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退休后,为了补上“文艺下乡”的这一课,朱明德离开北京走进了西河古镇。他坦然地说,“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干这干那干到退休,又回到老百姓!就像舞台上戏唱罢,卸了妆,还是你自己。”
2015年6月中旬的一天,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的西河古镇上,突然出现了一家小小美术馆。馆里展出三十多幅中国画:《日照西河》《月上西河》《西河揽胜》《西河水美鲜自来》……所有画都与鱼有关。很快,这家稀奇的小美术馆就很聚人气了——古街上的人们纷纷好奇地进来观赏。有意思的是,这家小美术馆,大门牌子上写的是“朱明德画画的地方”。
朱明德是谁?朱明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七届的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曾在新疆当通信兵,也是军旅画家;他曾在北京水产部门工作十三年,养鱼卖鱼画鱼;他曾在北京门头沟区委工作过八年,扶贫爨底下村,指导开发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他曾在北京市社科院和北京市文联工作和深造。他在北京被人熟知,如今来到了西河古镇,一时变成了“陌生人”。但这又能如何呢?“能画画给当地最普通的老百姓看,听到老百姓说个好,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朱明德乐此不疲。
两年前,退休的朱明德就很想寻找一个画画的生活基地。他不经意到芜湖县看青年朋友——县委副书记刘见君。当时见君正在狠抓美好乡村建设,在见君的热情引领下,朱明德从湾沚到官巷写生考察,又走进西河,没想到一下子爱上了西河。随后,在老朋友高登榜的指导下,在芜湖县黄书记、红杨镇汪小娟书记和卢红镇长帮助下,朱明德2015年在西河古镇落了户。
朱明德感到西河古镇很有灵气。春天,在这里欣赏美丽的油菜花;夏天,十里河塘和古街是他写生的最佳地点;秋天,推开窗户,资福河边桂花飘香,他不由自主地画起桂花。冬天,依然看见绿树……更美的是青弋江,大气、平阔、清澈,空气无霾……最可爱是西河古镇的人们,他们既传统而又开放,勤劳而又悠闲。
下乡梦想
2014年,中共中央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还强调文艺应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向群众学习。这次座谈会给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朱明德学习的体会是,艺术家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底气、才有根。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才有可能创作出让人们赏心悦目的好作品。
朱明德初中毕业去新疆从军,直到在北京市文联退休,他几十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也有个遗憾,“1968年我当兵走后半年,洛阳三中我的同学们都下乡了,他们受到了磨炼和考验。我转业之后,过的是大城市生活,尽管曾在北京水产局工作十三年和门头沟区工作八年,但那是有点居高临下的农村生活。如今我想真正补上这一课!真正是以普通老百姓的心和普通画家的心去西河古镇过过真正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画家,朱明德曾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洛阳和北航、中国农大、中央财大、中南民族大学、中南大学举办过个人画展,还在奥地利维也纳、美国芝加哥、丹麦哥本哈根举办过个人画展。但专为老百姓们欣赏而办展,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2007年8月,在中国美协支持下,他在鸟巢建设工地举办了《朱明德走近奥运建设者速写展》,那时,他周末到鸟巢工地画速写,一画半年。工地上工人们看到自己劳动时的情景被画家画出画了,非常高兴、振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当晚就播出了。这次在西河古镇的小型美术展,虽然没有任何宣传,但前来参观画展的人出乎意料的多。外来游人络绎不绝,当地老百姓更是好奇,有的老人拄着拐棍,有的老两口相互搀扶着,有的大人带着孩子纷纷前来观看朱明德的作品。看见一个又一个质朴的身影走进美术馆,朱明德开心又感动。有时,他亲自接待访客,亲耳聆听他们的意见。“艺术家真的需要向百姓学习,这样艺术作品才能接地气,艺术家才能为百姓服务好。”朱明德感慨颇深。这些名为《月上西河》《日照西河》的作品所描绘的正是西河乡亲们最熟悉的、世代生活的侧影。画中既有他们平日里看得见的家乡自然风光,也有江水中形态各异的鱼儿。画家把这些百姓们熟悉的生活景致跃然纸上,使他们感到十分亲切欢喜。越来越多的人把“朱明德画画的地方”当成了茶余饭后转一转、看一眼的地方。
“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朱明德说,“画家要想得到快乐其实不难,就是把作品拿给群众看,叫他们赏心悦目了,艺术家的价值不也体现出来了吗!”
