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SCI文献分析的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闫颖1,2张广海1
(1.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以1986-2013年期间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的436篇文献为样本,从年际分布、期刊和学科分布、案例区域分布、研究力量和研究内容分布等方面对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进行了述评。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了解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现状和特征,进而把握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定量分析
收稿日期:201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
作者简介:闫颖(1982-),女,山东济宁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遗产旅游、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是国家科学分配科研经费、支持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代表了各个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整体水平。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论文中基金支持论文的定量分析反映了它的研究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基金支持论文数量134篇,占论文总数的31%。从图3数据分析得出,国家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79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59%,是基金支持的主要力量,其他基金主要是各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一、研究背景
从1987年中国首批只有6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13年增加到45项,中国已经超越西班牙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第二大遗产国。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记录了世界演变的历程。自1978年首批世界遗产公布后,世界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主题旅游产品,就被发达国家加以培育和营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世界有近5亿人到552个世界遗产地进行游览。21世纪后,以世界遗产为主要吸引物的各类旅游活动层出不穷,到世界遗产地旅游的游客也日益增多。在中国,2000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世界遗产世纪游”,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可见,旅游是实现世界遗产价值的主要途径,世界遗产是最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相互交融。
随着遗产数量的快速增加,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纵向上分析,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力量日益壮大,学科交叉逐渐明显,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局面。但从横向比较可知,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中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存在总量较少、范围较小、研究深度不够等不足。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对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客观系统的认识,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论文统计特征的定量分析
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它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25大类500多种学术期刊。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选择CSSCI来源文献为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能全面反映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的成果、特征和进展情况。
本文通过查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4年10月29日),在CSSCI文献来源类别范围内,首先以“世界遗产”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得论文343篇,除去其中的非旅游相关论文、会议纪要、通知等非学术论文85篇,其次分别以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5处世界遗产名称为主题,获得与遗产旅游相关论文178篇(除去与以“世界遗产”为主题检索重复的文献之后),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包括旅游学刊2002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中关于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短论共24篇,不包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成果。由于检索词、检索时间和数据库的选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未检索到的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相关的CSSCI来源文献。按照以上标准,主要使用Excel和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最后选出了相关文献436篇,以此作为定量分析的样本数据。
1、论文的年际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始于1986年,在28年间年均发文量15篇,各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虽然不是连续增加,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特征可以将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986-199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世界遗产旅游论文数量很少,只有29篇,占总数的7%;1999-2013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达到407篇,占总数的93%。其中2013年论文数量最多,约占论文总数的11%,超过了第一阶段13年发表论文总数所占的百分比。因此,从论文研究的阶段性可以看出,1999年“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施推动了国内旅游的空前发展,旅游研究受到更多关注,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相关论文数量也迅速增加。从论文的年际分布看,从1985年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以来,随着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国2004年承办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之后,学术界对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注也不断增多,论文数量显著增加。
图1 CSSCI来源刊收录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 研究论文数量变化
2、论文的遗产类型分布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狭义的世界遗产分为三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拥有世界遗产共计4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1处(占遗产总数的69%),世界自然遗产10处(占遗产总数的22%),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占遗产总数的9%),相对应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17篇、184篇、92篇和38篇,在样本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如图2分别为27%、42%、21%和10%。世界遗产论文是不分类型对所有世界遗产开展的与旅游发展相关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世界遗产的基本属性、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世界遗产旅游管理和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综述等方面。三类遗产数量与其样本论文数量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每种类型的世界遗产研究论文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此类类型遗产为研究对象,另一部分是以此类型遗产中的单个具体遗产为研究对象。
图2 样本论文的遗产类型分布
3、论文期刊和学科分布
从样本总量看,刊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的CSSCI来源刊数量达到88种,涉及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说明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特征,众多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基于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同时还刺激了学科交叉研究的出现和深入,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前十位期刊及其论文刊载情况看,这十种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为274篇,占论文总量的63%,其中位于前三位期刊的论文刊载总量占到前十位期刊论文总数的60%。
