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造血障碍性疾病。该病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造血干细胞出现造血功能障碍,导致人体内红细胞总量减少、脂肪髓增多的一种疾病[1]。治疗该病的难度较大,且该病患者非常容易发生感染、颅内出血、中毒性休克、骨髓衰竭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死亡。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临床上对该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也随之深入。为探讨使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5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中26例患者使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酮进行了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龄为12~66岁,平均年龄为35.7岁;其病程为0.7~67.0个月,平均病程为34.6个月。在这些患者中,有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8例,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4例。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出血、贫血、感染。这些患者进行血象检查的结果显示:有32例患者的全血三系血细胞减少;有12例患者的两系血细胞减少,白细胞正常;有8例患者的两系血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其网织红细胞计数为0.55%,中性粒细胞分类中位数为0.34。
为所有患者使用十一酸睾酮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让患者每天服1次十一酸睾酮,每次服120~160mg。治疗两周后,将患者每次服药的剂量改为40~120mg。为联合组患者在使用十一酸睾酮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使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的方法是:让患者每天口服1次环孢素A,每次服3~5mg/kg[2]。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进行输血等对症治疗。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三个月内未进行输血治疗,其白细胞计数≥4×109/L,血小板计数≥80×109/L,女性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110g/L,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120g/L。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三个月内未进行输血治疗,其白细胞计数≥3.5×109/L,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女性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100g/L,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120g/L。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无需进行输血治疗,其血红蛋白水平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血常规指标未得到明显的改善[3]。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联合组中治疗效果为治愈的患者有10例,为缓解的患者有8例,为好转的患者有5例,为无效的患者有3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46%;单一组中治疗效果为治愈的患者有8例,为缓解的患者有6例,为好转的患者有3例,为无效的患者有9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38%。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n)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1)当前化学药品的种类不断增加,药品滥用的情况日趋严重。人们服用的化学药物达到一定的剂量时,就可能出现骨髓抑制的情况,从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2)人们呼吸到苯及苯衍生会发生苯中毒,进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的发生。3)同位素和X光线的电离辐射会损害人体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的发生。4)人体感染肝炎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E病毒等病毒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4]。
临床上通常使用十一酸睾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近年来,医学工作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发现,人体骨髓造血功能衰弱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分泌出多种造血负调控因子[5]。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环孢素A能够抑制人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II对造血功能产生的负调节作用,促进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的增加[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酮进行治疗的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使用十一酸睾酮进行治疗的单一组患者。这说明,将环孢素A和十一酸睾酮联合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两组中除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患者以外,其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水平首先得到了提高,随后血红蛋白的水平也逐渐升高,然后白细胞总数和粒细胞计数的水平随之明显升高,最后血小板的水平也逐渐升高。且大多数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使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显著。
[1] 苏淑芳,吕艳琦,李白,等.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5):1185-1186.
[2] 赵焱,谢晓恬.重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3):236-238.
[3] 易成华.9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7):253-254.
[4] 郭明英,黄帅,李瑞,等.再生障碍性贫血6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2):197-198.
[5] 郭志雄.3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168-169.
[6] 丰纪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27(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