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3年度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谱分析

2016-01-12 03:32李晚莲,聂俊婷,朱权通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乙肝病死率肝炎

2009~2013年度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谱分析

李晚莲聂俊婷朱权通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①目的了解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谱特征,为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②方法从时间、地区、职业和年龄4个维度对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谱进行分析。③结果2009~2013年,乙肝发病率一直在80.00左右,丙肝次之;青海、新疆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稳居前列;农民、农民工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危职业群体;41~65岁的病毒性肝炎携带者则成为了病死高危年龄段。④结论2009~2013年,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整体有下降的趋势,但乙肝发病率仍然较高,丙肝的发病趋势则持续上升,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因而乙肝、丙肝是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的重点,青海、新疆是防控工作的重点地区,农民和农民工是防控工作的重点职业群体,41~65岁则成为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的重要年龄段。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时间维度

[中图分类号]R 189[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1BJL038)”,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省城乡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支出政策的影响研究(编号:13zdb065)”。

【作者简介】李晚莲(1976-),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2003年以来,以网络为依托的实时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建立并完善,人们对于法定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可以做出实时的统计和分析,以及时了解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和分布特征。本文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中国卫生年鉴》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等数据以及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在2009~2013年期间公开发布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网络直报的全部数据,利用Excel软件对我国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然后从时间、地区、年龄、职业4个维度对近5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谱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时间维度

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近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情况和治疗情况有了较大的转变[1]。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情况主要通过研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指某年某地区每 10 万人口中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即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人口数×100000)来进行研究,就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情况来看,见表1,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基数大,发病率高,主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为乙肝。2009~2013年期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都维持在100.00左右,其中乙肝一直是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最高的肝炎类型,高达80.00,丙肝次之,发病率约为12.00,其他肝炎类型的发病率约为3.00左右。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在2013年已经降至92.45,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其中,乙肝、甲肝和肝炎(未分型)的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就丙肝和戊肝的发病率却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丙肝的发病率上升较多,到2013年已经达到了15.00,形势较为严峻。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情况主要通过研究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指某年某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病死数与发病数之比。即法定报告传染病病死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数/发病数×100%)来进行研究,就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情况来看(见表1),我国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得到了较好地控制。2009~2013年期间,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基本维持在0.06%左右,其中戊肝的病死率较高,其次分别是丙肝、乙肝、肝炎(未分型)和甲肝。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整体病死率较为平稳,戊肝的病死率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其他肝炎类型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比较稳定。

可见,近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整体预防和治疗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且乙肝、甲肝以及肝炎(未分型)的治疗防控工作比较显著,但乙肝作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首要类型,要持续进行更为严密地科学防控,而丙肝和戊肝的整体趋势必须及时引起警醒,整体防控工作还任重道远,不容忽视。

表1 2009~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

2地区维度

我国幅员辽阔、条件复杂的先天性差距决定了我国各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及病死情况有着比较大的不同,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政策体制的实施,尤其是土地流转制度、人口地区流动、医疗保健水平发展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我国病毒性肝炎在2009~2013年间发生了相对明显的变化,笔者分别选取2009年和2013年间我国各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从发病率来看(见图1),相比2009年,到2013年为止我国各地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得到了较好地控制,整体发病率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甘肃、青海两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下降最多。2009年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青海(461.81)、甘肃(277.50)、新疆(264.89)、河南(198.72)和福建(169.67);到2013年,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青海(282.71)、新疆(262.42)、山西(168.7)、广东(157.65)和海南(153.44),而青海和新疆一直是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的高流行区,与这部分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卫生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个人卫生意识差等因素有关。

图12009~2013年各地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对比(1/10万)

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来看(见图2),相比2009年,2013年我国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整体有所下降,85%以上的省区的病死率都在0.10%以下,但天津、河北和江苏3省的病死率分别高达4.48%、0.21%和0.20%。对比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地区分布特点,说明发病率主要与自然环境、经济情况、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交通等条件有关,而通过对病死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跟人口及其流动情况以及病毒性肝炎在部分地区集中爆发流行的影响有关,因而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不仅要全面掌控,还要针对特别的省市、地区的传染病疫情状态进行特别关注。

注:天津2013年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为4.48%

图22009~2013年各地区病毒性肝炎病死率的对比(%)

3职业维度

由于职业维度相关数据的特殊性和具体性,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对病毒性肝炎就职业维度的统计和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抽取2009~2013年职业因素进行的统计数据并针对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了剥离对比,将职业分成农民、工人及民工、公职人员等8大类,并作出如下分析,见表2。