通过对位居前十位期刊的分析可知,除了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全刊为旅游研究论文外,其余期刊只是设有刊载旅游研究论文的栏目。按照学科门类统计结果分析,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是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的主体;按照一级学科统计结果对学科进一步细化,即研究主体是工商管理、地理学和理论经济学;按照二级学科的统计结果分析,人文地理学类期刊刊载论文121篇,旅游管理类期刊刊载论文112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44%和41%,二者实力相当。
表1 样本论文刊载量位居前十位的期刊名称及学科分布
注:论文所占百分比为该期刊刊载样本论文数量占样本论文总量的比例。
4、基金支持论文分布
5、论文研究案例的区域分布
(1)省际分布特征
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旅游发展差异显著,以某地世界遗产为案例进行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为构建遗产旅游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为旅游实践的发展提出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理论指导。436篇样本论文中有211篇对具体世界遗产进行了案例研究,比例为48%。
图3 样本论文项目基金分布
中国有24个省和直辖市拥有世界遗产,从全部样本论文看,除了重庆和内蒙古,其他22个省和直辖市都有相应的研究论文。世界遗产数量和以其为案例的论文的数量在省际间呈现非均衡分布,但二者分布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世界遗产数量位居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6处)、云南(4处)、四川(4处)、安徽(2处)、山西(2处)、山东(2处)、福建(2处)、江苏(2处)、河南(2处),占世界遗产总数的58%。案例论文数量位居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云南、安徽、四川、湖南和山西,数量达到134篇,占案例论文总数的64%,集中性较强。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北京市样本论文数量只排到第7位,而只有一项世界遗产武陵源的湖南省样本论文数量达到22篇之多。据相关统计资料分析,这些省份在省域面积、人口规模、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数量指标方面,既没有显著共性,也没有与其他省份表现出显著差异,说明省份排序与这些因素无显著相关关系。论文数量位居前十位的案例遗产分别是丽江古城、武陵源、黄山、九寨沟、皖南古村落、平遥古城、都江堰-青城山、泰山、庐山、开平碉楼及民居,数量达到139篇,占案例论文总数的66%。综合三大指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省份的两种排序都与遗产本身的特征密切相关。各省份世界遗产资源的数量只是影响该省案例论文数量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包括本省世界遗产批准时间的早晚,世界遗产的类型和典型性,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成熟程度等。旅游开发越成熟的世界遗产,其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反而越少,而且一般刊载于该世界遗产获批的早期。样本论文案例区相对集中,集中在作为中国最典型旅游资源的古建筑和山岳型遗产上。
表3 样本论文案例地区省际分布
注:1、省份篇数为以该省世界遗产为案例的样本论文数量;2、数量为以该世界遗产为案例的样本论文数量。
(2)三大经济区分布特征
中国45处世界遗产分布在24个省和直辖市,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具体分布数量如下: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河北、江苏、山东、福建等地分布有16项世界遗产;中部地区的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分布有16项世界遗产;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有18项世界遗产;此外澳门有1项世界遗产。案例论文在相应地区的分布数量如下:东部地区53篇;中部地区90篇;西部地区67篇;此外澳门1篇。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三大经济区世界遗产的数量呈均衡分布,但案例论文数量分布不均衡,中部地区最多,这与世界遗产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东部地区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相对成熟,西部地区属于起步阶段,而中部地区的世界遗产适逢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所以围绕其进行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多。
三、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力量的定量分析
1、研究者及研究团队分布
样本论文涉及到的作者总数达到321位,其中有217位作者只有1篇样本论文,说明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力量相对分散,影响了研究的深度。从表4可以看出,样本论文数量排名前15位的研究者共发表论文71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16%。他们几乎都拥有博士学位,更有9位是博士生导师,所在研究机构有80%是211工程大学,这些说明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者都有较高的学术和科研水平。
表4 样本论文数量排名前15位的作者信息
注:1、论文数量为该作者所有的CSSCI来源文献中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的数量;2、论文总数是该作者的所有CSSCI来源文献的数量。
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决定了强调互补性融合的研究团队更有利于进行研究创新。通过对表4作者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在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研究团队有:一是谢凝高教授带领的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团队(北京大学),主要成员包括韩光辉教授、阙维民教授、武弘麟副教授、张天新副教授等。团队成员的样本论文数量为11篇,研究主题是通过对世界遗产地进行功能分区协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团队带头人谢教授提出的功能分区理论已成为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二是以保继刚教授为核心的中山大学研究团队,主要成员有徐红罡教授、陶伟教授、张朝枝副教授等,团队主要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旅游开发和管理,尤其是世界遗产武陵源进行了持续研究,该团队的样本论文数量达到17篇,是目前论文数量最多的团队。三是阮仪三教授带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团队(同济大学),主要成员有罗小未教授、张松教授等。该团队样本论文数量10篇,主要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古镇保护的研究。四是以徐嵩龄教授为核心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团队(中国科学院),团队成员有张晓教授、龙嗣明博士等。该团队样本论文数量11篇,主要是围绕世界遗产黄山的系统研究,世界遗产的经营管理和基础理论是该团队论文成果的主要方向。五是吕舟教授任主任的国家遗产保护中心团队(清华大学),团队成员包括张杰教授、杨锐教授、边兰春教授,研究重点是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尤其是建筑遗产的保护。
研究团队有相对雄厚的研究基础,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科学合理的人员配备,是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的中坚力量。研究团队的实力是中国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研究机构分布
统计显示,中国各学科学术论文写作的主要力量是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旅游学科也不例外。在进行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的10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样本论文数量位于前20位的研究机构共刊载论文194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44%,其中位于前5位的6家研究机构拥有论文103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24%。除了两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外,样本论文数量前20位的研究机构全是本科院校,以13家211工程研究型大学为主,其中985工程大学9所。这说明虽然研究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机构众多,但主要的研究力量集中于有旅游相关专业博士点的211工程大学。
表5 样本论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分布
注:1、985工程大学同时都是211工程大学,故只标示为985工程大学。2、比例为该研究机构论文数量占样本论文总数的百分比。3、中国科学院19篇论文中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篇,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7篇。
四、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析
