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占伟
倪贯翔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文质彬彬,与人聊起天时,他就像一位哲学家。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格兰德教育集团董事长、格兰德学校校长,倪贯翔谈起教育话题时,总喜欢从人性、文化的角度切入。经商的人生经历,让他在看待教育时总有独特的视角。
“教育就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和实践,使人具备终生自我完善的心智模式和自我建构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生命成就的社会活动。”倪贯翔说,“让课程服务生命,让课程回归生活,让学校教育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和生存发展需求,是格兰德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向内巩固传统文化根基,向外学习西方全脑科学。2012年,格兰德学校建构出“通慧教育体系”:由通慧教育理念、通慧教育校体、通慧教育课程、通慧教育课堂、通慧教育家校等5部分组成,其目标定位为“培养以中华文化为根基、能够融合多元文化,并具有国际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中国根世界人’”。
这么“宏大”的课程是如何落地、如何开发、如何实施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格兰德学校。
在格兰德学校,时政课、家政课都是语文课的一部分,但两者侧重于不同的实践目标,家政更加关注生活。
时政课每月一次,但是搜集新闻、读新闻却是贯穿于每一天的学习必需。通过搜集、点评新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对新闻的分析整理,让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家政课的流程是:确定活动内容(比如选菜肴或是做家务)——寻求活动方法——观察、记录——动手操作——写下真实感受——课堂展示——进一步完善感悟。
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的写作素材,表达最真挚的感受……随后的上台展示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虽然一个月只有一节家政课,但从请教方法到选购素材再到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足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比起教师单纯强调书本知识,这种能力散发着更大的魅力。
教师王琦告诉记者,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细化、软化和活化,仅仅围绕语文学科,学校就设立了阅读、汉字、国学、朗读等多门配套课程。
阅读课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通过阅读感悟性的内容,让学生获得文学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国学课以《大学》《中庸》《论语》等传统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诵读为主、理解为辅,配合吟诵等多种方式,为孩子们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汉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演变过程中发挥想象,去猜测汉字的意义,触摸汉字演变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特色课程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更贯穿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与语文课相似,数学、英语等课程改革也遵循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教学综合化”的原则。数学课分为数与代数和实践课两部分。数与代数主要是通过对整个数学体系的构建,将具象的数学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践课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类比较,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构建。英语课程同样分为阅读课与实践课。阅读课以阅读文本内容为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听说读写能力;实践课则通过英语情景剧、歌唱比赛、双语故事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应用的平台。
在格兰德学校的小学学段,通慧教育课程囊括了古琴、围棋、象棋、书法、国画、太极、武术等多项传统文化活动,还开设了纸艺坊、葫芦丝、手语等丰富的活动课程。中学学段则更加重视国际文化的交融。在确立中英文联合授课课程的基础上,将托福、雅思、SAT等应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还辅以模联社、模经社、TC社、舞蹈社、播音社等社团实践课程。
“心性是修出来的,心性决定高度;知识是学出来的,知识决定宽度;能力是练出来的,能力决定强度;智慧是悟出来的,智慧决定深度;德能是化出来的,德能决定气度。”这是格兰德学校每一个师生都耳熟能详的话,被誉为“通慧教育真言”。
倪贯翔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修学炼、悟、化”的有机整体,课程、课堂改革也要以之为标准落实。让学生在“修”中进行人生观建构,以提升心性;在“学”中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炼”中达成综合能力运用,实现自主驾驭人生;在“悟”中进行世界观建构,以增长智慧;最终,在“化”中形成自我完善的综合德能。
很快,学校的春游活动要开始了。春游之前,1~6年级的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张表格,上面列了3个春游方案,每个人都要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案并说明理由;每个小组统计出本组的选择结果,并绘图呈现;每个班级统计结果,并做出本班的春游方案,派一名代表在全校展示班级方案,最终由全校投票决定;春游结束后,每个班级、小组都要反思自己春游方案的优缺点,为下次外出做准备。这就是学生合作讨论——自主设计、制作——发表观点——说明原因——做出选择——生成反思的过程,也是“修学炼、悟、化”达成学生能力提升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中学的各种活动同样遵循“修学炼、悟、化”的过程。从提出方案到分工准备、发动宣传,再到现场秩序、节目演出,几乎全由学生们一手操办。
围绕“育人”,格兰德学校的课程没有主副科之分。“只要满足育人目的和学生需求的课程,都是重要的课程。”也正是基于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异常丰富。比如体育课划分为体育技巧、武术、太极、围棋、国际象棋等5种课型;美术课则包含了书法、国画、手工等内容。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名曲、名画课,要求学生熟悉一定量的中外名曲、名画,并将名曲、名画与语文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名曲为例,不仅要求学生熟悉曲子旋律、作者,更重要的是体会曲子的意境,想象曲子所描绘的景象,把自己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在倪贯翔看来,通慧教育课程的设置,正是通过“修学炼、悟、化”这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来回归师生的人性需求,达成育人的目标定位。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学校将课程进行划分。其中,“修”的课程侧重于心性培养和人生观建构;“学”的课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炼”的课程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悟”的课程侧重于对规律的体悟和世界观的建构;“化”的课程侧重于自我启发和完善。
“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返必面。”“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凡出言,信为先”……1~3年级的《力行册》上共有孝亲、尊师、友爱、诚信、节俭、自省、交往、交谈、行走、学文、读书、卫生、内务等13个方面的内容,每一条都由《弟子规》中相应的一句进行阐释;每周一张表,要求学生在当天做到的项目上打钩,并且每周写上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
“吃饭时,我说,‘妈妈,你吃这块好的吧’!”在五年级一班王雨琦的《力行册》上,孝言一栏工工整整地写着这样一句话。而雨琦妈妈也在家长评价里写道:“平时就很知道疼爸妈,学了《弟子规》之后,孩子做得更好了。”鼓励和欣慰溢于言表。记者看到,每个孩子的自我评价都非常简单稚嫩,但从中能看出他们对自己一天学习生活的用心回顾。
此外,学校还阐发了“十五德”价值尺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每个班级的名称、每个小组的组名都源自“十五德”价值尺度,如:正德班、齐德班、齐德组、礼德组等。其中蕴含的格物致知、兰心修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引领师生去体悟人与自己、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命本体的关系。
不仅如此,“十五德”理念还延伸到了格兰德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以12个主题月和中华传统节日为依托,设立了一月校友月、二月孝亲月、三月爱心月、四月和平月、五月国学月、六月科技月、七月爱党月、八月游学月、九月尊师月、十月爱国月、十一月外语月、十二月文化月。围绕当月的主题,各个学段、班级都会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
孝亲月,开展孝亲故事大赛、孝亲作文大赛、十佳孝星评选等;国学月,开展国学吟诵大赛、《论语》诵读大赛、“腹有诗书气自华”风采展等;和平月,走进茶园、参观茶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茶文化等。一系列的丰富活动让学生在收获节日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文化的浸润。
“格兰德学校的课程改革还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并将继续幸福和完善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倪贯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