“我是党培养的画家”
回顾自己几十年的艺术旅程,朱明德无不感慨,“我本不是天才画家,我是后天的,是党组织培养的画家。”
和多数喜欢艺术的人差不多,朱明德从小就喜欢画画。小学老师李梅珍、王玉珍、曹继宾是他的启蒙老师,支持引导他画画。记得上二年级的一天,曹老师对他说:“朱明德,你画的画我送到少年宫了,正在老城展览呢!”听到这个消息,明德欣喜若狂,第二天,他走了十多里地到少年宫。但找了好几遍,都没看到自己画的影子。后来他问老师咋没有呢?曹老师笑笑说:“你真去了?我捣你嘞!好好画吧,争取去展览!”捣,就是骗,曹老师这个善意的谎言,让朱明德暗下决心学画画。“那年9岁,我有了当画家的梦想。”
上了中学之后,班主任老师苏广超和美术老师黄健认真教他美术基础理论,并教他画中国画。那个年代,手绘的电影海报风靡一时,朱明德一下子又迷上了电影海报,一有空就跑到西工电影院看画海报。一来二去,他跟叫刘庆海的画家混熟了。刘庆海是中央美院毕业生,他不仅教朱明德怎么画海报,怎么着色,还把自己的书借给他看,《怎样画铅笔画》《怎样画钢笔画》《怎样画毛笔画》《怎样画水彩画》……虽然只是薄薄的小册子,但却都出自大师之手,这些小册子作为最初的理论基础,让朱明德受益匪浅。
朱明德画黑板报,画速写,画连环漫画,画成了洛阳三中的小画家。1968年,新疆军区通信团来招兵,接兵军官被墙上的一幅大画《解放军保卫海疆》吸引住了,问是谁画的,朱明德站出来说,“是我画的。”领导一眼便看中了朱明德,“跟我当兵去吧!”就这样,朱明德带着他从图书馆“偷”出的影响他一生的《齐白石水墨艺术》和《鲁迅全集》其中三本入伍了。
在部队,朱明德多次被送到文学创作培训班、美术创作培训班学习,并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军营里的画展。他十分珍惜这些学习机会,学通信载波技术,又坚持画军营生活和驻地哈萨克牛奶场速写,他政治思想、军事技术、画画都不断地进步。19岁那年,朱明德被提拔为团部青年干事,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和美术作品。
1975年,在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画展上,朱明德第一次见到了黄镇将军的“长征速写日记”,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在如此艰苦的长征途中,黄镇将军居然能够以史诗般的画笔,记录下长征中的珍贵瞬间,我为什么不能用速写画记录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点滴滴呢?”从那时起,朱明德坚持画速写日记,养成了画速写日记的习惯,并一直保持到现在。他出版过不少速写日记,他的速写生活气息很浓,人物刻画生动,线条简洁干净。201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明德速写选》。
1980年1月,朱明德转业到北京水产局淡水养殖公司当宣传干部。六大渔场都在郊区,每次跑渔场都得帮助喂鱼拉网。开始朱明德感到委屈郁闷,心想:“我这个学通信的军旅画家,怎会成了一身泥一身水的养鱼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胃下垂时,他结识了著名画家王雪涛的得意门生默公(聋哑画家)和赵树启老师,他们听说朱明德养鱼了,都高兴地指点他画鱼。他的部队画家老师李留海,更是指导他画鱼。于是他在养鱼、卖鱼的工作中,学习积累了鱼和渔文化,开始了中国画水墨鱼的创作。后来,他考入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还被选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中国高水平的)漫画创作班学习,受到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方成、毕克官、苗地等老师的亲传嫡教。
朱明德在门头沟工作的8年中,帮扶一贫困村爨底下村,创作了电视剧本《京西寻根》,1998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制作中心拍成了电视电影,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放。如今爨底下村是扬名天下的旅游景点。
怎么处理工作和画画的矛盾呢?朱明德的体会是分清主次,用好时空,以学补缺,以勤补忙。他在当北京社会科学院院长时,注意学习提高文史哲和艺术审美,思考了美术的理性品质,这对画画帮助很大。在担任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时,他带领文联工作人员真诚为首都文艺家服务。同时,“近水楼台先得月”,虚心向首都著名书画家学习、求教。他积极支持北京美术事业的发展,支持发展书画社团,支持北京区县美术事业的发展,支持北京美协主席王明明的领导。