围绕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旅游等多个主题,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图3*由于很多论文不止涉及一个方面的内容,在此把其计入最主要的一个主题,不再累计进行统计。)。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世界遗产作为最高品位的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其他类型资源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围绕世界遗产资源的研究是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的基础,同时世界遗产保护研究是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发展旅游是世界遗产造福人类的主要途径,是世界遗产价值发挥的重要体现。
图4 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布
1、世界遗产保护研究
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世界遗产保护现存的主要问题,如破坏性建设、掠夺性开发、多头管理、资金不足、观念保守、法制建设滞后等,使世界遗产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1]世界遗产保护的技术,如古建筑修缮技术、自然资源的生态修复技术;[2]三是有效保护世界遗产的措施,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监控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法制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加强宣传教育等。[3]此外,索道问题是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对武陵源索道观光电梯游客的调查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围绕索道问题的探讨(5篇)。
总之,在世界遗产保护的问题上,要把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把合理利用与继承发展统一起来,把法律手段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要坚持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时代性标准和民族性标准。
2、世界遗产资源研究
世界遗产资源研究的焦点是遗产资源价值研究,此外还有围绕世界遗产资源的概念、特征、分类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关于世界遗产资源价值的研究,有对遗产普遍价值的研究,如关于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价值衡量标尺的阐释,[4]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观研究;有基于不同理论进行的价值研究,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经济人类学理论;有基于具体案例对世界遗产进行的价值研究,如三江并流、广东开平碉楼民居、庐山等;还有对遗产价值评价的专项研究,如世界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等。
在世界遗产资源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方面,赵中枢阐释了文化景观的概念;[5]张忍顺等总结了中国世界遗产资源的特征;[6]范今朝等讨论了遗产的概念与构成;[7]闵庆文等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和保护要求;[8]邓华陵梳理了世界遗产法定分类的演变;[9]王林研究了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要素分类;[10]李加林等分析了中国海洋文化景观的分类及构成。[11]
3、世界遗产旅游研究
关于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的样本论文共计253篇,占样本论文总量的58%,是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中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细分主题最多的研究内容(如图5)。
(1)遗产保护与旅游
综合图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关于世界遗产旅游的研究重点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遗产旅游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已经在学者中达成了共识(遗产保护与旅游主题论文57篇,占世界遗产旅游研究论文数量的23%)。
图5 样本论文细分主题分布
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关系应该是很和谐的,旅游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赢平台。[12]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在利用中给予更好的保护,这是保护与利用的辩证统一。[13]分区开发、永续利用是统筹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核心区整体保护,缓冲区梯度控制和区域的综合考虑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从规划和管理技术层面,世界上也已经产生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方法来解决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可接受的改变)理论、VERP(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理论、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游憩机会光谱)技术等。[14]
(2)旅游可持续发展
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总计48篇,占世界遗产旅游论文总量的19%,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分析现有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二是关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即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度,也有学者将其界定为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安全等,这些方法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具体选取的指标有差异。
(3)遗产旅游者
关于世界遗产旅游者的研究,论文数量为28篇,所占比例为11%,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者动机(4篇)、旅游者行为(8篇)、游客感知(7篇)和游客满意度(4篇)这四个方面,以具体案例区旅游者为对象进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然后选取不同的模型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旅游者的出游决策,旅游者对遗产地形象、吸引力和真实性等感知的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以及旅游行为特征的分类和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构建,为遗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旅游管理
中国的世界遗产旅游管理研究论文的数量与遗产旅游者研究论文相等,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4篇)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4篇)为典型案例,在总结管理体制变迁的基础上,主要对现有管理模式下存在的诸如法律不健全、旅游开发建设危机、经费匮乏、管理机构定位不清晰、遗产教育和学术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应在遗产产权界定的基础上,打破营利性的经营模式,建立合作管理的平台和机制,[15]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的三大主要矛盾: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遗产经济收益分配中政府企业一方和社区一方的矛盾;游客旅游支付与体验获益之间的矛盾。[16]符全胜等还初步构建了以遗产保护为基本目标和以社区发展、游客管理和经营开发为贡献目标的遗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17]此外,还包括对跨区域捆绑型世界遗产管理机制体系的研究。
(5)旅游营销
旅游市场分析是营销活动开展的前提,关于旅游市场研究的论文在分析市场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了旅游市场的时空特征及演替,提出了市场开发的策略并进一步形成营销战略。目的地形象营销是世界遗产地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8篇),相关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和世界遗产地旅游映像研究。旅游解说的完善可以提高旅游者的感知评价,相关研究是遗产地营销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6)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遗产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关系、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态度,以及影响东道主与游客交往意愿的因素等的研究,凸显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提升社区参与有效性的途径。要实现遗产旅游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发展,必须加强世界遗产管理部门、社区居民遗产保护的意识,发挥解说的管理功能,在遗产保护利用中寻求遗产地城乡的发展机会,培养遗产地居民的认同感和主权感,建立相关组织和机构协调监测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
(7)旅游产品
从旅游产品的角度研究世界遗产旅游的论文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围绕门票价格制定的世界遗产旅游产品价格研究(6篇);二是世界遗产旅游产品升级开发研究(9篇);三是关于世界遗产旅游产品品牌价值保护和延伸的相关研究。
(8)其他细分主题
