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志,马洪建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马立志,马洪建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维护生态安全是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然而,目前西北地区生态安全还面临着城镇化建设可能加深能源危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发环境风险以及西北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商和游客的不当行为易导致资源高耗、环境破坏加剧等现实困境。因此,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有效遏制环境恶化、有选择性承接转移项目,严格转移环保要求,降低环境风险、强化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游客三主体的环保责任意识势在必行。
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安全需求”[1],“是一切安全的基石”[2],只有生态安全经济、军事、政治等发展才无后顾之忧。显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要解决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要瞄准这一区域内生态安全的问题短板,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最终实现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进行,这是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不二法门。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只有直视现实问题,从实际出发寻求“治病良方”,才能不断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把握,在破解难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的提出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安全愈发引起各国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态安全研究在我国也出露端倪并逐渐成为瞩目的热点。国务院在2000年11月发表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首次提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目标。并于“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生态安全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表明生态安全成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也着重指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6]
当前因生态安全的复杂性,学界并没有对其给予一个统一普遍的含义,还处于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状态。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IESCO)认为“生态安全”应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生态安全’、‘二是生态系统安全’、‘三是国家生态安全’”[7]。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指出“生态安全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导致国家的动荡。”[8]周国富则认为“生态安全包括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两方面含义。”[9]事实上,“生态安全”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和解,以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和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安全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问题,它与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须臾不可分离。萨姆·努恩在担任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时曾指出,国家最重要的安全目标之一,就是要控制全球环境破坏步伐并使其得到改善。还有从事国际生态安全工作的蒋明君博士也突出强调,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其它安全的基础和载体。“近年来,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与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有直接关系。因此说,生态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和平时期的特殊使命。”[10]
生态是否安全无论从国家角度出发,还是基于任何一个地区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当前西北地区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经济差距,则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大力开发贫困地区旅游项目等,给西北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不仅为其自身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可能,同时对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分布、生产力格局也产生了直接影响,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简言之,西北地区资源能源空间格局差异,是造成自身发展失衡、城镇化建设产生巨大悬殊的关键所在。因此,这些问题便成为西北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对于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广大农民来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以来都是维持他们生活的基本手段,这使得他们对于能源的需求和使用也从属这一特性。并且据相关调查指出,即使牧业地区生态安全低于农业为主的地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一般也不需要额外的能源供给,他们对西北地区能源危机的加深影响甚微。然而,西北地区城市群落特别是大型城市群落无论是能源消耗量还是需求量都较农村地区高出好几倍。我们知道,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运作模式有本质区别:一方面,生活在城市的大多数居民单凭自身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所需的能源;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是人口与工业密集区,农副产品作为原料能源的主要载体已非权宜之计,工业生产的高速运转、市民的集体供暖以及昼夜不息的交通,均都以大量化石或非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为主要依托。当前,西北地区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着眼点主要放在重工业方面,不可否认,重工业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单位工业产值生产用水量、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草地面积比重来看,主要是‘三废’污染物的排放量问题。”[11]显然,这种工业模式是建立在牺牲大量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如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此,毫不夸张地说,它终将会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另外,西北地区身处我国内陆,较东中部地区相比,不仅开采技术不成熟,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不高,加之对资源开采利用并没有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把控,人们失去“束缚”更为变本加厉,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则常常罔顾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区存在滥采滥挖现象,地下被采空、地下水位下降。”[12]最终引发各种自然灾害频现,造成大量资源能源被浪费,甚至出现了几近消耗殆尽和衰竭的窘况不说,更会使生态环境因不堪重负,而导致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缺乏后劲,阻碍其持续发展。这也是“工矿业城市生态安全等级低于农业为主地区”[13]的原因所在。久而久之,西北地区必将因能源枯竭而导致能源危机的恐慌和加深。
