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丰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日本的海上力量主力已失去了作战能力,能投入使用的只有二十几艘驱逐舰。不过,由于二战末期美军和日军在日本周边海域布设了大量水雷,且美国在远东扫雷能力有限,旧日本海军将近1万人的扫雷部队,连同100余艘的扫雷舰艇和相关的扫雷装备都被保留了下来。
1946年3月,日本通过《和平宪法》,其中第9条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以及其他的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不过,日本政府认为,第9条仅仅只是表示日本放弃侵略战争,而不是禁止拥有自卫的军事力量。1948年5月,在驻日美军的要求下,日本政府成立了以海难救助、交通安全、防灾及环境、保全治安为任务,但实际上是以保护海洋权益(领海警备、海洋调查)为目的的海上保安厅。之前保留下来的扫雷部队被编为“航路开启队”。
“八重山”级扫雷舰,该级扫雷舰为木制舰壳,安装了深海锚雷扫雷具,以远洋扫雷作战为主要任务
1954年,日本国会强行通过《自卫队法》和《防卫厅设置法》,将之前的保安厅改为防卫厅,下设第二幕僚监部,所属的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由此,日本海上自卫队横空出世!日本海上自卫队建立初期,有各型舰船150余艘,总排水量只有8.5万吨,飞机不到50架。除了集中精力从事训练人员和国产装备的开发研究之外,从美国租借和引进相关舰艇装备就成了扩充装备快速有效的方法。截至1961年,美国向日本提供驱逐舰、护卫舰等大型舰艇共141艘,总价值200亿日元。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援助使得日本海上自卫队解决了成立初期装备的急需,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日本海上自卫队组建了3支担负反潜、护航和扫雷任务的“八八舰队”,以便配合美国太平洋舰队围堵苏联和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海上活动。至1990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各种舰船239艘,其中驱逐舰39艘、护卫舰16艘、潜艇14艘;各种作战飞机292架。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海上反水雷能力已经傲视全球海军,并且海上反潜的能力也仅次于美国海军,综合作战能力位居亚洲之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针对海上自卫队“八八舰队”水面作战能力和防空作战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日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武器系统和水面舰艇的研制。亚洲第一艘安装“宙斯盾”作战系统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应运而生。“金刚”级总共计划建造4艘,1990年5月首舰“金刚”号开工,1998年3月全部完成,舰名分别为“金刚”“雾岛”“妙高”和“鸟海”。
日本海上保安队早期巡视船PL-04“栗桥”号
“金刚”级以美国“阿利·伯克”级I型导弹驱逐舰为蓝本进行建造,总体设计基本相同,但也有些差异。“金刚”级的主尺度和排水量比“阿利·伯克”级I型大,长度增加7.2米,宽度增加0.6米,排水量增加1135吨。“金刚”级的上层建筑比“阿利·伯克”级高一层。更高的上层建筑也意味着“金刚”级的SPY-1D相控阵雷达高度要高于“阿利·伯克”级,因此,“金刚”级在搜索掠海飞行目标时的作用距离要比“阿利·伯克”级稍远一点。“金刚”级的SPY-1D相控阵雷达工作在F波段,主要负责对空搜索任务,有效探测距离370千米,而“阿利·伯克”级的SPY-1D雷达工作在E/F波段,负责对空和对海搜索,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
“金刚”级的武器配置很齐全。首尾各有1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首部备弹29枚,尾部备弹61枚。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多种导弹,“金刚”级配备的是“标准”-2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早期配备的“标准”-2导弹为中程对空导弹,射程为73千米。由于美国不断对“标准”-2系列导弹进行改进,其射程不断提高,目前“金刚”级装备的“标准”-2最远射程已超过150千米。“金刚”级上安装的“宙斯盾”系统和目标照射雷达可引导“标准”-2导弹同时攻击12个不同的目标。另外,“金刚”级的防空武器还有2门MK15“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和4座MK36干扰弹发射装置。对舰武器主要有2座四联装的“鱼叉”导弹发射装置和1门“奥托”127毫米舰炮,“鱼叉”导弹射程130千米,是该级舰的主要反舰武器。和“阿利·伯克”级I型相同,“金刚”级没有固定的直升机机库,只保留有直升飞机起降平台。
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卫星照片,整个日本总共有8家11个造船厂拥有军舰制造能力
1998年8月,朝鲜试射“大浦洞”导弹后,日本藉此为理由,积极谋求与美国的反导合作。同年12月,日本政府宣布加入美国海军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并且承担开发经费27亿美元中的12亿美元。同时负责该系统核心的“标准”-3导弹的红外导引头、KKV弹头(利用动能直接摧毁来袭导弹的弹头)、第二级火箭助推器、导弹头罩。
进入2000年之后,日本升级现有4艘“金刚”级,在具备防空和反导能力的同时,积极建造在“金刚”级驱逐舰基础上改进而来的“爱宕”级驱逐舰。“爱宕”级在“金刚”级的基础上将舰体拉长4米,并增加了附有机库的尾楼结构,这使得“爱宕”级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种具备直升机驻舰能力的“宙斯盾”防空驱逐舰,“爱宕”级的排水量较“金刚”级增加约500吨,满载排水量接近1万吨,使用最新的美制“宙斯盾”基线7.1型系统版本。值得注意的是,该型系统是“宙斯盾”中最新的升级版本,具有极强的空中区域监控能力,对空探测距离最远可达450千米,并且同时具备弹道导弹探测能力。基线7.1系统的计算机处理系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现成先进商用处理计算机运作架构,运算速度比“金刚”级提高了960倍,从而具备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强的系统效能。
