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川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2
摘 要 随着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有序进行,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但是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中存现了诸多的问题,限制了改革的进程以及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不但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公共体育的必然要求。不断改革、完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及心理素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单纯的技能教学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公共体育发展、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渗透,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了解,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理论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以往被高校、教师忽视,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理论课程教学,不但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提高其体育参与意识,更好地指导其训练和运动,丰富体育理论知识。虽然现在我国也在积极推进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但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理论课程内容单调
在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下,当前高校理论课程的内容显得过于单调,大部分内容为技能教授、训练内容,且限制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训练积极性。部分高校受限于自身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开设的体育项目比较少,难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际的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侧重对技能、常规运动常识的教育,忽视理论本身及背后深厚人文知识的传授,教学流于表面,难以切入“理论传授”的主题。
(二)理论课程形式落后
很多高校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上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甚至照本宣科,这样的课程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素质,对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虽然理论课程改革有序推进,但是这样的课程形式却仍占据主体,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三)理论课程概念模糊
体育理论课程虽然有“理论”二字,但是在当前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并并未清晰地体现出“理论”的特点。教育教学主要就是描述运动、传授一些损失预防知识、健康知识等,不成体系,缺乏理论架构,系统性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体育理论教材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新时期理论课程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校体育科研能力不高,影响了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完善。
(四)课程时间明显不足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提出要减少理论教学课时,但是要深化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并积极推进理论课程改革。我们要看到的是,高校本身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就较为薄弱,而连课时也明显不足,这也限制了体育理论课程深层次地改革。
(五)理论课程考核不当
当前的理论课程考核侧重的对书面形式,诸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论文等,而不考试的考核方式却十分少见。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体育考核也采取考试的方式,实际上就更让学生反感,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这种“被动型”考试氛围下,学生为了应付而应付,学校效率低下,理论课程的意义完全无法体现出来。
二、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善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良性推进,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转变理论课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高校相关领导、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理论课教学中,应秉承素质教育之志,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坚定终身体育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符合时代发展、体育事业需求、学生实际需要的理论课程,让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真正受益。当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偏重于技术动作教学、损伤预防等内容,缺乏运动健身原理、体育价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大大限制了体育理论课程的维度,限制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发展,唯有转变理论课程教学观念,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健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促进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提高理论教学时效性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以及健康生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背诵理论。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延展度比较大的运动活动和项目,着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和调整体育教材以及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理论课程不但要突出健身性、运动性的特色,还需要渗透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民族教育,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颇大,为了更好地提高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在实际的理论课程教学中,高校应该采取“大班授课+灵活选修”的形式,在开展公共体育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个性体育、终身体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升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学习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此外,为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高校应该丰富教学方法,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当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方法不但包括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还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只有灵活地选用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理论课程教学效率,为体育理论课程改革提供经验,推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
(四)保证理论课程教学时间
当前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不足,理论课程教学中,内容拓展、方法应用、实践演练等方面的实施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为此,高校应该加强理论课程时间改革,协调理论课程、训练课程的课时分配,优化课时结构,只有如此,才能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时间保证。
(五)健全理论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高效体育理论课程评价多侧重书面形式的考核,并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评价不但难以让学生亲近、掌握体育理论,甚至还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抵触。在“应付”考试过后,学生甚至会选择性遗忘这些内容。为此,高校应该采取“平时考核+提交论文”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计算,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交论文也避免了书面式的考核,减轻了学生的抵触感。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题目的拟定要出题广泛,避免局限,且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这样才能调动起主动性,提高评价效果和教学效果。
三、总结
掌握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长期坚持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是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德钦,林安贵.EEPO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4.02.
[2] 曾纪荣,朱荣.探究学习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4.
[3] 赵红娟.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6.
[4] 张立光.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J].新课程(下).2014.02.
[5] 蒋宁.新《纲要》10年,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回顾[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
[6] 李小莉.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调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7] 薛玉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风.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