第一,遗产地旅游产业的研究,从产业视角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而行业研究集中于遗产地的饭店业。第二,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研究是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的基础,现有的相关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为主(5篇),占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研究论文总量的83%。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涉及历史价值、象征价值、艺术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其他公共价值等多个方面。第三,遗产旅游影响和空间研究。遗产旅游影响研究可分为经济影响研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和环境影响研究,此外还包括遗产旅游影响的综合评价与比较。遗产旅游地的空间研究包括时空变迁、空间整合、空间结构研究等。
4、其他主题
除了上述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主题以外,相关研究还涉及研究综述(5篇)、遗产旅游教育(9篇)、遗产申报(13篇)等内容,论文共计31篇,由于论文数量较少在此不进行详细述评。
5、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论文研究方法
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早期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定性方法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有少量基于具体世界遗产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的评述。进入21世纪后,研究方法日趋复杂和多元化,是其他成熟学科方法和自身方法的集合体。
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方法可归结为两大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定量分析使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其中需要的支持软件有SPSS、LISREL、MAPGIS、EVIEWS等。
在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同时,样本论文的研究还反映出使用多学科的多种成熟理论来研究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问题的特征,主要理论包括时间地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心理学感知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生态安全理论、效用理论、旅游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
五、结论
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作为当今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多个学科背景学者的关注,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CSSCI来源期刊自1986-2013年来发表的有关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436篇文献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关于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进入21世纪后,数量快速增长,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焦点之一。其中丽江古城、武陵源和黄山是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最关注的世界遗产项目;②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论文主要刊载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种期刊上,国家基金项目的支持是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深入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所属的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团队是研究的中坚力量,在学科背景上呈现以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为主,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③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保护和世界遗产旅游等多个方面,论文数量最多的是世界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关系、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研究、世界遗产旅游管理和营销等主题。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但定量分析比重不断上升,并且使用的定量方法越来越多元。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世界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是单向的,缺乏双向多维的研究,应进一步从产业的角度研究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立体开发,并对世界遗产旅游价值测度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凝高.关于风景区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J].旅游学刊,2002,17(6):8-9.
[2] 孔晗.对比研究宫廷建筑古今修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3):130-135.
[3] 骆高远.“福建土楼”的旅游价值及其保护[J].经济地理,2010,30(5):849-853.
[4]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62-68.
[5] 赵中枢.文化景观的概念与世界遗产的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1996,(1):29-30.
[6] 张忍顺,蒋姣芳,张祥国.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现状特征与发展对策[J].资源科学,2006,28(1):186-191.
[7] 范今朝,范文君.遗产概念的发展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J].经济地理, 2008,(3):503-507.
[8] 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9] 邓华陵.世界遗产法定分类的演变、发展及认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4):112-116.
[10] 王林.文化景观遗产及构成要素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1):177-183.
[11] 李加林,杨晓平.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1,(4):89-95.
[12] 孙九霞.旅游: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赢平台[J].旅游学刊,2012,27(6):5-6.
[13] 张广海,刘佳.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20.
[14] 陶伟,戴光全,吴霞.“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87-491.
[15] 邓明艳.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107-110.
[16] 徐嵩龄,刘宇,钱薏红,等.西湖模式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遗产旅游经济学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3,28(2):23-34.
[17] 符全胜,盛昭瀚.中国文化自然遗产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初探[J].人文地理,2004,19(5):50-54.
Study Progress in 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SSCI Source Literature
Yan Ying1,2Zhang Guanghai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00,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udy on the 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ampling 436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CSSCI source journal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6 to 2013, including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journals and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case region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researchers and contents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understood, and then the trend of further study is predicted.
Key words: the 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hina;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CSSCI); quantitative analysis
责任编辑:王明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