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瑛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常见的一种肺实质性感染。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明显延长其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增加其死亡率[1]。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对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其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治疗的时间[2]。为了进一步验证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笔者对近期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5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我们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他们的年龄在24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3±5.2)岁。在该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进行了颅脑手术,有11例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有7例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8例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他们中,有26例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治疗,有9例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治疗。在观察组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他们的年龄在27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4.9)岁。在该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进行了颅脑手术,有13例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有6例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5例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中,有24例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治疗,有11例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及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在这两组患者入院后,我院均对其进行补液、抗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和对症治疗(例如对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进行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如下护理:
1.2.1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和体征护理等常规护理。
1.2.2 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进行综合护理的方法是:(1)进行环境护理。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引发诸多感染性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须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并使其病房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同时,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以改善病房的空气质量。另外,在患者家属探视患者时,护理人员应按照探视制度的相关要求对患者家属探视患者的时间进行限制,以免患者发生交叉感染。(2)进行口腔护理。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引起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是其将口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经气管导管与气道的间隙误吸入肺部。因此,在此类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须每日对其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其口腔的清洁,从而降低其口腔内细菌的数量。另外,在对患者进行吸痰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其气管导管的气囊充满气体,以免细菌向下移行导致其发生肺部感染。(3)进行人工气道护理。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对患者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和解剖结构造成破坏,导致其支气管和气管的纤毛功能受损,造成食物残渣及口咽部分泌物在人工气道处滞留。而长此以往会造成细菌定植,引起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因此,护理人员应每隔6h对患者的人工气囊进行1次放气(以免气囊对患者呼吸道的黏膜造成过大压迫),并保证通气的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应保持呼吸机管路冷凝水收集瓶位于管路的最低位置,并及时更换被污染的管路。(4)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有研究发现,对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在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初期、且生命体征稳趋于稳定时,护理人员应尽快对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另外,由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胃肠动力减弱,故极易发生食物误吸、胃内容物返流等并发症。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体位护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喂食前,须让其取头高位(可将其床头抬高约35°),以减少其误吸的发生率。②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喂食后,应继续让其保持头高位约30min,以使其胃内的食物依靠重力的作用尽快进入到小肠,促进患者胃的排空,减少其胃潴留的发生率。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病情好转的情况和死亡的情况。
①好转: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感染的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其呼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②未好转: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感染的症状无任何改善或在加重,其呼吸功能未恢复正常。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其中,以(x±s)的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采取t检验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其计数资料的分析则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病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护效果的对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进行机械通气(MV)治疗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此病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因此,临床上积极探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对预防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重要的意义[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病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有效地提高其治护的效果,降低其死亡率,进而保障其生命安全。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借鉴。
[1] 郭梅,王冬梅,肖林,等.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6): 1002-1004.
[2] 杜育刚,曾杏梅,黎敏.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1): 2394-2396.
[3] 蔡小芳,孙继民,鲍连生,等.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 11, 20(5): 464-468.
[4] 于雪芝. 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21): 100-101.
[5] 于洪涛,贾金广,王敏,等.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1,10(1):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