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改善全区人们生活条件、解决区域内人民就业问题以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促使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聚效应,还能带来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伴随外部地区尤其以东部地区为主的一些产业向西北地区转移速度近些年不断加快,加之西北地区承接外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几乎很少考虑此产业是否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承接产业转移门槛要求不严格,政府环保责任意识不强,不可避免的也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密集型产业一并承接到了该区域,致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加剧恶化,不仅威胁民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也严重阻碍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2006 年,西部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是东部的2.24倍,排放的二氧化硫是东部的5.52倍,烟尘是东部的7.25倍,粉尘是东部的7.6倍,废水是东部的2.04倍,固体废弃物是东部的5.75 倍。”也就说“高耗能产业在西部地区的迅猛发展,将成为污染西部环境的主要力量。”[14]高耗能产业不断向西北地区转移的原因可以归咎于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在推力就是,由于发达地区环境成本的提高以及为了不断优化和升级其产业结构的需求;外在拉力则是指,欠发达地区环境成本普遍不高但它所承接的产业在其区域内仍能以相对旺盛的生命力存在。当前,从西北地区所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来看,以普通消费材料为主的产业并不多,如纺织、日常消费品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而大多数是以“三高”产业和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为主,对这些产业的过度承接无疑会增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风险系数。因此,西北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负起自身应尽的环保责任和义务。
加大对西北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进程,要特别注意旅游项目开发商和游客的行为,因为他们二者的不当行为对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有着直接联系。首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地区整体发展具有向导性作用。”[15]然而,旅游项目开发商的不当行为也极易改变西北地区原有的地质地貌结构,且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一系列生态灾害。众所周知,开发商以赚取高额经济利润为主要目的,在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无论是投入成本还是条件限制都相对要低很多。所以,在西北地区选择旅游项目开发时往往贫困和环境脆弱地区成为他们进行开发的“众矢之的”,这也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伏笔。由于对西北贫困地区进行大规模旅游业的开发许多在环境脆弱地带,不仅会破坏地质地貌的原生态,还会因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问题产生生态失衡现象。加之“相关工作并没有到位,……在开发旅游资源之时,砍伐森林、破坏绿色植被以此修建各类景点建筑以及开山、填埋沟壑修建道路的行为比比皆是。”[16]最终造成山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引发一系列如水土流失加剧、小溪干涸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问题。同时,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在巨大经济利润面前,很少去考虑景区环境承载力,超量接待游客已然成为他们“惯用”的牟利手段,长期以往,诱发土壤板结现象,抑制植物根系正常生长,随之引发大片植物因“营养不良”,患病率激增导致枯萎、死亡,最具典型的就是古树死亡率的攀升致使西北贫困地区风沙泛滥,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其次,游客容量的增加及其不当行为是诱发当地生态系统失衡和水荒的一大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游览动、植物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日常活动。然而,游客在进入这些公共区域后践踏草坪、随意折枝、采花和喂食野生动物等不文明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特别是有些园区并不限制游客狩猎,这种非科学、不合理地管理模式如若还将一如既往沿用下去,动植物物种和数量势必会逐渐减少,小环境内部分害虫因失去天敌也会泛滥成灾,导致生态失衡现象。另外,水资源匮乏是一直以来困扰西北地区的大问题,随着国内外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当地水资源的供给施以重压,同时还要承受因旅游活动给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会导致西北贫困地区发生水荒,还会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用水。
要确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真正处于安全状态,就要采取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有选择性承接转移项目,严格转移环保要求;强化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游客三主体的环保责任意识等积极应对策略,以切实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
要有效解决因西北地区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要合理规划城镇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摆脱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窘况。首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国家城镇化建设规律和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推进城镇建设的首要前提,“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立城市定位与规模的基本依据;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防止‘摊大饼’的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既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又要兼顾市民工作与生活便利。”[17]并且在规划和建设的前期还要做好科学的设计方案和模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使用、产业布局以及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格局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严格乡镇企业开发手续和执行程序,防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浪费和不合理的布局现象出现。还要加快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和升级,力争将西北地区工业群落建设成为“绿色工业园区”。为消除对生态环境进行二次破坏而引发严重生态灾害的现象,有必要对以工业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城镇发展加以控制。其次,丰富的资源为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西北地区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其发展和依赖能源之间存在的矛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具体讲就是要加大普及电、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以此改变以燃煤为主要终端的能源结构,进而促使这种能源结构向集中、清洁、高效、少(或无)污染的方式转变,这样能够有效制止因分散的能源燃烧对大气造成的污染问题。同时,还要创新开发能源技术,以此代替直接的燃煤方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开发光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甘肃省兰州市和平镇的‘薇乐花园’所建设的自然冷能空调就是一个利用“冷能”的成功例子。”[18]在此基础上,将生物能源技术推广至农村,政府要对民众实施适当补贴,并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当地农民以清洁能源代替原有的燃煤方式。总之,西北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采取低能耗、高利用和高产出是今后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北地区承接转移项目一定会发生环境危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西北一些地区不断承接转移项目目的在于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造福人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不存在问题的。然而,只追求经济增长却将承接转移项目的门槛设的低之又低,更不考虑所承接转移项目的性质,这样确实能换取经济总量的暂时增加,但紧随其后环境问题的激增导致治理成本上升,对能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致使其不断衰竭,这些就必然会引发环境风险。因此,有选择性承接转移项目,严格转移环保要求便成为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所要考虑的首要前提。西北地区在承接转移过程中必须要把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西北地区所要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无非就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新技术产业,它不仅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减轻环境压力;另一种则与此相反,它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三高”产业,这种产业会致使入驻地区的环境加剧恶化,抑制发展速度,并最终要付出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由此可见,这就决定了西北地区在承接转移项目时,要综合考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有选择性进行承接,“要坚决拒绝承接那些产能落后、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能为转移项目能增加当地 GDP 和财政收入,而忽略其可能付出的巨大环境代价。”[19]“引导东部资本进入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保险等低能耗、少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改变产业承接过度集中于传统制造业的现状。”