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张凤坡
当前的美俄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问题只是两国再度交恶的导火索,其深层背景则是长期以来美俄之间遏制与反遏制、挤压与反挤压的战略博弈的结果。另一方面,随着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复杂联动,大国利益相互交织,美俄之间虽矛盾尖锐但仍互有需求,虽不时交恶但也不会发生全面对抗甚至重回冷战格局。美俄矛盾仅是诸多大国关系中的一组矛盾而已,在全球战略格局中不再占有主导性地位。美俄关系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性缓和,并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一种“非敌非友、斗而不破”的基本关系架构。
专题特约顾问 马荣升
“美俄角力,是否拉开新冷战序幕?”近日,媒体针对美国和俄罗斯在军事上的针锋相对,频频发出疑问。2015年10月27日,隶属于美国第7舰队的“里根”号航母在朝鲜半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参与美韩联合军演时,被两架俄罗斯图-142远程海上巡逻机近距离伴飞。军事专家分析称,俄罗斯战机以约152米的高度飞越“里根”号航母,显然不是“表示欢迎”。而就在11月3日,外媒称,美国向土耳其派驻一批F-15C对空战机,五角大楼发言人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可没说这不是针对俄罗斯”。实际上,虽尚未继承“冷战”之名,但美俄两国在乌克兰、叙利亚乃至阿富汗等各个战略要地的明争暗斗早已如火如荼。
在美国主导下,北约东扩战略直逼俄罗斯。但美国万万没想到,俄罗斯会利用克里米亚反戈一击。乌克兰危机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美俄已经埋下了“新冷战”的种子。
美国的战略 20世纪90年代,美国虽然通过“冷战”成功击败了宿敌苏联,但体格依然庞大的俄罗斯仍占据着欧亚大陆广大“心脏地带”,令致力于维护“大陆岛”势力均衡的美国政府深感不安。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俄罗斯作为美国的伙伴太弱小,作为美国的病人却又太强壮”。于是,美国不断东扩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通过截断俄罗斯西部出海口,使其成为一个巨大而孱弱的内陆国家:这成为了美国政府对俄战略的基调。而乌克兰是美俄双方此轮“摊牌”的起点。乌克兰是俄罗斯西部最后的屏障,克里米亚是其黑海舰队的出海口,失去这一战略要地将是俄罗斯不能承受之重。2013年底,在美国操纵下,爆发乌克兰危机,并最终触及了俄罗斯底线。
反击的代价 俄罗斯反戈一击的力度显然超出美国预想。2014年3月,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回克里米亚,双方一时剑拔弩张,地区局势风声鹤唳。与军事威胁相比,俄罗斯此举在经济领域可谓付出了实实在在的沉重代价。首先是美欧联合经济制裁,外国投资纷纷撤离;其次是国际油价异常暴跌,以至于《纽约时报》惊呼美国政府再次发动了“石油战争”;接着是俄罗斯国内卢布急剧贬值,普京政府被迫打响了“卢布保卫战”……三箭齐发之下,俄罗斯经济陷入自普京执政以来的空前困境。
《明斯克协议》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普京依靠国内民众的坚定支持顶住了压力,先是大规模动用外汇储备取得“卢布保卫战”惨胜,再依靠“向东转”战略寻求支持,一直坚持到国际油价逐渐回升。接着,俄罗斯通过支持乌克兰东部独立运动,成功将矛盾焦点从克里米亚转移。随着2015年2月俄德法乌四国签署《明斯克协议》,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地区武装停火,克里米亚已经成为俄罗斯的“囊中之物”。政治孤立与经济制裁尽管仍在延续,但其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影响显然不像地缘利益那样严峻而长远,也许未来只需一个契机便足以逆转形势。实际上,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众所周知,黑海连着地中海,而俄罗斯只有在叙利亚建有军事基地,如果失去叙利亚,黑海舰队只能在黑海和地中海里打转。俄罗斯决定军事助力叙利亚,不仅占据了道义至高点,而且也维护了在该地区的利益。
美国隔山打牛 叙利亚内战延续多年,由于美国的直接干涉,提案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被否决,其所支持的叙利亚“温和反对派”武装又难堪大用,美国政府颇有些无计可施。2014年初,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伊拉克地区出人意料地迅速崛起成为美国可加以利用的契机。2014年8月,美军重返伊拉克,联合有关国家组成反恐联盟向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起攻势。在联军强大的攻势下,盘踞伊叙两国的“伊斯兰国”主力果然转回叙利亚境内,从而打破了叙境内多方势力所形成的平衡。在美国政府看来,一旦巴沙尔政府在极端武装的攻势下垮台,以联合国名义进军叙利亚将名正言顺,俄罗斯再无阻止的意义和必要。
