是,如今全球力量平衡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中国希望在世界事务上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它事实上也是——就需要在国际决策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将国际共识付诸行动已被证明是极为艰难的。在2009年的G20峰会上,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了一项协议,以增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但美国国会在次年否决了这一协议,因此,它也从未付诸实施。
事实上,尽管不断宣称中国应当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但美国似乎一直致力于限制中国的影响力——即便在中国自己所在的区域也是如此。这也是奥巴马将战略“支点”转向亚洲背后的主要动机。同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个由美国发起的、包含十多个环太平洋国家而排除了中国的动议,似乎是要维护美国的战略主导地位,保卫其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
总之,要靠中国自己去争取应有和需要的影响力,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缘由。
这一思路相对来说简单而直接。通过从古代丝绸之路的经商和文化交流网络得到启发,习近平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以及非洲连接起来,最终到达欧洲。通过在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从连接港口的公路、铁路,到资源输送管道,中国希望建立起一个“拥有共同利益、命运和责任的国际社区”。
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适合在基础设施上起带头作用,由于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内基建项目的大规模投资所推动,因此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的、新近的操作经验,更何况中国已经拥有庞大的建材行业。此外,其庞大的外汇储备——目前为3.5万亿美元并可能继续增长——将能为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
中国已经投入部分储备来充实最近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这正是中国牵头来实现其丝绸之路雄心的战略机构。随着全球五大洲57个国家的加入(包括英、法、德这些不顾美国抗议而加入的美国的亲密盟友),亚投行成为第一个专门设计用以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基础设施需求的动议。
这些投资的回报将是巨大的。二战以来的经验表明,那些能够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战略机遇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20~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将促成更发达国家——包括中国所渴求的新市场的崛起,从而为中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争取空间。?
由于工资上涨消除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低收入国家——比如那些由丝绸之路相连的、其中大部分人均GDP不足中国一半的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这些国家就能更好地吸纳从中国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这个吸纳的规模也极为庞大。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日本开始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其制造业就业人数为970万人。在上世纪80年代,当“亚洲四小虎”经济体(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经历同样历程的时候,它们累计雇佣劳动力达530万人。相比之下,中国内地的制造业雇佣了1.25亿工人,其中8500万个职位是低级技术岗位。这足以让几乎所有沿着新丝绸之路的发展中经济体同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虽然世界对中国的增长放缓、股票价格和汇率的回调感到忧虑,但中国正加紧推动一项将为全球经济带来不言而喻好处的战略。除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机会外,“一带一路”战略将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从而强化其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持续驱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