“我是党培养的画家,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忘记。从社科院调到文联工作,是党组织对我美术专长的肯定。党给我许多机会学习美术,给我机会创作,给我出国学习机会开眼界和深造,使我真正实现了自小的画家梦想。”回忆起自己的艺术生涯,朱明德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衰年变法
2015年,朱明德情系西河,一年里来西河多次。他在西河开始实现自己“文艺下乡”为老百姓服务的梦想,同时,这人杰地灵以及纯朴的社会人文环境也给了朱明德以独特的创作灵感和思考空间。近日,他的画家朋友评价他的作品有新变化。
与在北京不同,在京城,朱明德所接触的大多是艺术家或者文艺工作者,同行之间的交流更多是技巧技艺层面的,但来到西河,朱明德接触的就是普通人家。除了画画,他也经常在古街和乡间走走,和乡亲们交朋友。
有一天,朱明德偶然遇到一家人正拿着电锯要锯一棵电线杆粗的水杉,“你们为什么要伐这棵树啊?”朱明德问。“这棵树离我家房子只有半米,再长就影响房子了。”老乡回答。朱明德说,“我当过通信兵,架过电线。你可以做拉线,拉着上边。树就不会碍事了。”于是他给老乡500元钱,打拉线,不伐树。他叮嘱老乡,“保住这树,你家会有好事。你要伐了这树,你家会出事的!”老乡知道画家幽默话里的含义,笑着使劲点头。他问朱明德,“朱老师怎么这么爱树?”朱明德说,“树是生命,不能见死不救!水杉可是活化石呀,伐了多可惜!”老乡听明白了。
这是一桩小事,但看得出朱明德与老乡们相处挺融洽。
在文人和美术专业圈里,因为大家熟悉“八大”,所以比较喜欢朱明德创作的水墨鱼。可是老百姓们却更喜欢喜庆的红鱼。“这下我知道了,为什么齐白石老师在创作的时候,既坚持传统,又跟随时代步伐创新了。黑加红,是白石老人独创的水墨语言,他坚持这样的创作原来是为了让老百姓赏心悦目!”
朱明德几十年来从未中断过速写。“我认为速写不仅是绘画的基础,它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画种。”朱明德说。实际上,在西方的许多国家里,许多艺术家终生坚持画速写,甚至有些画家的代表作就是速写,比如门采尔的《一个人的背影》。朱明德始终把速写当作自己的一种绘画语言,并先后出版了《朱明德钢笔画选》《中央党校学习生活速写日记》《广东、福建速写日记》《德国、俄国速写日记》《朱明德走进奥运建设者速写》《朱明德速写选集》《朱明德生活感悟画》《朱明德画鱼》等作品。
来到西河之后,朱明德希望能用速写的手法记录西河古镇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时代变迁。与此同时,他还希望将速写与中国画结合,创作西河古镇中的人物,“就像当年我画奥运建设者一样,在西河用画笔歌颂劳动者。让这里的老百姓及其他们的经历和生活也成为一段历史,被世人铭记。”朱明德的心愿如此简单,又如此温暖而动人。
“我知道中外有成就的画家都是活到老、学到老,艺术之梦,追求到老。齐白石老师六十岁开始衰年变法,力创个性。他发过狠愿说,如果画不出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宁可饿死京华。如今我也到了花甲之年,我也应该有像前辈画家那样的骨气和努力。”他对白石老人中国画绘画三要素,即自然、生命、文化理解很深刻。在朱明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花草树木等代表自然意象,亦可看到游鱼等代表生命的意象,而“文化”则多体现在作者的题款上。他画鱼,落款中从不提鱼,他讲究寓意。同时,朱明德在作品的题款上更注重时代气息,其中一幅名为《心不动则不痛》的作品给人印象颇深,作者竟别出心裁地用鱼来诠释这句热门的网络语言。作品《追星族》也不禁让人莞尔一笑,作者任意挥洒的《会议》则是他用怜悯之心,劝解那些把名、权、利当作人生目标的可怜虫走出心灵误区的佳作……
朱明德在西河还免费为中小学开了艺术公开课,并义务为芜湖县的老年大学讲课,他自己也有了对艺术的新思考。
朱明德来西河,正逢芜湖县、红杨镇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开发西河民间民俗文化旅游。县和镇以及西河社区的领导都重视朱画家的“下乡落户”,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给予关心照顾。
如今,朱明德“补上下乡这一课”的心愿有个良好开端,他想踏踏实实“补”下去。“我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画家,就该用美术为人民服务。当人民画家是画家梦的最高境界。我会铭记党的嘱托,遵循文艺规律,深入生活,感悟时代,努力把生活典型创造成艺术典型,多画让人们赏心悦目的好作品。”朱明德的话发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