在美欧的联合制裁下,俄罗斯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标题
俄罗斯以力破巧 世事往往出人意料,在巴沙尔政府倒台前,叙利亚难民危机引发世界关注。挺过难关的俄罗斯抓住时机,迅速出兵,一举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政治上,既高举反恐大旗师出有名,又有叙利亚政府正式邀请合理合法;军事上,俄军以军机导弹发动空中打击,伊朗什叶派民兵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在地面配密切合;外交上,俄军的行动有望解除欧洲国家难民危机的燃眉之急,从而成为终止经济制裁的重要砝码;舆论上,俄罗斯先是提议联合国介入,再与叙利亚、两伊组建反恐协调机构,甚至做出愿与叙利亚反对派接触的表态,和俄罗斯一系列积极姿态相比,反应消极的美国怎能不处境尴尬。
维也纳攻守异势 自2015年10月以来,几乎被逼入绝境的叙利亚政府军在俄罗斯空军和特战力量等支援下大举反攻,反对派武装、“伊斯兰国”以及“基地”组织力量纷纷从叙利亚北部阿勒颇省败退。正是在此背景下,17国参与的叙利亚问题会谈在维也纳召开。本次会谈中,各方一致同意由联合国主导叙利亚反恐,曾坚持否决类似提议的美国显然已底气不足;在叙总统巴沙尔去留的关键性矛盾上,为难民危机所苦恼的欧洲国家态度已经松动;另外,作为叙利亚巴沙尔政府的长期支持者,伊朗的参会引人注目……尽管各方尚未达成更为具体的共识,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显然已经离开悬崖边缘。在俄罗斯占据上风的情况下,美方表示要派军机入驻土耳其,恐怕更多的只是一种姿态。
通过乌克兰与叙利亚的两次交手,普京显然把握住了应对奥巴马的节奏,如果说之前多为被动应对,那么在驻阿富汗美军试图全面撤离之际,俄罗斯却罕见地主动出击。
地处要冲的帝国坟场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交界处,可以作为监控俄罗斯、中国、中东以及南亚地区的重要平台,而与其重要战略位置相伴的则是多方势力纠缠而成的复杂战略环境,包括苏联在内历史上多个强国都曾力图控制阿富汗并最终吃了大亏,使阿富汗获得了“帝国坟场”的称号。作为最新的尝试者,2001年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军在阿富汗已建立了大大小小10余个空军基地,其中巴格拉姆和信丹德空军基地所部属的空中和空间监视系统可以监测从中国到俄罗斯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空中交通状况,并对周边国家形成直接军事威慑。这种将阿富汗建成巨大“陆基航空母舰”的举措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打击“基地”恐怖分子。
几经反复的撤军计划 正是阿富汗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奥巴马在撤军问题上举棋不定,几经反复。2014年5月27日,奥巴马宣布了美军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按照计划,到2015年底,驻阿美军最多保留5000人,到2016年底,美国在阿富汗仅保留不到1000人的兵力。2015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奥巴马突然宣布阿富汗撤军计划延缓执行,并且要求美军2016年在阿富汗仍然维持9800名美军,在其2017年任期届满时,驻阿富汗美军也不少于5500名。军事专家、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授彭海认为,奥巴马推迟从阿富汗撤军,固然有国内政治压力因素和阿富汗恐怖力量反扑因素,但更担忧俄罗斯利用美军撤离后的力量真空,迅速抢占该地区的战略利益。
左 俄罗斯对“伊斯兰国”组织的多处据点发动空袭右 美国在阿富汗撤军问题上举棋不定
蓄势待发的俄方反击 果不其然,就在10月16日奥巴马宣布延缓撤军的次日,独联体各国领导人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主导下同意建立一支联合部队,以应对阿富汗局势日趋不稳可能导致的边境危机。一旦俄罗斯军队作为联合武装力量的一部分部署到阿富汗边境,美军势必要面临新的军事对峙力量。在中东地区,“伊斯兰国”的崛起已使美国一手扶植的伊拉克政府与俄罗斯、伊朗越走越近,倘若美军驻阿力量过多削弱,尚无足够能力独立应对极端武装挑战的阿富汗现政府很可能同样投向俄罗斯的怀抱,而再次为他人做嫁衣对美国政府来说显然绝难接受。继续大规模驻扎难堪重负,全面撤离又恐俄罗斯趁虚而入,美方可谓进退两难。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间内,至少数千美军仍将被牢牢钉在阿富汗。
纵观美俄几番交手,双方当前绝对力量对比与冷战时期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几个回合下来,俄罗斯却依然不落下风。究其根本,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美国试图凭借自身超级大国一己之力掌控整个欧亚大棋局,又怎能有足够精力应对俄罗斯举倾国之力的反击?任何国家都不希望看到“新冷战”爆发,避免“新冷战”,归根结底需要大国放弃不断寻找对手,并再将对手变为敌人的冷战思维。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