从发病情况来看,2009年农民感染病毒性肝炎人数最多,达到了657293人次,占到总发病率的46.13%,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不仅随之滞后而且情况复杂、水平层次不齐,导致在国家层面很难统一控制和管理,因而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农民长期对于病毒性肝炎为代表的传染病认识不到位,预防保护意识和措施非常匮乏,甚至觉得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对看病问诊采取较为严重的推脱态度,这些都造成农民成为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感染群体;其次就是家务、退休和待业人员的发病率也很高,这部分人员的发病人员主要考虑到其本身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影响,造成其成为第二大高发病群体;与之相差不多的就是工人及民工群体,这部分人群主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和聚居生活,生活的环境的卫生条件很差,而且作为流动性非常强的群体,导致其受到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对比2012年各职业的发病情况,发病率虽有好转,但农民、家务、退休及待业人员仍高居不下,因而就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而言,农村、工地才是重要的关注焦点。与发病情况相对应的病死情况可以看出,从2009~2013年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各行各业病毒性肝炎的病死情况都有了下降,有力地证明了国家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表2 2009与2013年各职业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及病死情况

4年龄维度

我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在按年龄维度对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和病死情况进行统计时,采取1岁已统计的方法给出了最原始的具体数据,研究根据我国年龄段的划分方式,将数据按照童年(0~6岁)、少年(7~17岁)、青年(18~40岁)、中年(41~65岁)、老年>65岁五个阶段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

表3 2009~2013年各年龄段病毒性肝炎发病及病死情况对比(岁)

从发病情况来看,2009年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主要集中在18~40岁的年龄阶段,而在2013则主要集中在41~65岁的年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性肝炎的发病高危期实现了由青年阶段向中年阶段的中心转移,0~17岁的青少年人群发病数大幅下降,而65岁及以后的老年人群却有大幅增加,这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从大环境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防御水平有了质的发展,相关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完善,乙肝、甲肝依次纳入国家防疫计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更多的人群享受到了国家的预防保健福利;从个人来看,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防范意识逐步加强,但是65岁及以后的老年人因为错失了最佳的病毒性肝炎防疫期,加上大多经历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在年老时身体抵抗能力降低,就成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高危人群。而从病死情况来看,从2009~2013我国病毒性肝炎造成的病死情况减少了很多,但病死情况依然集中在41~65岁的年龄阶段内,这个阶段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人群,其初始的接触范围相对广泛,增加了被传染的可能性,随着病毒的潜伏期结束,41~65岁的病毒性肝炎携带者成为了病死高危人群。

5讨论

我国在病毒性肝炎流行病谱在时间、地区、职业、年龄4个不同的维度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2]。时间维度上,乙肝一直是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的重点,而丙肝和戊肝的流行趋势则需要引起警醒;地区维度上,青海、新疆以及人口基数及流动比较多的省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流行区;职业维度上,农民、农民工、家务、退休和待业人员成为病毒性肝炎的高危职业;年龄维度上,41~65岁的病毒性肝炎携带者成为了病死高危人群。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地展中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公众传染病防范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要推动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救助工作,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3]:首先要摸清楚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及其分布特征,针对病毒性肝炎发病的高危时间、高危地区、高危职业以及高危年龄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而针对病毒性肝炎可能造成的病死高危时间、高危地区、高危职业乃至高危年龄段则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病毒性肝炎的紧张局势[4];其次要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尤其是针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差距以及城乡间的差距,从政策制度和财政投入、技术引进等多方面支持弱势地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救助工作[5];第三要拓宽筹资渠道,有效地缓解国家财政的救助压力,充分利用社会积极力量,共同应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救助工作,提高活动效率,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6];第四要不断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规范施助主体的施助行为,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被施助主体的利益,形成依法行为的良性运行体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认知水平和预防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杰,鲁凤民,庄辉.我国2002~2011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8):561-564

[2]王晓军,张荣珍,胡苑笙,等.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J].疾病监测,2004,19(8):290

[3]沈波,沈成文, 2009~2013年辽源市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6):463

[4]梁晓峰.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6):561

[5]贺淑萍,梁琴,赵臻.1992-2013年我国病毒性肝炎死亡数和死亡率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9):899

[6]潘兆麟.医疗保障制度与传染病归口管理关系探析[J].医疗保险管理,2011,(11):76

(2015-07-10收稿)(王一伊编辑)

猜你喜欢
乙肝病死率肝炎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叶卫江:为什么用“乙肝携带状态”替代“乙肝携带者”?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