[20]另外,西北地区在承接其它产业转移项目时,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必须严格把控承接项目的环保要求,权衡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全区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尤其要加强对环境脆弱地带和原生地质地貌区域的保护,以减少人为干预,提倡生态旅游。因为任何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属于自己的局部循环系统,而这个循环链条一经打破,便极其不易恢复。所以要避免对原生自然环境的损坏,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如原始森林、绿洲和雅丹地貌等。还要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管理和适时扩大,真正实现原生态旅游。此外,“生态破坏因素形成危机化的后果,折射出部门性立法、实施技术治理生态时存在‘失灵’现象。”[21]所以,西北地区政府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刚性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统一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西北地区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出台相关具体政策有效遏制短期经济行为,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一并纳入对相关人员的考核内容中,严格追究责任具体到个人,并对行为恶劣者予以法律制裁,不仅要承担民事和行政责任,严重者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应加大具有针对性较强的区域性的自然资源保护立法,使当地因旅游开发项目产生纠纷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还可以引入RS(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景区内游客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进行数据采集,科学制定有利于区域和景区协调发展的应对方案。其次,“民众、旅游领域的工作人员和游客真正具有环保意识,才能解决环保的难题。”“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首先争取决策者、管理者的重视、支持,提高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引导他们改变一些观念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22]以现实生活中的正反例对其进行普及教育,予以警示。为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活动,加快当地的绿色发展步伐,呼吁游客文明观光旅游,在旅游途中注意个人卫生,不随手丢弃垃圾,对于违反规定者可以采取适当金额的处罚予以惩戒。同时还要科学节约水资源,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应当有节水意识,特别是开发商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不能对当地的水体造成污染,也不能随意开山、伐树,应在综合实地考察后在启动工程,争取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1]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等.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38.
[2]刘海霞,王宗礼.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3): 29-3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N].人民日报,2000-12-22(05).
[5]蔡俊煌.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程与展望——基于国家总体安全观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2): 104-110.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二0一五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5-11-04(03).
[7]马 波.论生态安全与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之关联[J].广西社会科学,2015(1):103-108.
[8]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3-5.
[9]周国富.生态安全与生态安全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105-108.
[10]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等.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41.
[11]马利邦,牛叔文,李永华,等.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30-36.
[12]冯宇.资源约束效应研究——以西北地区矿业开发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13]张 兵,金凤君,胡德勇.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9-15.
[14]何龙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J].经济纵横,2010(7):65-68.
[15]武真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77-80.
[16]袁尧清.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构建及保障[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8):185-188.
[17]杨宜勇.为“新市民”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人民观察)[N].人民日报,2016-07-03(08).
[18]兰维娟,王 俊,毛鹏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10):5-8.
[19]王海霞,王 轶,白 洁.新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27(3):45-47.
[20]谢丽霜.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J].商业研究,2009(1):97-99.
[21]肖 峰.论生态法治实施的主题化及其制度因应[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24-31.
[22]袁尧清.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构建及保障[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8):185-188.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Northwest China
MA Lizhi, MA Hongjian
(The Technology of Lan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730050, Gansu, China)
Safeguard the safety of ecosystem of northwest reg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the core.However, tha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area of Northwest also being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dvance could deepen the energy crisis, and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process causes environmental risk and vigorously develop poverty area tourism projects, easily leading to high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damage problems.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the rational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speeding up the adjustment of energy structure, effectively curb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electively undertaking the transfer of the project,strict transferring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tourism developers and tourists three main body of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northwest region; ecological security; realistic dilemma; coping strategies
F205
A
1673-9272(2016)06-0036-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6.007 http://qks.csuft.edu.cn
2016-09-1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其防控机制研究”(11CZZ027);“西北民族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机制研究”(12CSH008);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2014A—040);兰州市社科规划办项目“深化美丽兰州研究”(15—021D)的阶段性成果。
马立志,硕士研究生;E-mail:1096374935@qq.com。
马立志,马洪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6):36-40.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