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乔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的重大社会变革使得寓言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登上了文学发展的历史舞台。先秦寓言大多以巧妙的联想或富含哲理的警策性的暗讽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借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加强思想的说服力。综观先秦寓言,可以发现,宋人的“愚笨”形象最具代表性,常常是以或愚笨、或呆板、或鲁莽、或迂腐不堪的不良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有时甚至可以用“弱智”来形容。究其原因,这与宋国在各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和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无关系。
关键词:宋人 先秦寓言 愚笨主角
中国古代的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这一时期的寓言是伴随着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的高度发展而孕育成熟起来的,可以说,“先秦寓言的发生发展,是和先秦学术与文化的昌盛紧密结合着的”。在阅读先秦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广泛存在于这些典籍之中。这些寓言大多是用假想的故事或通过把自然界的事物拟人化来说明作者所想表达的某种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成功的运用大大加强了诸子散文的说服力,增强了可信度。
先秦寓言故事中主角们的生活形态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主流命运或者说是史料价值几乎是相同的——好一点的是成为后世读者处理问题时的前车之鉴,可以供人吸取经验教训之用;差一点的则是沦为后世看客茶余饭后的笑料之谈罢了,仅仅只是用以供人娱乐消遣,看过之后不留一丝痕迹。然而,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些愚笨主角们的“国籍”大都是宋、郑、齐、鲁、楚、卫等六国,而其中尤以宋人出现的频率为最高,究其原因与宋国在各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和所处地域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宋人的愚笨形象在《列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今传《列子》书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和《说符》)中,涉及宋人愚笨形象的寓言故事在《天瑞》、《黄帝》、《杨朱》、《说符》等四篇中均有提到。
在周代列国中,宋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封国,它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宋人成为当时愚人形象的最典型代表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宋国是春秋时代的古国,它的开国君主微子启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很显然,它是被推翻了的殷商王朝的后裔之国。在文化方面,周代商之后,作为亡国者,宋人的“遗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宋人仍自称为商。宋人的这种“遗民”意识蔓延到文化上,表现为宋国的文化渊源世代嫡传,不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姬周文化,而是已被否定了的殷商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客观上助长了外人对宋国人的偏见和侮蔑。这是造成宋人多被讽刺的另一重要原因。
其次,宋国封爵为“公”,在周初是最高的,与之比肩的只有周公的封国鲁国,甚至连姜尚的封国齐国都只是“侯”。但在当时,宋国的封爵虽然很好,其国势却不强。宋国的这种弱国形象明显与其封爵等级不符,于是宋国上至国君、下到百姓,都成为他国嘲笑、讽刺和挖苦的对象。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嘲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他国统治者和人民因嫉妒而产生的痛苦和强烈的不平衡之感,使他们寻求到某种心理安慰,有一种报复的快感。
正因为此,宋人的“愚笨”形象最为典型。纵观整个战国时代,书面寓言的大量出现,与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息息相关,是对人们进入新的社会环境、急于适应和了解这个环境的迫切心理的生动反映。而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在据理力争中为增强说服力所引用了这些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寓言故事,伴随着诸子思想、百家文章的代代相传,得以在民间广为传播,使得我们在今日尚可窥到一些当时社会的蛛丝马迹。
(作者单位:湖北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