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以及与美德制造业发展的对比研究,试图揭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战略;再工业化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并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与美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总体上仍有明显的差距,在诸多方面、许多环节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新兴战略产业生产线的研发和产业体系的开创;尖端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的研发和制造;关键工艺技术的人才实力和研发创新;在以往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路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尽快形成新的促进路径,以增强生产力、竞争力、比较优势的需要为导向,带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优化政策体系,促进制造业的技术、管理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智能制造是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
二、美、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战略对比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的态势。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先后制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 “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计划来提高自身工业化的水平。德国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期望借此成为智能制造的领导者,在世界工业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而我国制造业现在由于受要素成本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制约,原有的一些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1.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战略分析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德国制造业订单和产量的大幅度下跌,然而经过短暂一年的调整,从2009年开始德国的制造业开始逐渐回暖,需求也逐渐恢复正常。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德国的主要出口商品,2014年出口额分别占德国出口总额的27.1%、21.5%和12.8%。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一直是德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4年出口额分别占德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8.4%和33.8%。德国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2014年占德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6.8%。德国自身在高端制造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是为了通过将物联网和服务应用到制造业中,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新机。
2.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战略分析
美国的制造业自金融危机以后也有回暖趋势,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矿产品和化工产品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2014年出口额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4.1%、16.5%、10.4%和10.1%。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运输设备、机电产品,2014年出口272.6亿美元、245.0亿美元,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2.0%、19.8%。为了抢占高端制造业市场,美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战略。2011年,美国提出“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旨在通过政府、高校及企业的合作来强化美国制造业。关注领域包括国家安全相关行业、先进材料相关技术、机器人技术、降低能耗的制造工艺。2012年,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了5个目标:一是加快中小企业投资;二是提高劳动力技能;三是建立健全伙伴关系;四是调整优化政府投资;五是加大研发投资力度,旨在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2013年美国提出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其目标是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通过有效整合资源率先取得技术突破并快速进入市场应用,大幅提高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中国制造2025以加快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为发展主线,推进智能制造进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1.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优先发展战略必争产业,重点突破优势产业。产学研结合应突破以往的局限,重点实现产业链条创新,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为产学研有效结合奠定基础。在积极引导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参与各方在产学研链条上的优势互补。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遵循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这一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让市场指引企业根据需求确定产能供给,带动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层次,促进供给与需求之间有效的动态平衡。
3.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我国经济当前面临增速下滑、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要积极拓宽创新合作渠道,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力量,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服务。现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一方面总体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的中低端环节;另一方面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重挤压。加快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是解决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困境,应对国际分工格局调整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6月1日
[2]蔡春林.美国先进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提升战略评析与借鉴.亚太经济,2011年11月20日,
[3]左世全.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对我国的启示.经济,2012年6月15日
[4]丁明磊,陈志.美国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启示和建议.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10月20日
作者简介:
鞠传霄(1988-),男,山东省威海市人,研究生,产业经济学专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