日本海上自卫队“八八舰队”,由8艘导弹驱逐舰及其携带的8架反潜直升机组成,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一线部队,目前,日本“八八舰队”已经组建了4支
SPY-1D(V)相控阵雷达系统是“宙斯盾”基线7.1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自适应雷达模式的自动控制能力和更加强大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并在雷达发射机、信号处理与控制计算机上都进行了改进,具有高速追踪和垂直搜索追踪目标能力,提高了探测低空掠海目标(如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和濒海环境中操作时滤除海面杂波的能力,增加了协同作战能力。与“金刚”级采用的SPY-1D相比,SPY-1D(V)最大的改进是提高了弹道导弹探测能力。SPY-1D雷达只能及时探测到像“飞毛腿”一类的中近程低速弹道导弹,而“爱宕”级的SPY-1D(V)则能够早期发现射程比较远、末端速度很高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日本引进的“宙斯盾”基线7.1系统与美国海军的自用版本最大的不同是删除了“战斧”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系统,不具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
“爱宕”级垂直发射系统的数量也较“金刚”级多了6个发射井,前后各有一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首部64个发射井,尾部32个发射井。“爱宕”级驱逐舰在设计建造之初,就是以拥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和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新型“宙斯盾”驱逐舰为目的,并得益于设计建造之初万吨满载排水量的空间,使得后续的升级和改造条件大大优于“金刚”级。因此,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旧保持在亚洲范围内防空反导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表面上看,冷战结束后20多年来,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动作频频。虽然名称是“自卫队”,但从其不断进入现役的“宙斯盾”“金刚”级和“爱宕”级驱逐舰来看,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水面舰艇战斗力似乎和亚洲地区及其周边邻国的海军水面舰艇相比都不落下风。
“金刚”号
在美国海军学说中,把一支海军的作战能力分为6种:反水面舰艇作战能力、防空能力、反潜能力、对地攻击能力、两栖作战能力及水雷战能力。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日本海上自卫队是脱胎于二战结束后的水面扫雷部队,是为成为美军在太平洋西侧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而生。再加上日本独特的地缘特征,极其依赖海上交通线的通畅。彼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作战使命是遏制通过对马、津轻、宗谷诸海峡的苏联潜艇,配合美国海上力量获得西太平洋的控制权。同时,扫除布设于日本列岛外海的水雷,防止日本赖以生存的海上补给线被苏联的水雷所绞杀。因此,它的海上反潜和扫雷能力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在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金刚”级和“爱宕”级加入日本海上自卫队“八八舰队”之后,其海上的防空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金刚”级和“爱宕”级的组合能保持每个“八八舰队”水面舰艇编队在战时能够有24个防空通道,并且还具备探测和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能够比较好地应对中、低烈度的空中打击威胁。
由于日本海上自卫队未编有歼击机等固定翼作战飞机。所以,“金刚”级和“爱宕”级只能被动地依靠自身的“宙斯盾”系统和“标准”系列防空导弹进行防空作战,很难保证太平洋战争时,被称为“不沉战列舰”的“大和”号最终被美国海军的俯冲轰炸机和鱼类轰炸机击沉的场景不再出现。同时,由于歼击轰炸机的缺位,“金刚”级和“爱宕”级的反舰打击手段只依靠本舰搭载的8枚“鱼叉”和90式(美国“鱼叉”反舰导弹的日本仿制型号)反舰导弹,反舰导弹的火力持续度严重不足。
日本驱逐舰上的“亩斯盾”相控阵雷达特写
因此,通过从日本海上自卫队装备“金刚”级和“爱宕”级的各项作战能力来看,日本海上自卫队是反潜及反水雷能力突出、防空能力良好、反水面舰艇能力低下、两栖突击和对岸攻击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海上力量。就其性质而言,日本海上自卫队实际上是一支辅助作战的武装力量。然而,随着日本谋求所谓“正常国家”和“修宪”以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行为,专职于防卫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向着进攻型的海上力量转变。虽然就目前的水面舰艇装备来看,加装攻击性武器(巡航导弹、舰载战斗机等)的空间和可能性不大。然而,日本庞大的造船工业、精密的加工能力和日益膨胀的恢复正常国家的野心,不得不使其周边的国家有所警惕!
“标准”-3 blocklA导弹,该型导弹已部署在美国和日本反导型“亩斯盾”舰上,不过只能拦截中程弹道导弹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